[摘要]審稿是處于作者交稿和編輯加工之間的重要環節。文章以紙質書稿和數字資源為例,介紹如何用“三觀法”——宏觀、中觀、微觀審稿,從不同層面、角度發現書稿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原因,探尋應對策略,以期降低差錯率,減少質量隐患,使書稿符合編輯加工的基本要求,提高編輯工作的效率。
[關鍵詞]編輯加工審稿三觀法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審稿是處于作者交稿與編輯加工之間的重要環節。作者來稿是否初步達到出版要求,有無重大的結構缺失或内容質量上的硬傷、政治問題,各部分的篇幅比例、寫作思路是否均衡,有無繼續提高的空間,都需在此時給出明确答複。本文從教材、教輔、學術專著及配套的數字資源中選擇若幹實例,采用前輩編輯提出的“三觀法”[1],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進行分析,結合編輯工作遇到的實際問題,分類總結并加以歸納,概括出若幹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要點。
一、宏觀審稿
宏觀層面的審稿,要求全盤把握、整體觀照,全書和各章篇幅、寫作體例均衡、合理與否,是審查的重點。
1.書名、目錄的審讀
策劃始于創意的産生,書稿的寫作始于書名、目錄的拟定。書名、目錄看似篇幅短小,卻有助于及時發現隐患,防患于未然。
首先,是書名與正文内容的對應程度,是否涵蓋正文涉及的範疇、領域。例如一本面向文科生編寫的《科學技術概論》,分學科設置章節。但既為“概論”,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的定義、特征及相互關系,從古至今的發展簡史,應是不可回避的内容。又如一本面向各專業在校生編寫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分為文學、曆史、地理三篇。文學、曆史可以歸入人文學科,地理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是否能籠統歸入社會科學的範疇?是否應有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内容?既為“基礎”,人文社會科學的産生、發展曆史、地位、研究,各自的性質、特征、功能,是否需要介紹?
發現書名與正文不完全對應,或者修改目錄并相應調整章節内容,或者維持現有内容結構,适當修改書名。無論哪一種,都應盡可能提早确定書名。因為其決定寫作提綱和内容;還可能涉及向出版行政部門申請書号的事宜,如果在申請書号後更改書名,按規定需重新申請,費時耗力,延誤進度。
其次,看目錄體現的内容和編排結構有無問題。例如一本文學作品鑒賞,按照文學體裁分篇,篇下按照先中國後外國的順序分節,介紹從古至今的文學作品。粗看似乎沒有問題,仔細再看,台灣文學單設一節,與中國、外國地位并列,這就難免成為政治問題。又如《西方哲學史》,配備了教學課件。對照教材卻發現,二者的體系框架不盡一緻。教材正文包括導言、依發展時期設置的四篇和結束語,各篇下再分為若幹章,而教學課件并無導言和結束語,篇下概述與全書目錄混在一起。成系列的套書,構成要素大多有規定動作,據此檢查,不難發現結構上的缺失。像“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作者交來的初稿,常常缺少閱讀文獻、人名譯名表等。
上述問題,修改幅度往往較大,而非局部的小修小補,及時退改,指出錯誤所在并提出建議,才能保證出版進度。
再次,是内容的适用性問題。産品定位不清晰,不便使用,市場份額和覆蓋率難免有限。教材也是如此,體系、内容符合教學規律與實際教學需求,是維系影響力與知名度的不二法門。例如一本定位為公共課教材的《硬筆行書教程》,版權到期後作者看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品牌,申請出版。然而,無論考慮學生的書寫技能還是書法學習的規律,都不宜直接從行書入手,應重新設計教材的體系、框架,補充楷書和書法簡史等内容。還有,同名課程往往分布在不同專業,教學内容彼此存在交叉。教材編寫或修訂教材時,應重點關注目錄是否涵蓋各專業學習的共性内容,打牢共性内容,再适當延伸,才能擴大适用面。例如,時隔十年,修訂“十五”規劃教材《美學》時,出版社編輯從滿足中文、哲學、藝術等專業的使用需求角度,向編者提出這一建議和對内容提要、目錄等的處理意見,得到了認可。
2.正文的審讀
首先,檢查書稿的基調、傾向是否妥當,立論是否涉及敏感問題。如某以西方文化為内容的重點教材初稿,緒論隻字未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學習,顯然不妥。由于文科教材和學術專著帶有較強的個性色彩,其觀點、評價、結論是否妥當,需詳略結合粗覽全稿,結合所舉例證、分析其結論性段落,才能有所把握。如某研究延安文學的專著,作者評析時先對其成就給予肯定,再用“然而”“但是”等詞語轉變觀點,且篇幅遠遠超過肯定之處。轉折複句的重點在于後半句,可見,盡管并未明确否定延安文學和彼時中國共産黨的文藝政策,但态度似褒實貶。如作者堅持不改,隻好放棄選題。
其次,橫向比較,檢查各章的體例、行文結構、順序是否一緻,有無結構缺失。例如一本《邏輯學》,數理邏輯一章隻有章節二級标題,而其他章俱為章節目三級,是否全書隻設二級标題?一本《大學語文》,按照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階段分章,其中魏晉文學一章按文學體裁分節,先介紹文學發展簡史,後進行作品賞析,與其他章先概述文學發展簡史再分體裁賞析作品的行文結構截然不同。又如一本《中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按人物設章,包括人物介紹、教學訪談、經典課例、對話等闆塊。而其中一章隻有人物介紹和對話,顯然存在重大結構缺失。
再次,關注著作權問題。浏覽正文時發現明顯的拼湊痕迹,同一章節的内容邏輯上不連貫,語言風格、質量良莠不齊,引文中錯别字較多或錯得蹊跷,甚至電子版裡的文字顔色明顯偏淺、帶着網頁的格式或背景色等,如遇上述情況,就要利用查重軟件檢查。又如對已有出版物内容的引用比例,發現頁下注中有“參見××書”,且頁碼起訖多達十餘頁,應找原書對照檢查。如某普通話教程,發音方法一節的标題處所加注釋指出,相關内容參見某《朗誦學》。兩相對照,發現重合率較高。還有圖片的使用,有些書稿中的圖片全部出自網站,水印清晰可見,或者帶有原圖的圖序、圖題,即便利用修圖技術處理,也不能擺脫侵權嫌疑,應當删除或更換。教學課件、資源庫、智能備課系統等數字資源作為問題高發地帶,尤應注意并規避。
最後,檢查正文與相關附件是否對應。例如一本硬筆書法圖書的草書一章,作者來稿上的手寫例字,字形與用于掃描排版的例字大相徑庭。藝術創作可以發揮,但二者不一緻,校對時究竟以哪份為準?不妨與作者溝通,在供掃描排版的例字上标注“據此校對”,并将其作為附件與原稿一并存檔。
二、中觀審稿
中觀層面的審稿,重點從全稿下移至篇與章、各章之間及章下各節。
1.目錄的審讀
同級标題之間的邏輯關系、上下級标題的涵蓋關系、标題的概括性,往往容易出錯。如《西方哲學史》,其中一章為“16—18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另一章為“16—18世紀法國哲學”,這樣的安排會讓人理解為法國不屬于西歐。遇到這種情況,不妨與著者溝通,若用意在于強調法國哲學的重要性,可在概述西歐各國哲學一章時提示一句,既相互照應,也避免了可能被疑為統分不當的問題。前文所述《美學》教材,修訂時調整較大,“審美與社會文化”一節,标題之一為“關于文化”,而文化涉及的範疇、内容極為廣泛,結合上下文,改為“文化的性質與功能”,或許更為貼切。
2.正文的審讀
中觀層面的正文審讀,可分為全文泛讀與個别章節細讀兩種方式,各章、章下各節的橫向比較,章下、節下的縱向比較,都不可或缺。
全文泛讀不宜拘泥于細節,應重點關注各篇、各章的篇幅是否相對均衡,篇下、章下的概述和結束語篇幅是否均衡,寫作理念是否一緻。如一本《西方倫理思想史》,各章概述篇幅參差不齊,短則七八行,長則超過一頁。一本《科學技術哲學》,章下概述或采用導入式,層層推進,或平鋪直叙,概括介紹本章的學習内容與重點。某《西方美學史》,各篇、篇下各章的概述篇幅,少則數千字,多則萬餘字,有的概述相應階段美學發展的社會曆史背景,有的列舉有代表性的美學家及其美學思想、成就與地位,很不協調。編輯發現這些問題應及時記錄,結合存在的其他問題綜合考慮,提出處理意見,才能有的放矢。
選擇個别章節細讀時,從編輯規範的角度,常常會發現須全篇關注的典型問題。
首先,章下各節的篇幅是否均衡,前後内容有無重複、交叉。前述《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曆史篇的中國史部分,介紹漢代以前曆史的内容占80%的篇幅,而後的曆代内容僅兩三千字。發現篇、章概述寫作理念不同,就要考慮到前後内容可能重複。前述《西方美學史》,篇下概述與章下概述内容多處重合。作者采納了編輯的建議,最終删除了篇下概述,節省了筆墨,也降低了印張等成本。前述《西方倫理思想史》有一章,文藝複興的定義、産生的時代背景等内容在章下概述與節下正文重複出現。壓縮章下導語,具體行文時着重介紹相關内容,當為解決之道。
其次,章下、節下相同的闆塊,寫作理念是否一緻。某《中國文學批評史》,各節對代表人物的介紹改用楷體字并加框以示區分。元明清一章介紹葉燮側重其作《原詩》的成就與地位,介紹王夫之隻提及代表作而不予評價,與介紹其他人物時從生活經曆、文學活動入手,對觀點和著作的曆史地位與成就給予評價的思路不一緻。橫向比較,顯然有繼續完善的空間。
再次,引文是否加注,注釋要素是否完整,注釋方式是否一緻。長達兩三行、三五行的直接引語沒有頁下注,須請作者補充。檢查頁下注或正文夾注,若發現“同上,第××頁”,須請作者按照引文出處的基本要素補充完整。因為此時書稿尚未排版,定版後“同上”二字出現在首條注釋處,屬于質量問題。我國出版物的引文加注,大多以句為單位,即使需要跨段、跨頁,也應适當,不宜過多,如同一頁内跨段,相鄰兩三頁跨頁。前述《西方美學史》講解黑格爾美學時,某頁的頁下注出現十餘個頁碼,與當頁不足千字的容量明顯不符,往前翻閱發現,該節連續多條引文均出自黑格爾著作《美學》,作者隻在最後一條統一加注。至于古籍,一句一注還是以字詞為單位加注,注解與被注内容是否相符,非但組稿階段即要與編者敲定,交稿後審稿和加工時也都要仔細檢查。
從科學性、知識性的角度細讀,也會發現溝坎。
出版于2011年的某寫作教材,“行政公文”一章将行政公文與黨的公文混在一起介紹,彼時新版的《黨政機關公文格式》尚未出台,必須退改。書稿内容涉及國家的政策、法規、文件,不僅編輯加工時務必根據權威版本核對,策劃組稿時就要提醒編者在謀篇布局和行文時注意提法、基調與之保持一緻,并在審稿時重點檢查。政治學、民族學、曆史學等學科的書稿,論述中國尤其是近現代、現當代的内容,尤應注意這一問題。
又如前述《中國文學批評史》,介紹清代詞學成就的部分,詞在宋代的發展成就、代表人物及其理論,占據了相當比例,或許作者的本意在于以動态的視角,探尋、挖掘其前後繼承關系,但叙述過多是否喧賓奪主?某《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一章,小說部分選擇了明清章回小說。作為公共課教材,考慮到選課的學生缺乏中文專業基礎,對“小說”一詞的起源、最初的含義、魏晉唐宋以來的發展,尤其是宋代時取得的成就對後世繁榮奠定的基礎一概不提,是否影響學習效果?如果改後的稿子起色不大,就應重新評估作者的寫作能力和學術水平。延伸至策劃階段,選擇編者時,就要了解其研究方向、成果、影響力、寫作經驗乃至聲譽,等等。
三、微觀審稿
不同于編輯加工時的逐字逐句細讀,審稿往往從宏觀、中觀層面入手。但牽一發而動全身,注重細節,防患于未然,意義無須多言。選擇局部段落細讀,指出發現的瑕疵,并結合編輯加工經驗提出處理意見,既讓作者信服、信賴,也有助于完善書稿。因篇幅有限,這裡不講文字和編輯規範,隻列舉若幹常見問題。
1.曆史表述的準确性
作者的曆史知識有限,寫作态度不夠嚴謹且不核查,會導緻時間、年号乃至對曆史事件的地位、評價等錯誤。如某藝術著作對作品創作時間的文字說明,一處将2004年誤認為“壬辰”;另一處說作于2006年,而根據“丙戌小寒”的落款核查,實乃2007年1月初;還有一處說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活動于1973年,這位西方現代派的重要音樂家去世于1971年,而西方現代派音樂産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或為1913年之誤?本着改動應有明确依據的原則,編輯應先查閱音樂史資料,而後才可确定如何修改。
又如對曆史事件内容的叙述和評價。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鴉片戰争後簽定的《南京條約》,标志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01年的《辛醜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某重點教材在評價《辛醜條約》時,說其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的殖民程度,這與學界公認的定論差異較大,是不可取的。
2.引文的前後一緻和準确使用
引文究竟怎麼核?按由淺到深的程度、标準,可概括為“三境界”。
首先,确保所引内容無誤。有些編輯習慣看完正文後再專門核對引文。此舉的弊病在于,若引文後面的相關分析列舉引文局部,且所引内容恰好有誤,就會導緻前後不一緻,造成質量隐患。
其次,确保引文與上下語境相符。某政治學教材行文時引用毛澤東、鄧小平的言論,多次提到發表時間、地點或場合等,如:“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對計劃體制中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進行了批評,并指出……”。這裡“指出”之後為引文内容,之前為引文出現的情境。領導人的言論大多受時空限制,有較強的針對性,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要,一删了之的方法失之于簡單,且往往對局部質量造成損傷。引文所處語境涉及的時間、背景、出處等相關内容,結合文獻逐一核對,改正錯誤,方為上策。
再次,确保對引文的解讀無誤。前述《中國文學批評史》元明清一章,講述陳延焯《白雨齋詞話》對宋代詞人的評價時引用原文,說蘇轼“詞極豪雄,而意極悲郁”,而《白雨齋詞話》中這兩句實為評價辛棄疾的。某據網絡課程改造的傳統文化教材,講解《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時寫道:“這個人對妻子炫耀,我在外面朋友很多,天天有人請我吃飯,你看,我每天回來嘴上總是油晃晃的。”而原文為:“其良人出,則必餍酒肉而後反。”還寫道:“她倆有一天悄悄跟蹤。”而原文為:“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其妻歸,告其妾”。這樣的解讀顯然不夠嚴謹。更進一步說,對網絡課程和相關出版物的審讀加工規範,并不因載體形式、篇幅等不同而絲毫有所下降,甚至更高。
如此而言,引文不僅要逐條核對,更要細心謹慎,前後對照,避免漏改。
3.圖片與正文内容的對應
這裡的圖文對應,包括主題一緻,也包括在此基礎上的風格一緻。
前述《中國文學批評史》,人物介紹大多附上影印的著作局部。對李夢陽的介紹,所附著作的文字說明為:“明嘉靖魏裳刊李攀龍《白雪樓詩集》。”顯然張冠李戴。某書稿介紹中印交往時,突然插入中日日元貸款協議的圖片,與上下文沒有關聯。某著作講到馬思聰《思鄉曲》,配圖為某報發表的相關文章,圖題中說發表時間為2005年,而正文中為2006年。前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科技一章,介紹地動儀時所配圖片為俯視拍攝,效果與平視拍攝大相徑庭;建築一章,講述故宮時所配全景俯瞰圖片,遠處的高樓大廈若隐若現,與全書的主題、風格不協調。某重點著作對現代作家的作品介紹,所配圖片為近年所出的版本,換成人民文學出版社或新中國成立前的影印本,似更為協調。
圖片往往按章編序,在審稿階段盡可能解決問題,既節約了繪圖時不必要的支出,也避免了因删除導緻圖序改動而帶來的圖文不符等質量隐患。
4.行文邏輯嚴密、表述準确
書稿的語言質量标準除了文從字順,還包括邏輯嚴密、表述準确。
某教材寫道:“一百年前,中國教育家張伯苓先生提出中國應申辦奧運會,2008年終于圓了百年奧運夢。”根據漢語語法的承前省略主語,可以理解為張伯苓圓了中國的奧運夢。因此,在“2008年”後以括注形式加“中國”二字方妥當。某藝術著作講解歌曲《聖母頌》,說其多為聲樂表演,下一段介紹法國作曲家古諾時又說,其主要作品有歌劇《浮士德》《聖母頌》。事實上,這是一首歌曲,以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首中的前奏曲為伴奏,西方音樂史上常将二者一并提及。該書這樣介紹呂文成:“廣東音樂作曲家,高胡演奏家。”呂文成生于廣東,對廣東音樂這一流派的發展、繁榮有開創性的貢獻。“廣東音樂作曲家”這一表述,理解上存在歧義。學界存在争議、尚無定論的内容,表述應避免武斷。某文藝著作介紹羅貫中、施耐庵、曹雪芹,生平皆為确切年份,加“約”字似更周全。名詞術語需前後一緻。某藝術著作将巴黎音樂學院誤為“巴黎音樂院”,需改正謬誤,但院校、機構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名稱有所沿革,則不宜一改了之,應根據上下文,确保名稱與不同時期的變更相符。如上海音樂學院,曾先後更名為國立音樂院、國立音專。
四、問題成因與對策探索
書稿存在問題,作者、出版社和社會大環境都有一定責任。
作者一方,著錄方式、寫作與教學經驗,是導緻書稿存在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即便獨著,對内容重點的理解不同、研究領域有所側重、寫作經驗有限,也都會在書稿中有所體現。教材往往為多人合作分工編寫,個人能力、水平有高有低,對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不夠,主編與參編溝通不到位,未講清寫作要求,也未切實承擔統稿等工作,都可能造成書稿存在缺陷甚至緻命的硬傷。
出版社一方,因競争激烈、壓力增大而節約成本,縮短出版周期,壓縮已有環節,甚至編校合一,也增加了出版物的出錯率。
還要看到,随着時間推移和時代變化,作者群體也在更新換代,不同年齡段作者的求學經曆、受到的學術訓練、治學态度、寫作習慣迥然有别,與出版社的關系親疏也不盡相同。新作者往往既缺乏教學經驗與寫作經驗,又與出版社缺乏合作基礎,不了解出版流程和規範,認為書稿交給出版社就可以等待出版了。編輯出版作為專業技術性較強的職業,需要長期實踐和提煉才能積累經驗,新入職的編輯經驗不足,往往更多地關注微觀層面的文字内容,對宏觀、中觀層面的問題關注有限甚至忽視。各方的不足交互作用,導緻問題産生。
如将出版視為由一系列前後相關的環節組成的有機整體,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暴露于審稿或編輯加工階段,原因卻要到源頭處也即策劃階段探尋。這意味着,從目錄拟定、樣章寫作開始,編輯就要參與其中,進行過程控制與管理,随時跟蹤,發現問題,提出意見、建議。書稿中的問題無法窮盡,但對編輯加工時所做修改有意識地分類、整理、總結,概括出共性問題和不同内容、學科書稿常見的類型問題,運用于組稿和審稿階段,還是有助于降低差錯率,提高出版物質量和工作效率。此外,還要加強儲備,廣泛閱讀,獲取行業、學科的動态信息,借鑒他人的可取之處。
應該說,書稿問題的解決僅靠幾篇讨論文章難以奏效。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何時,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學會應對、處理和解決問題,都是更好地勝任崗位職責、在激烈競争中得以生存的唯一之道。
注釋:
[1]這一方法最初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方憲編審提出,其曾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事業部和全國新編輯培訓班上多次主講這一内容,就“三觀法”的理念、要求和分類案例等做了詳細講解。(作者單位: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