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高校學術期刊外部審讀調查與思考

高校學術期刊外部審讀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4-11-08 01:49:38

[摘要]通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相結合的方式對192家高校學術期刊的外部審讀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發現,高校學術期刊外部審讀的情況整體較好;大部分期刊或實行刊前審讀或實行刊後審讀,刊前和刊後均審讀的期刊比例較低;外部審讀的内容重質量輕形式;外部審讀基本上有反饋結果,但很少有期刊将審讀結果作為考評的重要依據;絕大部分編輯認為,外部審讀會提高刊物質量和編輯業務水平,但外部審讀也會産生諸多消極影響。建議進一步完善外部審讀制度,以促進高校學術期刊質量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高校學術期刊外部審讀審讀管理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學術期刊審讀是期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或出版單位組織的,依據相關的國家規範與标準,在期刊出刊前或出刊後、定期或不定期對刊物的政治質量、學術質量、編校質量、印刷質量和欄目策劃等進行閱讀審查,借以降低差錯率、提高編校水平和提升刊物質量的活動。[1][2]以出版前後區分,審讀可分為刊前審讀和刊後審讀;以審讀主體區分,審讀可分為内部審讀和外部審讀。本文所探讨的高校學術期刊外部審讀,是指高校學術期刊編輯部組織實施的,聘請編輯部外的專家或學者對刊物進行的審查閱讀,包括刊前審讀和刊後審讀。

學術期刊審讀是對精神成果或産品進行科學分析判斷的理性活動和創造性勞動,[3]是提升學術期刊質量的自律行為。目前,學界對期刊審讀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現有文獻主要集中在刊後審讀、内部審讀以及審讀的意義和方式等方面,且大部分成果是理論性探讨,缺乏實踐調研數據作支撐。基于此,本文拟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别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深入了解部分高校學術期刊外部審讀的情況,試圖總結現狀、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方法,以期提高刊物的整體質量,提升高校學術期刊辦刊水平。

一、樣本描述與調查過程

本問卷的調查對象為高校學術期刊,一本期刊的外部審讀情況是唯一的,為使調查結果更具代表性,每個期刊編輯部隻挑選一位編輯答題。本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210份,回收問卷200份,收回率為95.24%;有效問卷192份,有效率為96%。在192家期刊中,自然科學類39家,占20.31%;哲學社會科學類51家,占26.56%;綜合性學報102家,占53.13%。其中,月刊33家,占17.19%;雙月刊111家,占57.81%;季刊45家,占23.44%;半年刊3家,占1.56%。192位編輯中,男性75人,占39.06%;女性117人,占60.94%。博士學曆12人,占6.25%;碩士學曆117人,占60.94%;本科學曆63人,占32.81%。正高職稱27人,占14.06%;副高職稱42人,占21.88%;中級職稱114人,占59.38%;初級職稱9人,占4.69%。

調查問卷圍繞“貴刊外部審讀的情況”“您對外部審讀的評價與認識”等設計了若幹問題,于2016年3月向福建、廣東、四川、浙江、北京、河北、陝西、江蘇、江西、遼甯、山東、上海、河南、湖北、安徽、廣西、貴州等地部分高校學術期刊發放問卷,并以電話或面談等方式與部分人員進行深入交談,綜合問卷數據和面談内容,審視了目前高校學術期刊外部審讀的情況,并提出相關的對策思路。

二、高校學術期刊外部審讀的實踐調查

(一)是否實行外部審讀及審讀的年限與周期

在192家被調查期刊中,從未實行審讀制度的刊物有18家,占9.38%;隻實行内部審讀、而沒有實行外部審讀的有54家,占28.13%;實行外部審讀的有120家,占62.5%。在120家實行外部審讀的期刊中,審讀年限11年以上的有36家,占30%;審讀年限4~5年和6~10年的各30家,各占25%;審讀年限1~3年的有21家,占17.5%;低于1年的3家,占2.5%。每期都有外部審讀的69家,占57.5%;集中時間、一年審讀一次的有18家,占15%;不定期審讀的有33家,占27.5%(見表1)。

(二)外部審讀的時間

前文所述,外部審讀包括刊前審讀和刊後審讀。在實行外部審讀的120家期刊中,有48家期刊僅實行刊前審讀,而沒有實行刊後審讀,占40%;有48家期刊僅實行刊後審讀,而沒有實行刊前審讀,占40%;視需要而定、不固定審讀的期刊有15家,占12.5%;刊前刊後均審讀的期刊僅9家,占7.5%(見表2)。

(三)外部審讀的内容

外部審讀的内容包括政治質量、學術質量、編校質量、印刷質量和欄目策劃等。調查對象中,對刊物的政治和學術質量進行審讀的有87家,占72.5%;對編校質量進行審讀的有99家,占82.5%;對欄目策劃進行審讀的有45家,占37.5%;對印刷質量、裝幀設計等進行審讀的有6家,占5%(見表3)。

(四)外部審讀的反饋與管理

在120家被調查的高校學術期刊中,反饋外部審讀結果的有117家,占97.5%;沒有反饋的有3家,占2.5%。外部審讀的反饋方式主要以“審讀報告”為主,調查對象中有54家期刊采用這種方式,占45%;采用“在樣刊上批注,并撰寫審讀報告”反饋方式的有48家,占40%,居第二位;采用“在樣刊上批注”的期刊有27家,占22.5%;另外,有18家期刊采用“口頭反饋”的方式,占15%(見表4)。

調查對象中,有72家期刊有專設審讀經費,占60%;48家期刊沒有專設審讀經費,占40%。有87家期刊建立了外部審讀管理制度,占72.5%;33家期刊沒有建立審讀管理制度,占27.5%。各期刊外部審讀管理的舉措不盡相同,有66家期刊“将審讀意見整理存檔”,占55%;33家期刊“由專人管理審讀工作”,占27.5%;93家期刊“将審讀意見反饋給責任編輯”,占77.5%;僅21家期刊“将審讀結果作為考評的重要依據”,占17.5%(見表5)。

(五)對外部審讀的評價與認識

對于“貴刊在實行外部審讀後,刊物質量是否有所提高”這一問題,93人認為“有所提高”,占77.5%;27人認為“不好說”,占22.5%;沒有人認為實行外部審讀後刊物質量不會提高。對于“貴刊在實行外部審讀後,編輯業務水平是否有所提高”這一問題,96人認為“有所提高”,占80%;24人認為“不好說”,占20%;沒有人認為實行外部審讀後,編輯業務水平不會提高。進一步調查外部審讀的積極作用時發現,有108人的認為“有利于監督期刊的質量”,占90%;78人認為“有利于提高編輯的素質”,占65%;48人認為是“評估編輯工作的重要依據”,占40%;有3人認為外部審讀還有其他的作用,占2.5%(見表6)。

對外部審讀消極影響的認識,有93人認為“個别問題意見難統一”,占77.5%;有42人,認為“沒有獎罰制度,無法提高編輯工作積極性”,占35%;認為“有時出現審讀錯誤”和“造成編輯心理壓力過大”的各30人,各占25%;認為會“影響工作進度”和“走過場,沒有産生實際效果”的各18人,各占15%(見表7)。

三、結論與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高校學術期刊外部審讀的情況整體較好,大部分期刊實行外部審讀制度,審讀年限較長且每期都實行外部審讀。第二,大部分期刊或實行刊前審讀或實行刊後審讀,刊前和刊後均審讀的期刊比例較低。第三,外部審讀的内容側重政治質量、學術質量、編校質量等,對欄目策劃、印刷質量、裝幀設計等關注不夠。第四,外部審讀基本上有反饋結果,反饋方式以“審讀報告”和“在樣刊上批注,并撰寫審讀報告”為主;大部分期刊設有審讀經費并建立外部審讀管理制度,但很少有期刊将審讀結果作為考評的重要依據。第五,絕大部分編輯認為,實行外部審讀後刊物質量和編輯業務水平會有所提高,但是外部審讀也會産生諸多消極影響,比如“審讀錯誤”“個别意見難統一”等。為此,必須進一步完善外部審讀制度,充分發揮外部審讀作為第三方評價的作用,促進高校學術期刊質量水平的提升。

(一)審讀方式:刊前審讀與刊後審讀相結合

刊前審讀,是指稿件編輯加工和校對完畢,在排版後付印前聘請編輯部外人員對刊物進行審讀;刊後審讀,是指出刊後聘請編輯部外的相關人員對刊物進行總結性、評價性審讀。刊前審讀的突出優點是為期刊把最後一道關,盡量将錯誤甚至隐蔽性的差錯消滅在出版之前;其不足之處是審讀專家時間難安排,有時會影響期刊出版工作進度。刊後審讀主要是宏觀調控和事後監管,其目的在于評價刊物的辦刊水平,找出不足,尤其是一些重大錯誤,促使期刊學術質量和編校質量的提升。刊後審讀的優點是時間安排比較靈活,不足之處在于刊後發現問題,差錯無法挽回。[4]

可見,刊前刊後審讀各有優勢,又有相應的不足。為提高審讀的效果,建議有條件的期刊采用刊前審讀和刊後審讀相結合的審讀方式,實現刊前審讀和刊後審讀的優勢互補,逐步提高高校學術期刊的質量。

(二)審讀内容:内在質量與外在形式有機統一

政治質量、學術質量和編校質量是學術期刊質量的主要決定因素。但是學術期刊是一種精神産品,是内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如何進行欄目策劃、如何進行裝幀設計、如何控制印刷質量等,無不體現編者的辦刊理念和智慧,滲透着編者的思想和眼光。[5]

如何做到欄目與欄目、論文與論文之間的編排與呼應,将直接影響刊物的效果。富有視覺沖擊力的裝幀設計,能激起讀者的閱讀激情,從而引導讀者進入真正的閱讀狀态,成為真正的讀者,最終完成閱讀的全部行為過程。而精美的印刷,能愉悅讀者的感官,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啟發讀者理解期刊的内容。

[6]

目前,《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等期刊評價機構并沒有考核欄目策劃、印刷質量、裝幀設計的相關指标,刊後審讀專家往往也淡化了對這些外在形式的審讀。建議在審讀學術期刊政治質量、學術質量和編校質量的同時,加強對選題欄目策劃、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的審閱,以全方面考察高校學術期刊的辦刊水平。

(三)審讀管理:審查閱讀與糾偏扶正并重

外部審讀可以有效克服内部審讀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弊端,讓編輯反觀自己工作中的成績與存在的不足。《報紙期刊審讀暫行辦法》第十四條指出,報刊審讀工作應完善審讀信息的編發、審核、傳遞、發布、記錄、存儲等辦法。[7]盡管大部分高校學術期刊有外部審讀,審讀專家也反饋審讀結果,但是不少期刊編輯部更關注查出的錯誤,而對如何糾正問題缺乏管理。這種檢查與糾正兩張皮的現象,使審讀發現的問題依然頻頻出現,因而無法達到外部審讀的預期效果。為此建議:第一,及時召開審讀座談會。編輯部收到專家審讀意見後,應及時召開全體編輯審讀座談會。會上應将存在的共性問題和難點問題提出來充分讨論,對于難以達成共識的問題,要查閱工具書或請教專家學者,以防重犯同類錯誤。第二,建立激勵制度。盡管大部分編輯部會将審讀意見反饋給責任編輯,編輯部也反複強調存在的差錯不能重犯,但是事實上舊差錯頻繁重犯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其重要原因是編輯缺乏責任心,而編輯部又沒有建立獎罰制度,無法真正提高編輯的工作積極性。期刊編輯部可以将審讀結果作為年底考核的一項指标,對業績優秀者給予獎勵;反之,予以一定的批評和懲罰。當然,為避免給編輯心理造成過大的壓力,建議采取精神鼓勵和思想教育為主、經濟獎懲為輔的獎懲原則。

(四)審讀專家:角色意識與業務水平兼具

審讀員是讀者的代言人,是聯系傳播媒介與讀者的紐帶和橋梁。[8]審讀員選擇的正确與否是确保審讀效果的前提與保障。實踐發現,不少審讀員不按時審讀、審讀工作“走過場”,甚至産生審讀錯誤。為提高審讀質量,優化外部審讀隊伍尤為重要。第一,審讀專家應有角色意識。角色意識是審讀專家對審讀工作的基本看法與認識。審讀工作是對期刊再次系統、全面的檢驗與分析過程,是一項細緻而又富有創造性的勞動。[9]審讀專家應有責任意識,要按時認真完成期刊交給的任務,更不應礙于面子,而不敢提出刊物存在的問題。第二,審讀專家應精通業務。業務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專業知識水平和編輯業務水平。審讀專家應有堅定的政治理念、能掌握黨和國家的出版方針政策、熟悉編排規範,又要有學科知識。當然,審讀專家不是無所不能的,所以建議審讀專家多樣化,出版界專家和學科專家可以輪流審讀;有條件的期刊每期可以同時送出版界專家和學科專家審讀,以多方位、多角度審查刊物,為提升期刊質量建言獻策。

注釋:

[1]楊懷玫.高校學術期刊内部審讀調查分析與建議.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1):48-52.

[2]魯立,傅萬明,李風華,等.進一步完善期刊質量審讀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1):22-23.

[3]楊中嶽.什麼是審讀.出版科學,2000(4):9-11.

[4]顔志森.科技期刊的審讀方式及其優勢互補.編輯學報,2004(3):170-171.

[5]林麗芳.中文核心期刊評價指标體系之反思與重構.東南傳播,2015(1):71-73.

[6]林麗芳.論學術期刊的裝幀設計——以期刊品牌為視角.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56-159.

[7]新聞出版總署.報紙期刊審讀暫行辦法[EB/OL].(2009-02-09).http://www.law-lib/law/law_view.asp?id=276960.

[8]鄭娟.審讀:提升科技期刊質量的有效途徑.科技與出版,2008(2):50-53.

[9]于方,曹雅坤,汪軍.科技期刊刊後審讀人員的選擇及作用.編輯學報,2007(2):73-74.

[本文為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2016年院級課題(2016B03)成果。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

(作者單位:《福建行政學院學報》編輯部)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