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簡析古籍整理出版中斷句标點的編輯處理

簡析古籍整理出版中斷句标點的編輯處理

時間:2024-11-08 01:44:34

[摘要]文章以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物規劃項目《中華大典·生物學典》書稿為例,通過對書稿中斷句标點失誤原因的分析和例句訂正,談古籍整理出版中斷句标點的編輯處理,揭示古文斷句标點之不易,也指出合理斷句标點之可行。

[關鍵詞]古籍整理出版斷句标點編輯處理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中國古人著述,概不斷句标點。當然古時也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标點符号,人們閱讀古籍,若非具備一定的斷句能力,往往難以讀通文句,也就不能正确理解文意,甚至會做出與文意相反的解讀來。這種情況的存在,也給古籍整理出版增加了難度。對古籍進行整理出版,最終目的是要讓今天的讀者讀懂古書,從而傳承和弘揚古書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讓今天的讀者讀懂古書,就要對古書施用合理的标點符号,而要做到合理施用标點符号,首先必須做到合理準确斷句。語言學家楊樹達說:“句讀之事,視之若甚淺,而實則頗難。”為此,承擔古籍整理出版任務的編輯就必須具備斷句标點的基本功,否則難以勝任此項工作。當然,我們要認識到斷句标點之不易,也要相信合理斷句标點之可行。本文拟以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物規劃項目《中華大典·生物學典》書稿為例,通過對書稿中存在的幾種有代表性的斷句标點失誤類型進行歸納、分析和例句訂正,談一談古籍整理出版中斷句标點的編輯處理。

一、由于對古代名物制度不了解而誤斷誤标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積累了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記載了數不勝數的人名、地名、物名及典章制度名稱。由于時隔久遠,今天的人對古代的許多名物制度已經不甚了解,或非常陌生,在進行古籍整理斷句标點時常常不能正确識别、區分各種名物制度,以緻作出不恰當處理。如:

例1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後死。(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按照書稿的處理,這個語句的意思可理解為:彗星又出現在西方,十六日這天,夏太後死了。果真是這樣的嗎?要正确理解這個語句,首先要知道古人紀日的方法和習慣。我國古人一般是以幹支紀日的,如“元豐七年六月丁醜”之類。在《史記》等古書中,數字與“日”連用是說“多少日”,而不是某月的某日。對古代曆法制度有所了解後,我們就可以正确理解語句中的“十六日”是指彗星在西方又出現的時間一共有十六天,這個時候夏太後死了,而不是說夏太後死于十六日那天。因此,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後死。

例2(蝨)俗省作虱,《篇海》《類編》别作□□。(張自烈《正字通》)

對這個語句的斷句标點,關鍵的是對“篇海類編”作準确處理。《篇海類編》是我國古文獻中的一本辭書,舊題宋濂撰、屠隆訂正,或簡稱《類編》,《康熙字典》裡一般稱作《篇海》。書稿将“篇海類編”分作“《篇海》《類編》”兩個書名,顯然是錯誤的。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蝨)俗省作虱,《篇海類編》别作□、□。

例3玉壺詩話曰:宋太宗命蘇易簡講文,中子有楊素,遺子食經羹藜含糗之說。(汪灏《廣群芳譜》卷一五)

這個語句其實含有兩個書名,即《文中子》和《食經》。《文中子》是隋代教育家、思想家王通(号“文中子”)的弟子們在他死後為了紀念他并弘揚他在儒學發展中所作的貢獻,仿孔子門徒作《論語》而編的一部書,初名《中說》,又稱《文中子中說》。而《食經》是擔任過隋炀帝的“尚食直長”謝諷撰寫的一部有關飲食的書。搞清楚了這兩部書的名稱,那麼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玉壺詩話》曰:宋太宗命蘇易簡講《文中子》,有楊素遺子《食經》“羹藜含糗”之說。

例4讀書通虮虱,通作幾瑟,非。(張自烈《正字通》)

這個語句的一個關鍵詞語是“讀書通”。它是明代郝敬撰寫的一部書的名稱,共二十卷,其中第二卷《五聲譜》是一部以湖北京山話為基礎編寫的韻書。書稿中對“讀書通”不加書名号,使語句的意思讓人費解。所以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讀書通》“虮虱”通作“幾瑟”,非。

古人在稱說一些有名的文獻名稱時常常用簡稱,這也是導緻古籍整理誤斷誤标的一個原因。

例5史嚴安書:介胄生虮蝨。(張自烈《正字通》)

如這個語句中的“史”其實是《史記》的簡稱,書稿似乎把它當作了姓氏。《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述齊人嚴安上書曰:“介胄生虮虱,民無所告愬。”因此,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史》嚴安書:“介胄生虮蝨。”

即使掌握曆史上和古籍中一些稱謂習慣(如尊稱),還需對古文作者的生活背景有所了解,如作者交往的人物之名等,否則可能對作者之文句作出誤斷誤标。

例6《列仙傳》有山圖者,入山采藥,折足,仙人教服此四物而愈,因久服遂度世。餘以問名醫康師、孟師,孟大異之雲。醫家用此多矣,然未有專用此四物如此方者。(蘇轼、沈括《蘇沈良方》卷二)

這個語句涉及宋代的一個名醫康師孟,他是蘇轼的朋友。蘇轼博覽群書,其中很多是醫書。他所交往的人,除康師孟外,許多也是當時的名醫,如龐安常、單骧、胡洞微等,還有藥店老闆郭遘。雲南昆明一帶尊稱他人,一般是在姓之後帶一個師字。語句中的“康”“孟”常作姓氏用字,故書稿便處理成“康師”“孟師”,這是囿于習見望文生義所緻。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列仙傳》有山圖者,入山采藥,折足,仙人教服此四物而愈。因久服,遂度世。餘以問名醫康師孟,師孟大異之,雲醫家用此多矣,然未有專用此四物如此方者。

二、對文言虛詞的用法不了解而誤斷誤标

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特别是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矣焉哉,惟夫蓋耶耳然兮”等,在句中出現的位置比較固定,或在句首,或在句尾,或在句中。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浮詞》中說:“夫人樞機之發,亹亹不窮,必有餘音足句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蓋’,發語之始也;‘焉’、‘哉’、‘矣’、‘兮’,斷句之助也。去之則言語不足,加之則章句獲全。”在古文中,此類詞語之前或之後往往是文意斷絕或停頓之處,因而一般被當作文言斷句的标志性詞語。但古漢語中文言虛詞的用法很多,如果不根據具體的語境進行分析,也會導緻誤斷誤标。

例7虱之處裈,逃乎?深縫匿于敗絮,自以為吉宅也。(阮籍《大人先生傳》)

這個語句中有一個“乎”字。在古漢語中,“乎”常作語氣詞,用在句尾表示疑問或反诘,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嗎”,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但是,在古代漢語中,“乎”也常用作介詞,引介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原因等,相當于“于”,如:“吾獨窮困乎此時也!”這裡用于引介時間。書稿例句中的“乎”是介詞,用于引介處所,而不是疑問語氣詞,其後不能斷而加用問号。這個語句的意思是:虱子身處褲裆裡,逃跑到深處的縫隙裡,藏匿在破敗的棉絮中,自以為這裡是吉祥的住宅。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虱之處裈,逃乎深縫,匿于敗絮,自以為吉宅也。

例8《安南異物名記》雲:江瑤如蚌而稍大,中肉腥而䏰不中口,僅四肉牙佳,耳長四寸許,圓半之,白如珂雪,一沸即起,甘鮮脆美,不可名狀,此謂柱也。(雍正《廣東通志》)

這個語句中的“江瑤”即“江珧”,是一種海蚌,殼略呈三角形,表面蒼黑色。潮汕一帶俗名“割豬刀”“殺豬刀”。若按書稿在“佳”和“耳”之間斷句,則這種海蚌便有“長四寸許”的耳。事實上,這是一種殼呈三角形的貝類動物,并無什麼“長四寸許”的耳。語句中的“耳”并非耳朵之“耳”,而是一個句末語氣詞,相當于“罷了”。可見在“耳”前斷句,便造成對“江瑤”描述的錯誤。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安南異物名記》雲:江瑤如蚌而稍大,中肉腥而䏰不中口,僅四肉牙佳耳。長四寸許,圓半之,白如珂雪,一沸即起,甘鮮脆美,不可名狀,此謂柱也。

例9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則于視,必撥爾而怒。(《周禮·考工記》)

在這個語句中,如果将“而”字理解為連詞,就不能準确地進行斷句标點。這裡的“而”字其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面頰上的毛。許慎《說文解字》:“而,頰毛也。象毛之形。”“頰毛”即“而”字的本義。這個語句描述的是猛獸搏鬥前的形象,收縮其利爪,鼓圓雙眼,翹起頸頰上的鱗毛,一副虎視眈眈的樣子。因此,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則于視必撥爾而怒。

三、不明詞義、不通文理而誤斷誤标

詞是構成句子的單位。在古籍整理中,要準确斷句,使句子結構完整,表意清楚,必須厘清每個詞在句子中的含義,弄清楚構成句子的詞與詞之間的語法關系,做到這一點就能做到合理斷句、明白表意了。如:

例10《骨空論》雲:“輔骨上橫,骨下為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四下)

這個語句要說明“楗”是什麼,在什麼位置。原文接着注釋:“膝輔骨上、腰髋骨下為楗。按,橫骨即髋,橫之言廣也。楗即髀骨之直者,機即髀骨與髋相構處也。”明确指出“楗”在膝輔骨上、腰髋骨下,“橫骨”就是“髋”,“橫骨”與“輔骨”對舉而言。書稿在“橫骨”中間點斷,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骨空論》雲:“輔骨上、橫骨下為楗。”

例11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與欲得。(《資治通鑒》卷三七)

要準确地對這個語句進行斷句标點,首先要了解“泉府”“收”“不售”“與”“欲得”等詞語的意思和其相互間的關系。“泉府”,《周禮》載明是古代官名,掌管國家稅收和收購市場滞銷貨物進行調劑。“收不售與欲得”,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引顔師古的話說:“言賣不售者,官收取之;無而欲得者,官出與之。”由此可見,“收”是收購的意思;“不售”是指賣不出去的貨物;“與”是給予的意思,是動詞而非連詞;“欲得”是想要得到。各詞語間的關系是:“泉府之官”是偏正結構,作“有”的賓語;“收不售”“與欲得”都是動賓關系的短語,兩個短語間是并列關系。因此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與欲得。

例12然猿猱不食毒果,牛馬不食毒,刍鳥雀非其可食者不食,不獨人類為然也。(合信《全體新論》卷六《手鼻口官論》)

這個語句中的“刍”是一種牲畜吃的草。《詩經·大雅》“詢于刍荛”,疏:“刍者,飼牛馬之草。”“牛馬不食毒刍”,意思是說牛馬不吃有毒的草。将“刍”與“鳥雀”相連,意思不可理解。此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然猿猱不食毒果,牛馬不食毒刍,鳥雀非其可食者不食,不獨人類為然也。

四、不明了古詩詞用韻特點而誤斷誤标

中國古代詩文講求押韻,文句讀起來有韻律,有音樂美感。用于押韻的韻腳自然形成韻律的停頓,如果斷句錯過韻腳,就會造成韻律的不和諧。如:

例13暗葉啼風雨,窗外曉色胧,月悤散水麝小,池東亂一岸。芙蓉蕲州簟,展雙紋浪輕,帳翠縷如空。夢遠别淚痕,重淡鉛臉斜紅。(周邦彥《塞翁吟·夏景》)

這是詞的上阕,押“東鐘”韻,“月悤”“東”“蓉”“空”“重”“紅”都是韻腳,都是可以點斷之處。書稿編者由于不明了古詩詞用韻特點,沒有按押韻規律斷句标點,造成韻律不諧調,詞意不清楚。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暗葉啼風雨,窗外曉色胧月悤。散水麝,小池東,亂一岸芙蓉。蕲州簟展雙紋浪,輕帳翠縷如空。夢遠别、淚痕重,淡鉛臉斜紅。”

五、不了解古文中特殊的用字現象而誤斷誤标

漢字在其發展過程中,字形和數量的簡化和繁化交替進行,為了滿足記錄漢語的需要,或因習慣使然,便産生了同一個詞用不同的字形來表示的現象。這種用字現象有的是通假字,有的是古今字,有的是異體字,有的是繁簡字。對這些用字現象如果缺乏了解,也常常會造成古籍整理斷句标點的失誤。如:

例14祝鸠,即隹、其夫不孝,故為司徒。(餘蕭客《古經解鈎沉》卷三○)

書稿的斷句标點是很不好理解的,僅“其夫不孝,故為司徒”就非常沒有道理。“司徒”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官職,掌民事。少昊氏以鳥名官,祝鸠氏為司徒。《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東夷族郯子曰:“祝鸠氏,司徒者也。”這麼重要的官職怎能以不孝之夫來充任呢?如此失誤,主要是因為對句中特殊的用字現象不了解所緻。“祝鸠”又名“隹其”,又名“鳺鴀”。《爾雅·釋鳥》:“隹其,鳺鴀。”“鳺鴀”又寫作“夫不”,此為文字通假現象。明乎此,則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祝鸠,即隹其、夫不,孝,故為司徒。

六、不熟悉古代行業用語而誤斷誤标

社會分工很早就進行了,社會分工帶來行業的分化,随着行業的專門化發展,各行業都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行業用語。即便是身處同時代,外行人對某行業的用語都有“隔行如隔山”的感歎,千百年後的人們對那些行業用語更是有莫測高深之感,這也是在古籍整理斷句标點中常常弄錯的原因之一。這種情況在古醫書中表現更為突出。如:

例15葶苈二分,甘遂二分,大黃一分,冶合,和,以米汁飲一刀圭。(《武威漢代醫簡》)

對這個語句正确斷句标點,須正确理解“冶”“合”“和”“合和”“刀圭”這幾個行業用語的意思。在古代醫學中,“冶”指“搗碎”“磨碎”,“合”“和”“合和”都作“調和”“攪拌”講,“刀圭”則是一種中藥量器。對這些行業用語有了正确理解後,就能夠合理地進行斷句标點。所以,此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葶苈二分,甘遂二分,大黃一分,冶,合和,以米汁飲一刀圭。

例16蝼蛄又名梧鼠,《本經》未見也。今方:家治石淋導水,用蝼蛄七枚,鹽二兩,同于新瓦上鋪蓋焙幹,研末。溫酒調一錢匕,服之即愈。(唐慎微《證類本草》)

在書稿中,“方”和“家”分離,下文“家治石淋導水”不好理解,這是由于對“方家”這個醫界用語不熟悉造成的。“方家”即方劑家、醫生。《唐六典·尚藥局》:“凡合藥宜用一君、三臣、九佐,此方家之大經也。”這裡所說的“方家”指的就是“方劑家”。所以,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蝼蛄又名梧鼠,《本經》未見也。今方家治石淋導水,用蝼蛄七枚,鹽二兩,同于新瓦上鋪蓋焙幹,研末,溫酒調一錢匕,服之即愈。

七、不注意文氣連貫而誤斷誤标

有一個成語叫做“一氣呵成”,用在說話作文上,這叫“文氣連貫”,中間相連不斷。在古籍整理斷句标點中,如果不注意文氣連貫,會造成語句表意不順,結結巴巴。如:

例17楛,《唐韻》《正韻》:侯古切。《集韻》《韻會》:後五切。并音戶。(《康熙字典》辰集中《木部》)

《唐韻》《正韻》《集韻》《韻會》均為韻書,“侯古切”“後五切”為反切注音。“并音戶”意思是說前面所有韻書對“楛”字的反切注音,用直音方法均念作“戶”。如果在反切前面加用冒号,後面加用句号,就會将語句文氣割斷,失去連貫性。特别是在“并”這裡,前面用句号點斷,“并”本身所具有“一并”的含義也無法連貫地表達出來。因此,這個語句正确的斷句标點應為:楛:《唐韻》《正韻》侯古切,《集韻》《韻會》後五切,并音戶。

參考文獻:

[1]季永興.古漢語句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北京:中華書局,2003.

[3]葉方石.文言文斷句标點的方法與技巧.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校學報,2012,29(1).

[4]黃建年,侯漢清.農業古籍斷句标點模式研究.中文信息學報,2008,22(4).

[5]段桢.《武威漢代醫簡》“和”“合和”正義——并就有關句讀與張延昌先生商榷.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0,27(5).

[6]王林生.本草文獻句讀失誤例舉.中醫文獻雜志,2011(2).

[7]問永甯.中華書局版《無邪堂答問》句讀獻疑.唐都學刊,2010,26(2).

[8]沈懷興.古文翻譯标準的再思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3(6).

[9]曹宇飛.古籍标點問題簡論.曲阜:曲阜師範大學,2012.

(作者單位:雲南教育出版社)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