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試論國别漢語教材的适配性

試論國别漢語教材的适配性

時間:2024-11-08 01:44:03

[摘要]教材适配性是指教材與一定教育環境之間的适應力和匹配度。随着我國研制的國際漢語教材不斷“走出去”以及許多國家的本土漢語教材陸續出版,适配性在國别漢語教材研發中的地位愈顯重要。文章從當前國别漢語教材諸多“不适”現象入手,試圖建立一個“4維度、15方面、15項評價指标”的教材适配性框架,為提高國别漢語教材的适配性提供依據。同時,文章也論述了适配性在教材研發中的具體實現途徑。

[關鍵詞]國别漢語教材适配性教育環境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一、引言

在國家“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積極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漢語國際傳播得以拓展和深化。截至2015年底,全球134個國家(地區)開設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1]在世界各地開展各類漢語教學和文化活動。同時,由于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本國民衆掌握漢語的重要性。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将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2]據泰國教育部統計,2013年,泰國共有1524所院校開設漢語課程,86.3萬人學習漢語,[3]約占泰國全國總人口的1.23%。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美期間,美方宣布将“十萬強”計劃從美大學延伸至美中小學,争取到2020年實現100萬名美國學生學習漢語的目标。[4]漢語正在成為一門有着世界影響力的語言。

漢語教學全球化給國際漢語教材的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教材需求日益旺盛,多種教材空白亟待填補;同時,教材供給滿足不了分散且多樣的需求,精品教材匮乏,教材“瓶頸”問題日益凸顯。面對“走出去”的需要和“通用”漢語教材缺乏适用性的問題,“國别”漢語教材應運而生,它多指海外教材,是專門為某國漢語學習者編寫的教材。與之相對應的是“通用”漢語教材,即不專門針對某類學生的母語,不專門針對某類學生的國别(文化背景)而編寫的教材。[5]進入21世紀,國别漢語教材研發受到普遍關注,國别教材與該國家(地區)[6]教育環境适配與否,如何增強國别漢語教材在該國家(地區)的适用性等問題成為熱議話題。

二、适配性在國際漢語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一)适配性的内涵

适配性,又稱為“适應性”“适切性”。“适配”義為“适和、匹配”,具有“兩項事物合在一起合适、相稱”的意思,而并非一方單向地适應另一方。教材适配性是指教材與一定教育環境之間的适應力和匹配度,教材與環境的适配性越高,越适合在該環境下生存和發展,反之終将被替代和淘汰。本文認為,“适配性”更為準确地描述了教材與外部環境(包括教育環境和教育活動的參與者)的互動關系:即任何教育環境都需要教材和教學用品,并為教材編寫提供了基礎條件;教材要迎合、貼近它所處的教育環境,滿足環境提出的要求。

(二)适配性是教材的基本性質适配性不是國别漢語教材獨有的特性,而是各國各類教材的普遍性質,教材研發的基本原則之一。隻要在一定教育環境中都會存在教材與環境的适配問題。通用漢語教材同樣需要采取定位策略,考慮教材使用的普遍情境,研究教材使用者的共同特點,以此作為編寫的依據。即便是在中國使用的對外漢語教材也同樣需要适合該環境中的教育體制和課程要求,需要滿足教師和學習者的需要。為不同教育環境編寫的教材要努力增強教材在該環境中的适應力,使之達到較高的适配性,才能獲得成功。

(三)适配性在國别漢語教材中尤為重要

從海外教育環境看,每個國家具有自己獨特的社會文化傳統和風貌,具有自己成熟的教育體制和教學要求,漢語學習者有着共同的母語和相近的學習習慣等,專門為某一國别編寫教材可以更好地關照有關國家語言、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的特點和要求。國别漢語教材研發,就是要将教材編寫或改編得更加适應海外當地的教學環境,充分融入當地,适合本土教學。這是國别漢語教材的曆史使命和重要意義所在。

三、現有國别漢語教材的“不适”現象及其成因

(一)教材的“不适”現象

國别漢語教材的研發實踐先後經曆了“多語種譯本階段”和“本土自編階段”,在這兩個階段均碰到不同程度的“不适”現象。

1.多語種譯本階段

為緩解世界各地教材匮乏的問題,21世紀初,多語種漢語教材翻譯出版工作廣泛開展。據統計,這一時期共翻譯出版了45個語種的漢語教材,向160多個國家(地區)贈送或發行了300多萬冊。[7]這一舉措一方面有助于漢語教學推廣,特别是為漢語教學剛起步和較為貧困的國家(地區)解決了教材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翻譯版本的适配性受到非議:

其一,與當地教育體制不适配。例如有些設計為一學期使用的教材實際在海外用一學年甚至更長學時才能教授完;有些教材沒有提出任何使用建議,對課程教學安排沒有規劃和說明。

其二,與當地社會文化不适配。例如讨論四季的話題,在常年炎熱的東南亞國家并不常見;再如運動愛好的話題,美國人喜歡談論橄榄球、意大利人談論足球、泰國人談論藤球、日本人談論棒球等,而這些在譯本中沒有區分。

其三,與當地宗教習俗不适配。一些談論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不得當的内容等,在譯本中修改得不徹底。例如在阿拉伯語版、印度尼西亞版中出現“豬肉、喝酒”等不恰當詞彙以及“紅燒肉、啤酒、穿着暴露的女性”等不恰當的圖片,在泰語版中出現談論皇室的不恰當内容。

其四,與學習者學習難點不适配。在漢字方面,日本、韓國等“漢字文化圈”國家與歐美“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學習者漢字學習的難度、進度、教法均不同;在語音方面,學生母語的發音特點會影響漢語語音學習,其語音難點不盡相同;在語法方面,譯本隻考慮到了英漢語言之間的異同,缺乏漢語與學習者母語之間的對比,對學習難點關照不足。

其五,與使用者閱讀習慣不适配。譯本沒能在版式設計、插圖繪畫、封面設計等方面體現國别特征,基本采取了“大一統”的處理方式,忽略了國别學習者的審美需求和閱讀習慣。例如日本學習者普遍偏愛清新、簡約的設計風格,大色塊對比、大面積留白等設計方式則極不适合該國學習者。

另外,多語種譯本中還經常出現翻譯不準确的現象,對學習者的漢語學習産生副作用。餘心樂[8]、狄國偉[9]等多位學者對此有專門考察,此處不再贅述。

2.本土自編教材階段

繼漢語教材多語種改編翻譯工程之後,加強版的教材“本土化”政策推出,鼓勵并支持各國當地教育機構和漢語教師編寫本土教材。本土編者熟悉當地社會文化和教育環境,在話題、課文内容等方面更貼近學習者的需要。然而,也在某些方面産生了不同程度的不适用:其一,教材語言陳舊,缺乏時代感。例如為人物取名為“小紅”“小芳”“小剛”“小軍”等;談到打電話時寫到:“現在中國一般電話都是打到單位,再由總機轉分機。”談到通訊時提到“郵寄、郵局”等;使用過時詞語,如“橘子水”“國營單位”“個體戶”等。

其二,教材語言随意,規範性不足。例如中外文混用,“對不起,我1:30pm回來”;又如時髦詞語使用過度,“我平時喜歡宅在家裡”“這裡真是高大上啊”;又如帶入方言習慣,“不謝”“拍拖”“騎單車”等;此外還有一些語病、拼音、體例等問題。

其三,過多展現陰暗面,産生文化誤導。某些教材一味獵奇,暴露中國社會問題中的陰暗面,以偏概全,有損中國國家形象。

其四,出版質量不高,制作水平有限。海外很多出版社缺乏規範的漢字和拼音排版字體,缺少專業的漢語編校人員,導緻有些教材出現差錯率較高、圖片不夠精美、錄音質量較差等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體驗差、市場接受度低。

(二)教材“不适”的成因

1.當地漢語教學體系尚不完善。以上各種不适配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當前海外很多國家的漢語教學體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四個缺乏”:缺乏完善的漢語教學大綱,缺乏本土漢語教學專家,缺乏成熟的漢語教學方法,缺乏專職漢語教師。這些現象在很多國家(地區)的漢語教學中普遍存在,造成教材各種不适配問題。

2.分國别(地區)調研難度大。以美國為例,美國實施地方分權的教育管理體制,每個州具有獨立的教育體系和制度,全國沒有統編教材,教材調研要以州(學區)為單位逐一進行。又如泰國,雖然教育部具有全國統一的教學行政權力,但是基礎教育委員會(面向第二語言教學)和民校教育委員會(面向華文教學)的管轄範圍、政策制度又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兩個系統,因此,調研要搞清教材是為哪個系統編寫的,該系統内的教學有什麼特點等。再如印度尼西亞,全國的漢語教學情況地域差異很大,分為以棉蘭、巨港為中心的蘇門答臘地區,以雅加達、萬隆為中心的西爪哇地區,以日惹、三寶壟為中心的中爪哇地區,以泗水為中心的東爪哇地區,以及以坤甸為中心的西加地區,各地區具有不同的教學特點,[10]這給精準的教材定位和編寫增加了難度。

四、适配性在國别漢語教材中的體現

通過總結國别漢語教材研發經驗,為凸顯适配性在國别漢語教材中的地位,本文試圖建立一個适配性框架(見圖1),并對其進行了整體設計,即4個維度、15個方面的層級設計,具體呈現為15項評價指标。4個維度即:教材與教學情境的适配性、教材與教學大綱的适配性、教材與教師的适配性、教材與學習者的适配性。它體現了普通教育學中教學設計的3個層次:教學情境分析、教學大綱分析和使用者需求分析。無論是分析、評價教材,還是調研、編寫教材,都要考慮這3個層次的問題。完整、系統的适配性框架設計,對編寫、評價、選用教材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

(一)教材與教學情境的适配性

該維度重點突出了教育文化特點、外語教學理念和教學設施三方面,前兩者指宏觀教育情境,後者為微觀課堂環境。不同國家(地區)的曆史背景、社會文化、風俗習慣、教育制度等多種因素塑造了不同的教育文化,最典型的兩種教育文化類型是競争型教育文化和參與型教育文化。[11]

如果一套強調快樂學習、注重引發學習者興趣的漢語教材,設計了豐富的語言文化活動和遊戲,強調學習者的參與和互動,放在以應試為核心的競争型教育文化環境中使用,它的教學難度和強度,教學重點和方法,都不能适應這種教育文化,反之亦然。教育文化特點會直接影響外語教育文化特點,與外語教育文化特點的适配性主要看教材與該國主流的外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是否适配。不同國家主流的教學理念和流行的教學方法不盡相同,反映在教材上也不相同。教材與該理念、方法越适配越容易獲得認可,适用性就越強。以歐美國家為例,“歐”和“美”在外語教學理念上有本質差異,歐洲更崇尚較為經典、傳統的外語教學理念,而北美地區更偏好以興趣為導向的教育觀念。教材研發還應盡量符合學校信息化水平、教學設施、教室布置等外部條件。實際上,教學情境是最不易把握且最容易忽略的考察維度,往往需要長期在該環境中從事教學工作才能熟知并合理運用在教材編寫中。以上三方面可具體體現為以下評價指标:

(二)教材與教學大綱的适配性

該維度包括四個方面:教材是否符合該國漢語教學大綱(或課程标準)的宗旨、教學目标、教學内容和課程容量。教學大綱是教育文化特點和外語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教學大綱所呈現的教學宗旨、教學目标、教學内容範圍等是課程設計的基礎,因此教材是否符合教學大綱的這些具體方面,決定了它是否符合課程的基本要求。在美國、南非、法國、新西蘭、韓國等國家,政府部門已經公布漢語教學大綱,為研發國别漢語教材奠定了基礎;在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等國家,雖然沒有專門的漢語教學大綱,但外語教學大綱十分成熟和翔實,這就需要研發者“吃透”該國外語教學大綱,結合漢語的特點研發漢語教材;在一些國家,政府出台的外語教學大綱比較宏觀、籠統,對教材編寫缺乏具體的指導作用,還有一些缺乏外語教學大綱的國家,需要教材研發者根據實地調研、參考其他相關語言教學大綱開展編寫。有關教學大綱适配性的指标有:

(三)教材與教師的适配性

教師是選擇和使用教材的主要群體之一,教材是否滿足某一國别教師群體的共性需求,是否适合教師使用是不容忽視的。海外漢語教師的構成非常複雜:(1)年齡跨度大(從不足20歲到近70歲),(2)專業和教育背景龐雜,(3)職業經曆和教學經驗迥異。現實情況導緻教師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教師教學是一種技能,也是一門藝術,教材不能束縛、控制、綁架教師的教學活動,而應該是提供多種選擇的“菜單”或者“超市”。據此,教材與教師的适配性主要體現在教材的便利性、靈活性、可選性方面,為教師教學提供多種選擇和調整空間。具體體現為以下評價指标:

(四)教材與學習者的适配性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原則給教材與學習者的适配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學習者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深入,教材編寫應從哪些角度、哪些方面貼近學習者,這個問題受到普遍關注,結論也逐漸明朗。在參考了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教材與學習者的适配性維度分為四個方面,具體指标如下:

對學習者年齡的考慮既簡單又複雜,道理十分簡單,但由于作為外語的青少年漢語教學研究相對薄弱,教材研發經常“無意識”地忽略青少年漢語學習者的年齡和認知發展等自然條件,造成部分少兒漢語教材“成人化”、中學漢語教材“低齡化”的現象。在此基礎上的國别研究更加缺乏,國别性更加難以體現。國别之間的語言比較能幫助學習者通過共性熟悉新的語言或者通過特性強化記憶新的語言。例如印度尼西亞語中沒有送氣音,學習漢語語音時要特别注意b-p、d-t、g-k、j-q、z-c、zh-ch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的區别。再如泰語裡狀語的語序和漢語不同,“我已經畢業了”在泰語裡的表達是“我畢業已經了”,學習狀語時要特别注意語序和狀語位置的練習。教材研發前期重視學習者的社會文化背景調查就可以避免上文中提到的“文化沖突”的現象。隻有了解學生學習漢語的真正需求,搞清學生是以實用價值為導向的工具性動機還是以文化興趣為導向的融入性動機,教材編寫才會具有針對性。

五、适配性在國别漢語教材研發中的實現途徑

(一)整體解決方案是國别漢語教材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海外很多國家的漢語教學實際情況為國别教材研發提出更高要求,即不僅要研發出一套适用教材,更要從根本出發,為當地提供一整套漢語教學解決方案,幫助當地完善漢語教學體系,包括設計課程大綱,培訓漢語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等。這就好比一棟高級住宅需要完善的配套設施才會變得更加宜居。隻有充分的編、教、研互動才能讓漢語教學落地生根,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修訂完善教材,增強其适配性,使其在當地成為經典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與泰國教育部合作編寫的《體驗漢語中小學系列教材》就是這一研發思路的成功案例,雙方在合作編寫教材的同時修訂、完善、補充漢語教學大綱,并在教學試點基地進行教材試用、教學觀摩、教師培訓等活動,為教材編寫和推廣營造了良好氛圍。

(二)需求調研是實現教材較高适配性的基礎

需求是教材産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需求,教材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新需求的湧現,是教材創新的源泉。當前漢語國際傳播中的“教材”問題,歸根結底是教材編寫沒有及時适應教學需求快速變化的結果,為此針對教材使用環境的需求調研顯得愈發重要。需求調研是針對教材需求的調查、分析研究。科學的需求調研可以發現潛在需求,了解真實需求,把握需求趨勢;需求調研為教材整體設計和教材具體編寫提供指導,調研越系統、全面、深入、細緻,具體編寫思路越清晰,目标越明确,教材适配性越強。教材适配性框架為需求調研提供了基礎,它從教學情境、教學大綱、教師和學習者4個維度、15個方面勾勒出調研和需求分析的結構圖。當然,在該框架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充實教材适配性内容,融入更多考慮因素,調研将更加豐富,需求分析更加具體,調研結果更加有力。

需求調研的基本方法有:問卷調查、訪談和課堂觀察。研發者可以根據教材适配性框架設計問卷和訪談提綱。同時調研要特别注重實際課堂教學觀摩,研究者應該走進課堂,通過聽課、訪談,采集一手材料,了解真實的課堂教學情況、教師授課情況和學生特點等。

(三)整體設計是落實需求調研結果的關鍵

整體設計是指制定教材編寫的總體設計方案。整體設計階段是從規劃到具體編寫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關系到調研結果是否落到實處,也為教材的具體編寫建構了框架,提供了模闆。通常情況下,教材整體設計包括四個步驟:教材定位、确立編寫原則、制定編寫大綱、編寫樣課。首先,在教材定位環節要做好四“定”:确定教學對象、确定課程設置、确定教學目标、确定編寫理念。其次,制定編寫原則環節涉及教學模式原則、編排順序原則、人物場景設計原則、語料選取原則、知識處理原則、技能訓練原則和活動設計原則。再次,編寫大綱是按照一定順序将教學内容的要點系統地進行排列,從而形成整套教材的框架結構。其具體做法是将話題、目标、功能、語音、詞彙、語法、漢字、文化、策略等有關知識和技能建立起一個整體框架結構。該環節尤其要注重知識量多寡的均勻編排、難度梯度的螺旋式設計以及各知識模塊之間的關聯配合。最後,在樣課編寫環節,各個級别應編好完整一個單元(課),作為後期“批量”編寫的樣本和模闆。

(四)适配性原則應貫穿教材編寫始終

教材要達到較高适配性,還需要将适配觀念滲透在具體編寫的每個細節之中,隻有這樣,才能将表層适配性延伸至深層次。一般來說,通過調研和整體設計實現表層适配性相對容易,例如按照課時要求設計教材容量和結構,用當地語言注釋,融入本土詞彙(包括人名、地名、食品、動物、節日等),介紹當地文化習俗,等等。而深層次的适配性需要對前文提到的适配範圍具有很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在這方面,編寫者很可能要進行第二輪專門性調研,例如針對話題選擇進行調查,針對語言難點進行文獻研究,在課文場景設計、課文編寫、活動設計時征求當地教師的意見等。以下舉兩個深層适配性的具體實例:(1)課文編寫。在深入了解泰國社會文化環境和學生喜好之後,我們把簡單贊美他人(女性)外貌時的常用句“她真漂亮!”修改為“她的皮膚很白,她真漂亮!”,這是在“以白為美”的國家贊美女性的常用表達,這樣的對話更符合實際情況,實用性更強。(2)課堂活動設計。通過對泰國教室設施條件的觀察,他們的桌椅擺放是有序排列的,不易挪動,為此在教材的活動設計中,圍坐或自由走動式的活動适用性不強,而以排或列為單位的傳遞式的活動更符合當地教學條件,教學效果也最好。

(五)在試用中檢驗适配性的實際效果

教材試用是教材編寫中最容易忽視的環節,但實踐證明,經典教材都是經過了“試用→反饋→修改”的反複打磨,可見教材試用是教材編寫中、後期檢驗教材适配性的最佳手段。教材編寫源自教學實踐,又要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脫離教學實踐的教材注定是失敗的教材。研發者可以為教材試用設計評價工具,例如征求意見表、試用記錄表等,如果能到教學現場觀摩教材試用過程,獲得的信息和反饋更直觀、更具有針對性,便于分析教材的使用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教材,增強适配性提供依據。

注釋:

[1]詳見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2]孔子學院遍全球.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12-09.

[3]交流日益頻繁,泰國近90萬人學習漢語[EB/OL].(2014-10-31).http://www.chinanews/hr/2014/10-31/6739296.shtml.

[4]習主席訪美開辟中美人文交流新天地.光明日報,2015-10-04.

[5]李泉.漢語教材的“國别化”問題探讨.世界漢語教學,2015(4):526-540.

[6]國别漢語教材大緻分為三種類型:①以國家為單位,如為泰國、南非學習者編寫的教材;②以區域為單位,如為中亞、拉美學習者編寫的教材;③以某國内某個地區為單位,如為英國蘇格蘭地區、印度尼西亞西爪哇地區學習者編寫的教材。本文采用目前通用的“國家(地區)”的寫作方式概括以上三種情況。

[7]培訓“種子教師”推動漢語教材“走出去”.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9-28.

[8]餘心樂.對外漢語教材文化翻譯例說.中國翻譯,2009(4):68-70.

[9]狄國偉.國際漢語教材本土化:問題、成因及實現策略.課程·教材·教法,2013(5):80-83.

[10]任弘.華語文教育産業的四具發動機//第二屆華文教育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摘要集.

[11]廖建玲.國際漢語教學設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0-51.

(作者單位: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