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創新學術話語體系。[1]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肩負起“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因此,必須着力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修訂情況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必修課教材,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後改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号)和“實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以下統稱“05方案”)而設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自“05方案”實施以來,在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辦公室領導下,對四本教材進行過多次修訂。其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于2006年出版後,先後進行了6次修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于2007年出版後,先後進行了6次修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于2007年出版後,先後進行了5次修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于2007年出版後,先後進行了5次修訂。具體修訂情況簡述如下:
2006年9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落實“05方案”的第一本教材出版。2007年7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他三本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相繼出版,同時對2006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進行了第一次修訂。
2007年教材出版使用後,為了更及時、更充分地反映黨的十七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成果,更好地吸收高校師生在教材使用中的意見和建議,根據中宣部和教育部的安排,課程組先後于2008年1月、2009年5月、2010年5月對四本教材進行了修訂。在這期間,《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在2008年8月還單獨進行了一次修訂,并改名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為推動黨的十八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更好地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體現學術界研究最新進展,根據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教學建議》(教社科司函〔2013〕26号)要求,課題組于2013年5月開始對四本教材再次修訂。其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三本教材相繼于2013年7月修訂完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于2014年1月修訂完成。
為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充分體現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充分體現一線師生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改進教材的呈現方式,2015年1月至8月,中宣部、教育部組織對教材進行了再一次修訂,形成了目前正在使用的2015版教材。
最新修訂版教材,從框架結構的優化設計到新理論、新成果的有機融入,從教材内容的完善深化到文字的表述和篇幅的調整,都彰顯出工作面廣、政治性強、幅度大、要求高的特點。應該說,通過多次修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日臻完善。
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内容,在2015修訂版的四本教材中均有所體現,隻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列舉如下: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側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應用和生活化,主要體現在:《緒論》“第三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内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以及青年學生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在第四章“第三節繼承與發揚中國革命道德”第三目中,也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大力弘揚中國革命道德的重要現實意義之一進行了闡述;教材其他章節,如第二章“弘揚中國精神共築精神家園”,第三章第三節“科學對待人生環境”,第五章第一節第二目“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第三目“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第二節第一目“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範”、第六章“學習憲法法律建設法治體系”、第七章“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權威”、第八章“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等,則分别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範疇”中“愛國、和諧、法治、誠信、友善、敬業”等基本内涵。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側重于為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支撐,主要體現在:第二章“第二節真理與價值”,在分析了“價值及其特性”“價值評價及其特點”、價值觀的含義和價值評價的功能等基礎上,闡述了樹立正确價值觀的意義。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側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一脈相承及其當代價值,主要體現在:第八章第三節第二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教材在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的基礎上,從“如何把握兩者的關系;如何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如何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等方面,較為詳盡地闡述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還有,教材第八章第二節第二目“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第三目“全面依法治國”、第四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也都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範疇”中“民主、和諧、法治”等基本内涵。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新修訂版教材中,第十章第五節第三目“具有新的曆史特點的重大實踐”有明确的段落,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内容及其演進的過程。它主要從曆史維度,诠釋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堅強意志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與人民共同富裕”的堅定決心,滲透着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強國富民思想和價值理念。
當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所體現的内容遠不止這些,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二、現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存在的問題
十年來,經過多次修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建設愈發凸顯出權威性、科學性、邏輯性與統一性,為大學生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确認知和認同提供了堅實基礎。但縱觀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實和教學實踐的反饋,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注重話語表達的規範性與思想性,但其内涵的豐富性不夠。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顯著特征是理論化、較精煉,比較注重用規範的概念、定義、結論等理論話語來表達深刻的思想和原理,以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夠非常準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然而,任何思想和理論,在其表述的确定性上都會受到一定時效的局限。盡管規範性話語便于人們準确地掌握思想、原理、概念、定義等基本内涵,獲知關于某一問題的權威性解讀,但這種規範性不能發展為簡單化的規定性,而應以豐富的曆史事實和複雜的社會生活作為其思想深刻性的來源。這就要求話語的表達應該為未來的可能性留下一些探索的空間和可挖掘的方向。這樣,既能增強理論話語的可信度,也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從而保持規範性和思想性的平衡與張力,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體系更趨完美。
2.政治性與學術性很強,但其解釋力有待提升。處理好政治性與學術性的關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建設的特殊使命。作為高校意識形态領域的重要陣地,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具備的價值選擇,它表達的是鮮明的政治立場,離開了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就缺乏了必要的政治态度和社會責任。而作為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生存方式,離開了學術性也就無法成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定位與地位。實現政治性與學術性的統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應有特征。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體系建設就存在着以何種方式實現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一的問題,若是以學術性成就政治性便能使理論獲得天然的穿透力,若是以政治性遮蔽學術性則可能會使理論成為高高在上的口号。[2]如果淡化政治性,有可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出現“去意識形态化”傾向。正是因為這種狀況,使得我們在實際建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時,就會盡可能地建立每一門課程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每一個知識點的表述要與主流意識形态相一緻,教材話語體系偏向于文件性語言和規範性表達,其親和力和解釋力有待提升。
3.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複。從本科所開設的四門課程來看,教材内容有重複的現象。這種重複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橫向重複”,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必修課教材在内容上有重複現象。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二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内容重複較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六章第三節“馬克思主義政黨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中關于中國共産黨的相關論述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十一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存在重複。二是“縱向重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内容與高中思想政治課内容有重複現象。如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内容與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愛國主義、法律基礎、個人道德情操等内容重複較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與高中曆史也有部分内容重複。内容的重複,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效果。
4.課時設計不夠合理。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由原來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整合而成的,但在學分的設置上,由原來的4個學分縮減為3個學分,完成教學的難度較大。還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幾經修訂,從1840年以來一百多年的曆史内容跨度一再延伸,但兩個學分設置沒有變,完成教學内容的難度也很大。
三、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的幾點建議“教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更是體現了黨的意識形态工作、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方向和要求。”[3]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就必須在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上下功夫。
1.注重教材整合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重複等情況,教材的編寫者應該深入教學第一線,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課程教學的實際狀況,厘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之間的相互重合部分,統籌不同教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相關内容,在各有側重的基礎上,溝通協調,相互配合,互為補充,既要保持各教材本身的完整性,又要注重各門課程的側重性和分工的合理性,共同發揮育人功能。
2.注重學段有效銜接。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每一個學段都有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為避免出現重複、缺乏過渡等現象,教材的編寫者應該在認真研究不同階段所學思想政治理論的知識及其掌握程度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儲備的前提下,統籌不同學段教材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相關内容,科學設計教材内容和呈現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材的編寫,從而實現大、中、小學教材的有效銜接。
3.注重教材内容的時代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的理論結晶,應該随着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和完善。不僅要關注全球發展趨勢及各國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及時納入世界最新科技發展成果和教育科學成果,也要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及其當代價值,吸收前人的有益經驗,做到“始終與時代同步,在堅持中與時俱進,在改革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4]。
4.注重培育和吸收教材編審隊伍的新生力量。要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編審隊伍是關鍵。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審人員是由來自多方面的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他們德高望重,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思想敏銳,有着豐富的實踐經驗,可謂高校學術人才寶庫中難得的财富。但是,随着年齡的逐年增長,他們中有的已過或已近退休的年齡,從整個編審隊伍年齡結構來看,有老化趨勢。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在不斷的改革中适應時代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就必須采取以老帶新的策略,發揮老專家的傳、幫、帶作用,注重培育和吸收新生力量,充實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編審隊伍中來,進一步優化教材編審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從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5],進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和育人水平。
注釋:
[1]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12-09.
[2]徐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設的導向研究.教學與研究,2016(3).
[3]李衛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2013年新修訂教材和教學大綱示範培訓班上的講話.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9).
[4]丁虎,周家華.從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高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建設.科技與出版,2011(5).
[5]人民日報評論員.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三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人民日報,201612-11.
[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13CKSJ0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與踐行研究”,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J13SY74)“‘90’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與踐行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
(作者單位:泰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