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淺談全球化背景下譯介文學的德國之旅

淺談全球化背景下譯介文學的德國之旅

時間:2024-11-08 01:38:32

[摘要]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不容回避的現象。文章以德國文學圖書市場為案例,從全球化的視角回顧譯介文學在德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初步探讨譯介文學對德國本土文學産生的沖擊和吸引力。二者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這種關系既可對抗全球化帶來的單一性,又能促進全球文化的奇妙融合。

[關鍵詞]全球化譯介文學德國圖書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文學是人類語言發展的奇妙成果。在人類漫長的相互隔絕、交往和發展中,譯介小心翼翼地搭建起語言之間的橋梁。譯介的力量可能無法再統一人類的口徑,但讓交流變成可能。語言的流通也促進了文學的全球化。當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品通過譯介呈現給全新的閱讀群體,無論是譯介作品本身還是本土文學,都會産生有趣的反應與變化。本文嘗試以德國文學圖書市場為案例,從全球化視角探讨譯介文學與本土文學的共生關系。

一、譯介文學在文學的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

(一)什麼是全球化視角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不容回避的現象,也是哲學界、評論界特别熱衷的研究話題。文學作為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層面,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腳步發展出相應的特征,比如以歐美文學為代表的主流文學與亞非拉文學的界限,以及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歸屬和引起的争議。當我們閱讀和研究現代文學作品時,有很多意象、場景、對話、思考都體現着多元文化的滲透。有學者認為,文化的全球化“必然包括‘世界化’與‘民族化’、‘同質化’與‘異質化’這兩個相對而出的過程,而且,這兩個過程又是相互作用、交叉影響的。由此推論,文學的全球化也具有兩個‘交互性’的方面:一方面是就‘地域的’走向‘世界的’之文化路向而言的,另一方面則是對‘世界的’走向‘民族的’之文化路向來說的。”[1]總體來說,世界各地的文學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碰撞、交融,産生“化學反應”。本文選取德國文學圖書市場為觀察點,嘗試從全球化的視角探讨譯介文學與本土文學的相互作用和交叉影響。

(二)譯介文學在德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德國文學史上,譯介文學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譯介作品可以說是現代德國文學的起源。16世紀初,德意志的一位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将拉丁文版的《聖經》翻譯成了德文,這是德國宗教史上,也是文學史上一個公認的重大事件。“路德的《聖經》翻譯是德國乃至歐洲翻譯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它不僅統一了德國語言,促進了德國文學的發展,而且為翻譯理論和實踐作出了貢獻。”[2]馬丁·路德将贊美詩和《聖經》翻譯成華麗的散文,簡潔、率真、富有詩意,這奠定了德語文學的基礎,由此德國本土的文學萌芽并發展,逐漸形成自身的傳統和特質。

在德國文學史上另一個重要的事件——狂飙突進運動中,譯介文學同樣功不可沒。這場振奮人心的文學思潮由德國偉大的文學家歌德、席勒等人引領,他們将莎士比亞介紹到德國,對其作品的文學價值推崇備至,也為莎翁在英國和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時至今日,德國人對莎士比亞的翻譯和研究仍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18世紀70年代開始的狂飙突進運動是德國文學傳統裡最激蕩人心的一幕,而莎士比亞充當了助推器。……莎士比亞的作品長期伴随在德國人的民族意識裡。”[3]歌德等人深受莎士比亞人文思想的影響,他們以豐富的世界文學背景知識和自身的才華将德國文學帶入了極其精彩的一個時代。歌德的文學觀也被認為是“最早具有全球化視域的總體性的文學觀”[4]。

由此可見,譯介文學對于德國民族文學的起源和成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便是文學的全球化中“世界的”走向“民族的”文化路向。

(三)村上春樹作品作為全球化文學的代表在德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當代德國譯介文學的圖書市場中,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的文學作品毫無疑問占據着主體地位,共通的宗教背景和文化價值觀使得歐美文學之間的讨論沒有根本的障礙。在這樣強勢的文化氛圍中,陌生的東方譯介文學并不容易立足。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德國文學圖書市場的成功是一個有趣的案例。同樣是東方人,甚至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的莫言或是日本的大江健三郎就遠遠沒有村上春樹這樣的影響力。日本著名文學教授三浦玲一在論著中提到,村上春樹是全球化的文化和文學的代表。她稱其為“創作美國文學的日本作家”,這裡的美國文學指的就是“全球通俗文化的文學”,而“全球通俗文化以文學形式表現出來就是全球化的文學。”[5]在文學全球化的發展中,英語的主流地位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德國,有很多村上春樹的作品都是從英語轉譯為德語的。且不論這樣的轉譯作品是否經得起推敲,作品本身所傳遞的信息顯然是得到德國市場認可的。從這個層面可以看出,譯介文學向讀者傳遞着豐富的内容,包括全球化進程對文化、文學以及人們的生活所留下的痕迹。

相比之下,作為全球主流文學的代表——美國文學就處于相對尴尬的境地。美國文學一方面獲得了絕對的話語權,另一方面面臨着被孤立的危機。美國著名出版人RichardSever曾經将加缪、貝克特、薩特等人的作品引進到美國,為美國譯介文學出版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曾經出版了莫言的八本書,并在早年間就預言了莫言将問鼎諾貝爾獎。2009年Sever去世,他的遺孀,繼續經營着他們的出版社。筆者有幸在法蘭克福見到了這位傳奇的出版人。Sever夫人是法國人,有着法國女人一貫的優雅與精緻。她像美國其他小型的出版社經營者一樣堅定地經營着她與亡夫的事業,但是這些出版社如今的發展并不順利。在美國圖書市場中,隻有3%的譯介作品。在Sever夫人看來,“美國已經被孤立了……今天的美國人不愛看書,他們無視外界的文化,也無視外界的文學。”作為一個見證過美國譯介文學和本土文學最繁榮時期的老出版人Sever夫人的擔憂不無道理。當其他人争相模仿着美國人的英語發音,對美國的電影明星如數家珍時,大部分美國人都可能會陷入一種錯覺,對異域文化産生免疫。

二、譯介文學對德國本土文學的沖擊

(一)當代德國本土文學的困惑

不管各個國家的文學如何起源,與外界的“化學反應”如何精彩,本土文學都是很大一部分寫作者執意堅守的一份情懷,也是文學批評家持續關注的重要領域。在以老派和嚴謹而聞名的德國,情況更是如此。德語文學被稱為“思想者的文學”,德國人以他們富有哲學深度和語言魅力的本土文學而自豪。總體而言,傳統的德語文學追求思想深度和思辨元素,以嚴謹、理性的表達和内心的呈現為讀者提供思索空間。然而,德語文學偏内斂深沉的風格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譯介文學作品的挑戰。德國作家馬克西姆·比勒就曾經激烈抨擊當代德國文學的“難以置信的無聊”。許多翻譯的文學作品以富有新鮮感的背景、流暢的叙述方式、緊湊的情節帶給德國讀者嶄新的閱讀體驗。2015年,德國出版虛構類新書5847種,其中20%為翻譯版圖書,大部分為英語圖書。而在入選德國權威圖書雜志《明鏡周刊》的暢銷書榜中,有60%都是翻譯作品。圖書銷量當然不能代表作品的水準,但卻直觀地反映着受衆的閱讀趨勢。在德國的書店裡,我們可以看到醒目的犯罪小說專櫃,因為懸疑、犯罪、驚險類的文學作品已經成為了近兩年德國文學圖書市場銷售闆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占有率約為40%。由此可見,德國的本土文學在全球化流行文學的包圍之下已經有一些窘迫。

(二)英語圖書對德語圖書市場的雙重威脅

英語翻譯作品在德國本土市場的擴張不容小觑。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德國圖書市場上的譯介作品有60%為英語作品。英美文學以全球化主流語言的優勢發揮着它們的影響力,形成了一股代表“全球化”特征的強勢力量。“世界文學領域在當代漫無邊際的持續擴張,也催生出嚴肅的問題。打開窗口,眺望世界衆多五光十色之處,這樣的情形,不僅令文化保守主義者……感到憂心忡忡,很多偏左的學者也對着整個過程表達了暧昧的态度。這些大膽标新的文本究竟是佐證了文化多元的豐富性,還是被遍及全球的迪斯尼樂園給淹沒了?”[6]從語言角度來看,德語和英語同屬印度—日耳曼語系,兩種語言有着深厚的淵源,德語和古英語表達更是類似。英語寫就的作品在德國圖書市場的翻譯出版效率和市場接受度都很高,加上英美文學更強的可讀性,英語譯介文學在德國的繁榮便不足為奇了。

除了來自英語世界的譯介文學,英文原著圖書構成了對德國圖書市場的另一個“威脅”。英語是當下德國非常流行的語言,英文圖書在德國書店中占領着重要的一角。許多德國讀者看過了英文版的文學作品之後,他們可能就不再會購買同一本書的德文版。這給德國的出版社帶來了很多困擾。有的出版社為避免德文版被冷落的命運,力争在作品的英文版面世之前推出德文版。盡管英語與德語淵源深厚,但英美文學與德國文學的基因迥異,無論在寫作風格還是文學傳統上都截然不同。英美文學在德國圖書市場的滲透顯然正在影響着德國讀者,特别是年輕德國讀者的閱讀品位和傾向,在挑戰着傳統的德語文學。對于自信的德國文學界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因為‘全球化’帶來的一個必然的後果就是‘同質化’,所以,當代文學作品裡的主人公們聽着美國的流行樂、看着英國的足球賽、抽着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香煙……因此,如何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可能是德國文學,或者是各國别文學需要考慮的問題。”[7]

(三)德國對本土文學的維護

為了維護本土文學傳統,德國出版界設立了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項,其中運作最成功、影響力最大的是德國圖書獎。2005年,德國書業協會設立一年一度的“德國圖書獎”,評選出當年出版的最優秀的德國本土文學作品。這個獎項出現的背景正是德國本土文學的聲音日漸微弱,英美引進版文學圖書勢頭強勁的時期。在頒獎的前兩個月,一份20本書的長名單被公布;在頒獎前的一個月,一份6本書的短名單被公布。通常在每年法蘭克福書展的前夜,德國圖書獎的最終獲獎名單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政廳揭曉。這樣的獲獎機制調動起了媒體、書店和讀者的巨大熱情,使得德國本土作家在較長的時間裡得到持續關注。除了獲獎作家之外,進入長名單和短名單的作家也會出現在各種文學活動中,他們的作品也會有更多的曝光率。德國圖書獎的成功讓德國本土圖書再次成為公衆讨論的熱點話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調整着德國譯介文學和本土文學的比例。

三、譯介文學對德國本土文學的吸引力

(一)德國對非主流譯介文學的關注

德國人對本土文學的維護并不旨在打敗譯介文學,也确實無法扭轉譯介文學咄咄逼人的發展态勢。圖書市場是一塊公平的賽場,在這裡,譯介文學作品因自身的生命力而自由發展,也不斷滋養着本土文學。從歌德的時代一直到現在,德國本土文學的繁盛都離不開譯介作品所帶來的新鮮的文化語境與寫作技巧。

在德國,有一家著名的國際文學雜志Litprom,專門為譯介文學服務。Litprom是德國一個特殊的獨立協會,它的核心使命是“和非歐美的文學進行緊密的對話”。協會保持着文學态度的獨立性,在成立36年以來關注并宣傳亞非拉等地區的文學。他們籌集到德國外交部和其他各國政府的資助,選取優秀的外國文學,協助作品的翻譯出版。除了對主流文學的冷靜态度,協會更令人稱道的是對政治标簽的冷靜态度。他們并不對“流亡”作家青睐有加,而是專注于各國本土的文學作品本身。協會主編AnitaDjafarii表示,全球化的潮流帶來了一些假象,他們的工作旨在去除主流文學對陌生文學的芥蒂,因為通過文學可以學習到陌生的文化,從而給本土文化帶來新鮮空氣。

(二)德國翻譯家協會對譯介文學的支持

德國翻譯家協會為德國的譯介文學提供着強有力的支持。協會主席JuergenBecker說:“譯者們将世界各地的體驗帶到了我們的文化中。”協會每年為譯者提供40萬歐元的資助。優秀的譯者可以申請到可觀的資金,作為進行翻譯工作的住所、圖書館,甚至是去世界各地旅行的資助。協會還設立了譯者的導師制度,用以培養新一代的翻譯家。在這樣的環境中,翻譯便可以真正成為一項體面而有趣的職業。翻譯家協會将優秀的譯者聚集到一起,他們在對翻譯技巧的讨論和交流中,對母語的表達方式更加敏感。德國本土語言便在這種譯介的交流中得到了不斷的促進。

(三)譯介文學對當代德國文學作品的影響

與傳統的德意志精神相呼應,德語文學的氣質“高傲而刻闆”,講究對語言文字的精巧運用,挑戰讀者的腦力,讓閱讀成為一場并不輕松的思維互動。在全球化文學的浪潮中,德國本土文學也得到了持續的滋養。“一千年來培育着德語的,首先是僧侶,然後是騎士,是漢斯·薩克斯、塞巴斯蒂安·布蘭特等手工業者;到接近宗教改革時期又是另一些人;最近則是那些飽學之士,他們使德語能夠到達思想的一切精微奧妙之處。看一看德國文學作品,就可以按作者各自的禀賦,發現各種文化的痕迹,猶如在山裡可以發現地球運轉所形成的各種礦層。”[8]在現在的德國文學界,老一輩文學精英仍然會堅持原汁原味的、富有哲學精神和内心反省的傳統德語文學,但新鮮的寫作方式和閱讀品位也在潛移默化地進入當代德國讀者的視野,引起文學界的思考和争論。德國知名出版社的文學圖書編輯已經開始尋找擅長描寫情節的作家,德國的書店内最富情節化的犯罪小說格外顯眼。

譯介文學也為德國本土文學帶來了靈感。來自美國的後現代主義思潮就促進了當代德國流行文學的發展:“以流行文化為背景,秉承後現代主義追求平等、民主、自由的理念,運用多元化、反傳統的寫作手法,表達了一種在物質經濟極度發達的社會中的莫名失落和困惑迷茫;在玩世不恭、看似沒有條理甚至矛盾重重的語句背後,更體現着對古典語言傳統僵化模式進行的批評和諷刺。”“以簡練的語言、幽默的文風和大衆耳熟能詳的話題吸引着衆多普通人去閱讀、讨論。”[9]

德國人對古老的東方文化也頗為青睐。在德國,漢學家最推崇的是中國古典文學。學習中文的譯者也會從《詩經》《論語》開始接觸中國文化。“德國的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為中德文化交流打開了方便之門,中國文學因此得以在德國廣為傳播并産生深遠影響。許多德國文人被中國文化深深吸引,并在中國文學的影響下創作出與中國相關的優秀作品”[10]。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德國文學史的簡單梳理與對當下德國文學圖書市場的初步調研,運用全球化文學的理論分析譯介文學和德國本土文學的淵源與現狀,讨論了譯介文學與本土文學的共生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功能,即對抗全球化帶來的單一性,同時促進全球文化的奇妙融合。

注釋:

[1]劉悅笛.“複數化”的全球化與文學命運.文藝理論研究,2008(4).

[2]楊平.馬丁·路德的“聖經”翻譯及其影響.湖北社會科學,2006(4).

[3]陸晶靖.莎士比亞在德國.三聯生活周刊,2014(16).

[4]李衍柱.全球化視域中的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從歌德的總體性文學觀談起.江西社會科學,2007(2).

[5]三浦玲一.村上春樹與後現代日本陳明霞,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

[6]大衛·丹穆若什.什麼是世界文學?.查明建,宋明炜,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7]何甯.正常化·融合·全球化——新世紀十年德國文學回顧.外國文學動态,2011(5).

[8]德·斯太爾夫人.德國的文學與藝術.丁世中,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9]周飒.淺談後現代主義與德國當代流行文學.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

[10]趙薇薇.德國對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與研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5).

(作者單位: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