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是因為在北方生活過,我對面食向來愛得深沉。然而我做面點的功夫并沒有因為比别人多吃了幾籠餃子、饅頭而有所長進,大概我家在這方面真沒啥天賦可遺傳吧。
我打小就吃過兩回自家做的面食,還都是失敗品。
一回是我爸心血來潮包餃子,方子是網上找的,餡兒是自己剁的,餃子皮一開始也想自己來,奈何卡在了擀皮上。沒辦法,我家連根擀面杖都沒有,用手壓又厚薄不均實在難看,最後隻好派我去買了現成的餃子皮。
東西都齊活後,憑着搓橡皮泥的經驗,好歹把餃子給搗鼓出來了。皮厚,餡多,個大,奇醜,吃兩個就管飽。
還有一回是母上做的包子。面顯然是沒醒發好,蒸出來特别敦實,我媽又不好意思克扣餡料,硬塞了很多進去,結果就是每個包子出籠後都是開口大笑的模樣。
一口咬下去,餡料倒是挺香,就是死面兒的皮口感實在是一言難盡,特結實,味如嚼蠟,真是難為了我們一人三個的配額。
不過我的面點技能跟他倆比起來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沒啥好嘚瑟的。有段時間迷上了做饅頭,一有空就搗鼓,和面跟搓洗衣服似的,沒一點兒技術含量,最後蒸出來的永遠都是面坨坨。
後來我一朋友實在看不下去了,讓她當大廚的爸爸遠程教學,可惜我太不争氣,愣是沒學會。饅頭沒蒸出來,最後面團全用來煮疙瘩湯了。煮的時候切點番茄進去,酸酸甜甜還挺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