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集郵學無止境 參展遵守規則——中國 2016 亞洲國際集郵展覽評審瑣記

集郵學無止境 參展遵守規則——中國 2016 亞洲國際集郵展覽評審瑣記

時間:2024-11-07 08:07:56

國家組評審員在頒獎晚會合影(張巍巍攝影)2014年11月30日,我曾經前往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參加第29屆亞洲國際郵展的評審工作。巧得很,兩年後的11月30日,我又在同一日前往綠城南甯,參加中國2016第33屆亞洲郵展的評審工作。我參加本次郵展郵政曆史類展品的評審,我所在國家組由6名評審員組成,其中兩位是來自澳洲的評審員,一位是來自澳大利亞的伯納德·貝斯頓先生,另一位是來自新西蘭的羅斯·馬歇爾先生。貝斯頓先生是本次郵展的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組組長(國家組另一位組長是中國的常珉先生),我跟随他對印花(稅票)類展品進行評審;而馬歇爾先生則與我在常珉先生的帶領下進行了國家組郵政曆史類郵展品的評審,這兩位白皮膚的老前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資深的FIP郵展評審員,他們對規則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如指掌、運用自如的境界。在評審過程中,一開口必然是圍繞規則範圍來展開,對每一部展品打出來的每一項小分,都必然用規則條文來支撐。

外國評審員的敬業精神留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馬歇爾先生的敬業精神。很多參展者和評審員認為,珍罕的素材要放在展框中間的黃金位置,而展框下面的兩排貼片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素材,因為評審員往往懶得彎下腰去看,其實不然。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來自媒體的圖片,很多評審員蹲着甚至跪着評審。在這其中,馬歇爾先生是極為認真的一位。他對每一個貼片都看得很仔細。也許是因為英語是他的母語給評審帶來的便利吧,往往我們還在審閱展框上面貼片的時候,他已經彎下腰或蹲下去審閱最下方的貼片了。同時,他對每一個前言頁都看得很認真,認真到逐字逐句地摳的程度。如果标題有年份斷代的,他一定要看前言中有沒有說明斷代的原因,然後再逐個貼片來看有沒有這個時間段内最早和最晚的素材,特别是對最後一個貼片,他肯定是要蹲下來仔細研究是不是一個合适的結尾。但是,有些郵集往往令他失望,他對于中國參展者在章節處理方面并不滿意,覺得很多郵集章節混亂,邏輯不清。

從馬歇爾身上,我看到了外國評審員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在郵展最後一天面對參展者的時候,馬歇爾先生對于前來的作者都相當熱情,雖然語言不通,需要借助翻譯,但是,對每一個上前請教的作者,他都詳細地指出了郵集的不足之處和改善建議。在他回到新西蘭後,第一時間給我發來報平安的電子郵件中,提到他已經拾掇好了自己家的花園,現在可以有時間和我繼續探讨本次郵展的郵集前言頁,并且表示,如果有郵集作者需要,他甚至可以代為修改前言頁。我還是一名郵集作者的時候,也參加了若幹次國家級郵展和郵集會審,每次當會審專家指出我郵集的不足之處時,最希望的是能得到一些具體的指點,郵集應該如何修改?以及郵集将如何發展?章節如何處理才可以更加連貫?因此,我擔任評審員後,也一直堅持除了指出不足,盡量為參展者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現在來看,馬歇爾先生做的更加到位,值得我國的評審員學習。

參展者領會規則迫在眉睫作為參加國際郵展的參展者,按說應該很好地掌握和理解郵展評審規則,其實不然。從本次郵展來看,一些已經在全國郵展中獲得高獎的郵集作者,對于評審規則的理解其實還很膚淺。記得在交叉評審某部剛剛在西安2016全國郵展獲得高獎的傳統類郵集時,馬歇爾先生隻給出了75分,他認為這部郵集雖然重要性和珍罕性很高,但在處理和研究方面并不出色。他在評審時問其他評審員:“處理得合适嗎?”他搖搖頭,繼續問:“你看到了研究嗎?”他兩手一攤,意思是:啥也沒有嘛。雖然他後來理解并尊重了傳統類評審小組的意見,但他也很誠懇地提出,希望通過征集員對這部郵集提出一些修改建議。

随着中國集郵者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高投入的中國郵集出現在國際郵展。但是,已有多位國際評審員發出了忠告:郵展并不是一個炫富的場所,參加郵展一切都要圍繞規則進行。在這方面,我國有部分參展者卻暴露出炫富的意圖,有的郵集重複展示貴重素材,而又不能诠釋其展示理由。這些參展者片面認為,貴重的素材會增加分數。這就是對規則陌生的表現,不要說新手,就是一些堪稱老手的參展者,尚不能将一本郵展規則吃透,這将嚴重約束我國參展者在國際郵展上的成績。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和各省級集郵協會為此作了大量的努力和工作,舉辦了多層次的郵展培訓班,相信參加過培訓的集郵者都會在此方面有所領悟。

對于集郵愛好者來說,一次集郵展覽就像一場集郵盛宴,不僅可以觀摩高水平的郵集,還可以尋覓心儀的郵品,更可以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同道歡聚一堂。但是,從過往的情況來看,比較遺憾的是大多數國内集郵愛好者還是喜歡和國内的同道交流,而極少和國外的集郵愛好者溝通。相比而言,國外的集郵愛好者則沒有局限,每次在國際郵展的官方酒店,都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者下榻。他們和評審員同吃同住、同進同出,每到晚間,在酒店的酒吧、咖啡廳總能看見三五成群的評審員和參展者聚在一起把酒言歡,氣氛融洽。本次郵展,我除了與本小組的中外評審員進行了聚餐,還宴請了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評審員和征集員,在郵展結束後,還和中外同行共同暢遊了“山水甲桂林”的陽朔,玩的不亦樂乎。在此過程中,除了促進相互之間的友誼,也在閑聊中增加他們對華郵的認知。另外,我也很高興地看到,國内一些年輕的集郵愛好者,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他們在展場上也積極地與國外集郵家及評審員進行交流。隻有在國際活動中互相認知,互相了解,才能讓國外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才能讓國外的集郵家領悟出中國郵品的精髓。

郵集參展為什麼要用英文說到交流,離不開語言問題。的确,外語的局限性讓我國很多集郵人裹足不前。那麼,是不是可以換個視角看問題呢?不少人提出将中文引進國際郵展殿堂的倡議。我在本次郵展展場工作期間,至少有兩位觀衆向我提出此類建議。其中一位觀衆甚至質問:“為什麼在中國舉辦郵展不用中文?讓我們怎麼看得懂呢?”我印象中還有一位參展者在評審員為參展者點評郵集時也提出了類似問題。本次郵展中有7部展品不予評審,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郵集使用了中文,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中國内地參展者身上,而且還出現在中國澳門的參展者身上。

國際集郵聯合會的官方文字共有5種,分别是英文、俄文、德文、法文和西班牙文。但是,有細心的集郵者在國際郵展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有些來自擁有國際集郵聯合會官方承認文字國家的參展者,往往也采用了非母語的英文作為郵集文字,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英文是目前國際上最為通用的語言。試想,有朝一日中文正式成為國際集郵聯合會的官方文字,中國參展者們使用中文精心編排制作的郵集送出國外參展,能有幾位外國評審員看懂中文呢?在大多數評審員看不懂的情況下,最終很可能是參展者吃虧!這也是不少國外參展者舍棄自己國家的文字轉而采用英文參展的原因。畢竟參加國際郵展,是以獲得理想的成績為目标。在目前中文還沒有成為國際交流通用語言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要用英文作為參展文字為好。

當然,在國内舉辦國際郵展時,國内觀衆的語言障礙問題也需要解決。例如,對于展品的展示方法是不是可以靈活處理?某些國内舉辦的國際郵展,會将展品的前言頁翻譯成中文附于展框之下,甚至集結成冊,供集郵愛好者購買。随着科技的進步,以後舉辦國際郵展的時候,是不是可以預先收集好資料,将每一部展品的前言頁和展品簡介翻譯成中文,然後在每部展品的上方貼一個二維碼,有興趣的觀衆隻要一掃二維碼,就可以看到相關的中文介紹,豈不更好?

郵品鑒定問題仍存在困惑中國作為一個集郵大國,目前仍然沒有國際承認的郵品鑒定機構,這确實令人遺憾。雖然不少集郵家發出了呼籲,但目前看來,這個問題依然無解。因此,在國際郵展中引發了多起因素材而開框的問題。例如,一些曾經在國家級郵展中取得高獎的郵集,在本次國際郵展中被開了框,甚至有個别素材直接被專家組判定為“不允許再次展出”。在國際郵展中,專家組的工作之一就是對獲金獎以上的郵集全面檢查,獲其他獎級的郵集重點抽查。由此可見,獲高獎的郵集所用素材必須是經得起考驗的郵品。在西安2016中華全國集郵展覽中,評委會明顯加強了這方面的工作,不僅加強了專家組力量,而且操作也更加規範。經過西安郵展專家組檢驗的郵集在本次郵展中基本沒出問題,而在此之前獲得高獎的郵集卻在本次亞洲郵展中掉了鍊子。

在國際郵展中,一份被國際集郵聯認可的鑒定證書對于參展者而言就是一件“護身符”。但是,在我國海關現行政策的約束下,很多人都不敢把一些價值昂貴的郵品送出國外鑒定,結果導緻我國參加國際郵展的多數郵集很難出具一份鑒定證書。如果我國擁有自己的、被國際廣泛認可的郵品鑒定機構,我相信很多參展者都會将一些重點素材或者存疑素材拿去鑒定。那麼,類似于本次郵展開框的局面将大大減少。

對每一位集郵愛好者來說,探索集郵領域的奧秘是一種學無止境的樂趣。而我每次參加國際郵展的評審工作,感覺都像是又經曆了一次專科學習,在與同組的資深評審員共同工作的短短日子裡,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所以,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亞洲集郵聯合會主席蘇拉吉先生向本文作者頒發評審員徽章,右邊為國際集郵聯合會主席鄭炳賢先生(常珉攝影)

郵展曆史小組評審員正在工作(梁耀華攝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