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我站在中國2016第33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頒獎晚會的領獎台上,接受頒獎嘉賓為我頒發的金牌。當時,我還真有點兒做夢的感覺。我的8框專題郵集《馬——從馴化邁向野化》以91分的成績,摘取FIAP亞洲國際集郵展覽金獎。這是迄今為止,廣東省專題郵集獲得的最高獎級,也是廣東省獲得的唯一的FIAP金獎專題郵集。
緣于《集郵》
遙想當年,我買第一本《集郵》雜志的時候,那是在我老家廣東揭陽榕城集郵門市部旁邊的書報攤上。1990年第2期《集郵》雜志,其中有一篇題目為《馬,人類的朋友》的文章,配圖是各國有關馬的郵票。我當時覺得作者太了不起了,他居然能收集到這麼多國家關于馬的郵票。我也屬馬,也喜歡馬的郵票,并且在努力收集,這也許就是我最初選定“馬”專題集郵的開端吧。但是,“馬”專題郵集并不算新穎,國内外都已經有人在做,要超越别人談何容易。出于對馬的熱愛,我義無返顧地走上這條專題集郵之路。從此,我通過各種可能的手段,最多的是利用通信的方式,與各地郵商聯系,購買力所能及的有關馬的郵品。當年中國專題集郵在新加坡集郵家陳為樂先生的指導下,湧現出《昆蟲與人類》《說茶》《帆船》等為代表的中國專題郵集,而且經常在《集郵》雜志等媒體發表一些指導性的文章,這對我編組郵集和參展起到了啟蒙和指導作用。
參展之路
1999年,當我還是深圳大學大三學生的時候,我的4框專題郵集《馬》參加了深圳市舉辦的“迎接澳門回歸祖國集郵展覽”,獲得鍍金獎,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競賽性郵展并獲獎。深圳市集郵協會每個月舉行的集郵沙龍活動給大家提供了交流和提高的平台,而周林和寇磊兩位老師給予我的影響和幫助最大,可以說我集郵最大的轉折就是來到深圳後,有這樣一些集郵的老師和朋友。在這次展覽中,我還遇到了另一位集郵老師——新加坡集郵家、FIP評審員陳為樂先生。在他們的鼓勵和指導下,讓我在學生時代就有機會進入集郵的高水平圈子。而随後我的參展之路也算順風順水,在2000年在廣東省一框集郵展覽上,我的《馬車》獲得金獎;在2001年在廣東省集郵展覽上,我的5框專題郵集《馬》獲得大鍍金獎;在2003年重慶第9屆中華全國集郵展覽上,我的《馬——從馴化邁向野化》獲得大鍍金獎。2008年,我的郵集有機會參加在羅馬尼亞舉行的世界郵展,并以87分的成績獲得大鍍金獎,這也是當年廣東省專題郵集獲得的最高獎。
長沙之挫
獲得FIP世界郵展大鍍金獎後,我的郵集有了擴展至8框的資格,這是一道坎,這個時候更需要各方面的積累。此時,我将精力放在了我的郵政曆史郵集《抗戰時期的中國國際郵路(1937-1945)》的收集上。同時,對于一些适應馬專題郵集的素材,也在不斷收入。在長沙2014第15屆中華全國集郵展覽上,我的《馬——從馴化邁向野化》郵集以8框的規模展出,使用中型貼片(31cmx29cm)。這原本就是一次試手,把近幾年的收集做一次編組和整理,為參加FIAP或FIP郵展做準備。但結果并不如意,隻得到鍍金獎。從世界郵展大鍍金獎到國家郵展的鍍金獎,這個落差可不算小,而8框規模的郵集在國家郵展中僅獲鍍金獎,也是罕見的。參展之後我認真總結了一下,有三點問題值得反思:一是我自己對5框郵集改為8框郵集重視不夠,在郵集制作的時候,編排和外觀都有些馬虎;二是國内專題郵集水平提高很快,而我此時卻将主要精力投向郵政曆史,導緻沒能跟上專題集郵的前進步伐;三是沒有及時融入專題集郵圈子,介紹我的專題郵集的新思路以及素材變化,使得評審員對我的郵集了解不夠。
見賢思齊
在總結出這些問題之後,我在近兩年多來,加大對專題集郵的投入,特别是精力的投入。由于我有傳統類、郵政曆史類郵集的編組基礎,因此對專題類郵集的素材選擇更加得心應手。同時,學習國内外最新晉升高獎的專題郵集的成功經驗,緊跟國内外專題集郵的新潮流,而不是随波逐流。
2016年10月底,我的專題郵集《馬——從馴化邁向野化》到北京參加了南甯亞洲郵展前舉行的會審,廣東省郵協征集員回來後将會審中評審員指出的郵集中存在的不足一一轉述,我認真對照并進行了修改,完成了南甯亞洲郵展版的《馬——從馴化邁向野化》。有多位國際郵展評審員曾經告誡參展者:一部專題郵集從5框擴充到8框是一道坎兒,邁不過去就會被絆住。而一些從5框擴充到8框并獲得成功的專題郵集卻是在保持郵集原有優勢的前提下,加強素材的珍罕性。為此,我在提高素材的珍罕性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郵集首張貼片所展示的兩件素材分别是1852年德國不倫瑞克世界上首套帶“馬”圖案的郵票實寄封,以及法國20世紀20年代郵票代币。首頁的素材雖然不會增加珍罕性的分數,但會給評審員留下好的印象。
第8貼片講述的是馬的品種,我用尼泊爾1881-1922年間發行的第一套郵資片不同版式,用其“馬”圖案由小到大,來講述馬在馴化中體型越來越大。
第14貼片講述的是馬的近親,我展示了19世紀美國“踢腿驢”兩種戳型花式郵戳封和包裹挂号執據,以及1949年華東郵運圖“郵”字加蓋不同複蓋、倒蓋變體等郵票。
第15貼片講述的是馬的習性,我展示了美國田納西州19世紀著名的“馬頭”花式郵戳,其中信封的存世數量據記載隻有5個,附帶美國集郵協會證書。
第40貼片講述的是郵政馬車,我展示了1976年利比裡亞郵政馬車200年紀念郵票已采用設計圖稿。
第45貼片講述的是太陽神馬車,我展示了印度齋普爾邦1904年第一套郵票不同版别,不同刷色,以及不同顔色試樣,同時展示了1911年發行的不同用紙,不同版式的郵資明信片。
第54貼片講述的是驿騎,我展示了1818年意大利撒丁王國“小騎士”郵簡的發行通告,以及1820年25分“小騎士”壓印實寄郵簡(附帶證書)。
第56貼片講述的是小馬快遞,我展示了1869年美國發行的郵政快遞員郵票,包括8種不同顔色的試樣,母模印樣,無齒版模印樣4方聯,以及正式發行郵票方聯(附帶證書)。
第81貼片講述的是馬的雕塑,我展示了1942委内瑞拉玻利瓦爾雕像母模印樣和1946年加字倒蓋6聯郵票,以及1934美國雕塑家弗雷德裡克·雷明頓雕塑圖案印刷移位四方連郵票。
第85貼片講述的是與馬相關的徽志,我展示了1852年德國不倫瑞克世界第一套帶馬圖案以及1853-1855年發行的第二套不同面值的郵票和實寄封。
第88貼片講述的是關于馬的神化傳說,我展示了1888年台灣龍馬郵票當作火車票不同加蓋6枚,以及1936年“雅典娜”号飛機在印度德裡火災失事封。
除了增加郵集的硬實力外,我還努力增加郵集的軟實力。特别是在郵集的叙事性方面下功夫。參加南甯亞洲郵展這個版本在處理方面更加合理,綱要更為均衡,拓展也更為翔盡。
為了增強郵集的可讀性,我撰寫的前言也在向故事性化改進:
“你知道馬是繼牛和狗之後被人類馴化的嗎?你知道它們被用于代步前很長時間就被利用嗎?科學家們相信,在公元前4000年馬匹在美索不達米亞和中國被馴化。
沒有其他動物為人類文明做出的貢獻能與馬相比肩。它們是古代藝術和神話記載中人類探險、農事、戰争和體育的重要角色,從斯基泰人和亞述人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直到現在。
今天,真正存活的野生馬是蒙古普氏野馬。他們在20世紀60年代幾乎滅絕。幸運的是,動物園裡圈養的種群得以保存,并成功繁殖。自1992年起,許多(普氏野馬)已被放生野外。
本郵集從生物地理學和人類曆史角度闡述馬與人類以及文明的關系。”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郵集在南甯亞洲郵展上獲得了金獎,确實超出了我的預期目标,而更令我欣慰的是,我終于邁過了“8框”這道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