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6第33屆亞洲國際集郵展覽早已落下帷幕。盤點我在郵展期間觀展和參加國際集郵聯合會舉辦的集郵講座,收獲是多方面的。出于學習的需要,我将南甯亞洲郵展上所有郵集的綱要頁,全部拍照下來以便日後進行學習和研究。在翻譯各郵集綱要頁的過程中,結合我聆聽各位國際評審員的講座,将一些感悟寫出來,供廣大集郵者參考。
郵集投入與回報的關系
集郵講座是集郵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主辦方和各級集郵聯合會傳達新理念、倡導新觀念的窗口。在南甯亞洲郵展的集郵講座中,新加坡國際郵展評審員陳為樂先生,FIP專題集郵委員會秘書長、印尼的托諾·普特蘭托先生,本屆郵展評審委主任、中國的焦曉光女士共同講解了“不借助珍罕素材提高專題郵集成績之路(WAYSTOIMPROVEATHEMATICEXHIBITOTHERTHROUGHRARITY)”,可以認為是亞洲集郵聯對專題郵集作者宣傳快樂集郵、理性集郵的理念:隻要專題郵集作者無限追求更好的處理、更豐富準确地知識表達、更美觀地展現貼片,也能在國際郵展上獲得鍍金獎或大鍍金獎,而加大投入資金會讓獎牌成色更純。
集郵講座首先分析專題類競賽性展品評分表,将投入資金提高郵集“珍罕性”相關的得分顯示出來。三位評審員就基于“單項獨立評分”原則道出表中“有關”與“無關”的最好成績與最差表現:原則上,每部擁有相對均衡素材的展品其“珍罕性”得分應該在12至15分之間,如果其他幾項做得很好,也能獲得鍍金或大鍍金的獎牌(Theoretically,everyexhibitwithrelativelyaveragematerialscoringonly12to15pointsin"Rarity"butdoneexcellentlyinallotherrespectsiscapableofbeingawardedavermeilorlargevermeilmedal);理論上,每部擁有非常好素材的展品在“珍罕性”一項得分可達18分,甚至是20分滿分,但如果在其他各項表現不佳,也可能僅獲得參展證書或銅獎(Theoretically,everyexhibitwithexcellentmaterialscoring18oreventhefull20pointsin"Rarity",butdonepoorlyinallotherrespectscanalsobeawardedjustacertificateofparticipationorbronzemedal)。
評審員糾正參展者的錯誤觀念
在本屆亞洲郵展的集郵講座中,各位講課的國際郵展評審員從不同視角向與會者灌輸了多種不同的參展理念,特别是糾正了一些長期影響中國集郵者的參展誤區,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三種不切合實際的想法
多位國際郵展評審員指出了專題集郵者目前存在的三種錯誤觀念:
1.僅有常見而一般性素材的展品可以獲得金獎或大金獎。
2.擁有絕對的、精彩絕倫的、珍罕的素材的展品肯定可以獲得金獎或大金獎。
3.以前曾獲得高獎的展品在之後的展覽中繼續獲得高獎。
(二)四種善意的忠告
1.隻有常見而一般性素材的展品,最高隻能獲得鍍金獎或大鍍金獎,要想超越,對“珍罕素材”的投資是絕對必要的。
2.隻有常見而一般素材的展品,要獲得鍍金獎,那“免費的”評分項總共隻能丢失10分,而要獲得大鍍金獎,則隻能丢失5分。
3.擁有中等珍罕素材的展品,要獲得鍍金獎,那“免費的”評分項總共隻能丢失13分,而要獲得大鍍金獎,則隻能丢失8分。
4.擁有極高的珍罕性素材的展品如果在“免費的”評分項中表現很差,也隻能獲得非常低的獎級。
一部獨特的創新性綱要頁
專題類已成為郵展中的大戶,本屆亞洲郵展又挾地利之因素,由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選送的郵集多達55部,并将所有4枚金牌收入囊中。但是,印尼集郵家、FIP專題委員會新任秘書長托諾·普特蘭托先生的《塞倫蓋地老國王的曆程(JourneyofanOldKingfromSerengeti)》郵集“一聲獅吼”,獲得了專題類唯一的大金獎,這讓我們看到了差距。我将該郵集獨特的綱要頁作些介紹,供編組專題郵集的朋友借鑒。該郵集的綱要頁由标題、兩段對标題的解釋、8個圍繞選題的闡述、綱要、一枚标識為三星級“珍罕”的公事複蓋郵票組成。
中國的專題集郵者已逐步摒棄“萬能題目”,本能的做法是加副标題,這從4部獲得金獎的郵集中可見一斑。托諾先生卻是用了兩句話去解釋題目!根源來自這個虛構的主題:故事設定為一段隔空對話,由遊蕩在非洲坦桑尼亞國家公園的萬獸之主——獅子王給出生在動物園中的獅崽講述他“漫長的生活經曆”。
綱要頁的獨具匠心來自接下來的8段圍繞所選主題的闡述:
a.展集範圍:這是關于獅子的故事,它的曆史、特征、習性和社會關系,以及它所受的危險,它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和影響。有些方面不是直接與作為動物的獅子有關,但與獅子這個文化符号關聯,最後部分是關于獅子保護的探讨。
b.處理與綱要:故事分為10個章節,章與章之間相互關聯,每章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并在拓展上得以體現。有些方面僅用專題的方式難以表達,因此采用了一些抽象的手法以求充分闡釋。
c.專題拓展:獅子是衆所周知的主題,本郵集采用故事演進方式并注重素材與之呼應的新方法和新應用,專題信息貫穿始終。選取最佳素材構建主題的廣度和深度。個人研究成果貫穿其中。
d.主題知識:(大意)作者是獅子座,從小愛獅子,熱衷了解它的方方面面,在互聯網上收集大量信息,曆時10年打造這部郵集。
e.外觀的設計:展頁的呈現也是處理和拓展的一部分,專題文字關聯和解釋所選素材以傳達故事的信息。
▲這種字體用于專題文字
▲這種字體用于集郵文字
f.郵集素材的更新:本郵集上次的參展時間是2014年,自那以後有30餘件素材得以增補或更新。
g.重要素材:盡量廣泛地展示各種集郵素材,最高級的集郵素材優先選用,涵蓋世界級的珍罕和極珍罕素材(設計樣稿、試樣、印樣和變體),必要的集郵知識闡述與專題知識相結合。
h.珍罕性:當特别素材中的信息能夠表達故事内容時将超越其他必要的重要素材得以使用,最為著名的是烏幹達1896年5盧比高面值郵票的設計樣稿,它展示在第28頁。其他還包括19、20世紀的設計樣稿、試樣。世界級的珍罕和極珍罕素材用粗體字表示。珍罕級素材的劃分基于已有的記錄和作者自己的認知,并表示相關素材以強調其集郵地位和重要性。
****世界級珍罕
***極珍罕
**較珍罕
*珍罕
這樣的前言呈現完全颠覆了我們原有的關于前言的理念,它緊緊圍繞着競賽性郵集評分體系展開,與其說在吸引參觀者,不如說在回答評審員關注的各個方面。這種向評審員“要分型”的前言是否會大行其道尚待時間檢驗,但作者勇于嘗試、勇于創新的态度值得學習。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中國參展郵集标題需再推敲
郵集的标題應該清晰、準确地表達主題。有些郵集的标題在國内郵展上沒有問題,觀衆和評審員都能看懂。但參加國際郵展,就應考慮如何适應外國評審員的問題。參展者應準确地亮出郵集的身份。例如,在郵集的标題中清晰地界定所表現的範圍,是大清郵政、中華民國郵政,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目前,集郵界對這三個時期所使用的詞句是:大清或清朝(QingDynasty)、中華民國(RepublicChina)或中華郵政(ChinesePost)、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RepublicofChina、PRofChina、PRC)或中國郵政(ChinaPost)。即使在郵集中出現簡化詞句,也不會出現誤讀現象。像《蘇中解放區郵票(1942-1949)》、《倫敦版孫中山像郵票》等對于不了解這些郵票的觀衆,看起來是很費解的。對于可能出現的并行,應該明确其郵政主體。像《中國普通郵票(19501954)》,還是應該用《中國人民郵政普通郵票(19501954)》為好。
《清代幹支日戳(1904-1913)》郵集的作者用“ChinaLunarDater(1904-1913)”為題報名,展出時調整為“LunarDatersinQingDynasty(1904-1913)”更準确。而《清代郵政挂号函件(1897-1911)》原譯“RegisteredmailsinQingDynasty(1897-1911)”清晰明了,本次亞展作者使用了“RegisteredmailofChineseImperialPost(18971911)”。也許作者是想強調大清國郵政,以區别海關郵政,但卻誤傳達為“中華帝國郵政”,而業界通常用“ImperialChina”指竊國大盜袁世凱謀劃成立的“中華帝國”。其實被廣泛采用的加注年份,就是為了明确郵政主體的同時,清晰界定研究範圍。
從亮明身份的角度出發,郵集《新中國舊币面值特種郵票(1951.10-1955.2)》的作者直譯為“NewChinaSpecialStampswitholdcurrencydenomination(1951.101955.2.)”,其實,用報名名稱“OldCurrencySpecialStampsofPRChina(1951.10-1955.2)”似乎更好。
即使允許參展者在報名之後對郵集名稱進行更改,郵展組委會也可以在編輯展品目錄和獲獎目錄中予以更正。香港送展郵集《FolkHouseStampofChina–1986》,在給媒體供稿時譯為《中國人民郵政民居郵票–1986》。既亮明身份,也是為了方便别人閱讀和理解。
郵集翻譯的直譯與意譯
直譯和意譯是外文翻譯中兩種基本的方法。直譯既可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而意譯則是隻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在郵集的翻譯中,直譯與意譯應該相互關聯、補充、協調和滲透,不可相互分割。本屆亞洲郵展的部分中國展品在英文翻譯上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加蓋改值”的翻譯
與郵票加蓋和郵票改值分别對應的英文單詞是“overprint”和“surcharged”,不可混用。例如,《中信版孫中山像加蓋“限新省貼用”郵票》譯為“CentralTrustPrintDr.SunYat-senStampsOverprintedwith“RestrictedforUseinXinjiangProvince”,《孫中山像中信版16分及其加蓋改值郵票》譯為“Dr.S.Y.S.CentralTrustSeries16CentsStampsAnditsSurcharges&Overprints”。這兩個單詞的簡寫也可以用在題目中,它們分别是“Surch”和“Ovpt”。
《加蓋“華北人民郵政”改值郵票》郵集的翻譯工作一定會讓譯者頭疼,最後翻譯為“TheRevaluedStampsSurcharged‘NorthChinaPeople'sPost’”實為張冠李戴,較好的譯文推薦“SurchargedStampswith‘NorthChinapeoplepost’overprinted”,當然,這隻是筆者的建議。
(二)“中國郵政”的翻譯
“中國郵政”的注冊英文為“ChinaPost”,其前身“中國人民郵政”則為“ThePeoplesPostalServiceofChina”,因“中國郵政”包含了“中國人民郵政”時期。參加當今舉辦的各類郵展,使用“ChinaPost”既簡潔又準确。
本屆亞洲郵展的航空類中,三部研究新中國初期的航空郵政服務題材郵集同台競技,分别使用了《EarlyPeople'sAirPostalServiceofChina(1950-1958)》、《EarlyAirpost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1949-1956)》和《EarlyAirmailoftheChinesePeople'sPost-AstudyoftherevivalanddevelopmentofairmailservicesunderthePeople'sPostinChinafrom1949to1956》,如果直譯,則對應的是《中國早期人民航空郵政服務(1950-1958)》《中國早期航空郵政(1949-1956)》和《中國人民郵政早期航空郵件——中國航空郵政服務的複興和發展研究(1949-1956)》。其中第一部和第三部郵集的翻譯問題更一目了然。
類似問題也反映在《“文革”時期特色郵政》中,該郵集采用的英文名稱是“TheCulturalRevolution'sHistoryasseenthroughthePost”,翻譯時望文生義地譯為《從郵政看“文化大革命”史》。相信沒看過該郵集中文版且又走馬觀花的觀衆也會産生同樣的錯覺。如果譯為“SpecialpostalserviceduringTheCulturalRevolution”,或許更能吸引參觀者。
(三)“郵路”的翻譯
郵資、郵路、郵戳是郵政曆史類郵集的主要研究對象,綜合或單獨論述均可。本屆郵展專門研究郵路的郵集有:《抗日戰争期間中華郵政郵路變遷(1937-194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内水陸郵路早期幹線網(1949-1959)》、《中國抗日戰争時期的對外郵路(1937-1945)》、《連接中國的國際航線(1911-1943)》等,這些郵集将“郵路”均譯為“Postalroutes”,這個詞在FIP郵政曆史類評審規則中也被兩次采用,為集郵界普遍認可。
如果郵集研究的是特定的、寬範圍的郵政體系郵路網,用“Postalnetwork”更為準确,以區分那些窄範圍的、對單條郵路或多條郵路的研究課題,這樣可以突出所選主題的重要性。基于這個觀點,上述的第一、二部郵集的英文題目應該是:《ThepostalnetworkdevelopmentofChinesePostduringAnti-JapaneseWar(1937-1945)》和《TheEarlyMainNetworkforDomesticSurfaceMailServiceinPRC(19491959)》。而另外兩部郵集因為講述的是特别郵路(國際郵路),因此使用“Postalroutes”就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