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專題展品如何獲得集郵知識的高分

專題展品如何獲得集郵知識的高分

時間:2024-11-07 06:57:59

圖1常州2018第18屆中華全國集郵展覽于2018年5月中旬成功舉辦。本屆郵展全面展示了我國集郵文化的發展現狀,湧現出了一批高質量的展品和新人新作。本屆郵展的專題類展品的數量雖然隻有37部,但仍占據了競賽性展品的六分之一以上,獲獎成績也比較好,獲得金獎的3部展品占全部獲得金獎展品的四分之一,14部大鍍金獎展品占全部獲得大鍍金獎展品的近三分之一,基本反映出我國專題展品的整體水平。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參加這次展覽的專題展品在多個方面還存在着明顯不足。比如,專題展品在集郵知識方面就反映出很多問題。盡管這次專題展品的集郵知識得分多數都在10分以上(滿分15分),平均分達到了12.5分,但如仔細觀察和分析,許多展品在素材的選擇與展示、集郵知識的表述等方面還存在各種問題。特别是對重點素材的學習和研究比較弱,一些專題展品的集郵知識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筆者作為本屆郵展專題類的評審員,就如何提高集郵知識的得分,以及在這方面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談一些看法。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談或舉例,純屬專題集郵學術探讨,不針對任何個人和任何展品,如有不妥或冒犯之處,敬請參展者諒解。

一、素材的選擇和使用,是集郵知識的基礎得分

在專題展品中,展示什麼樣的素材,是集郵知識能否獲得一定分數的基礎。好的做法是:完全依照FIP規則的要求,使用多樣性的、合格的集郵素材,而且恰當地、均衡地對這些素材進行展示。但是,如果展品中使用了宣傳标簽、圖畫明信片上的信息,有較多商業性素材(如商業票、蓋銷品等),或将不合格的信息(如零面值郵資機符志上的廣告内容、郵資片上的私人裝飾)當作有效信息,在素材安排上很不均衡,這些都反映出參展者的集郵知識較弱。

在素材選擇上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有些展品中使用的郵品信息,明顯不符合FIP的規定和要求,例如使用美國郵資封片上私人(公司)加蓋的信息,有一部獲得較好獎級的展品中至少使用了5件以上;有的使用了非軍郵(Feldpost)片上的信息,所用的信息來自蓋有軍郵戳實寄明信片的圖案;還有的使用了我國清代郵資片背面加印圖案的信息;有的使用了非郵政電報紙。更有甚者,使用了普通實寄封上的圖案信息。關于美國郵資封片和其他一些非私人訂購的郵資封片,嚴格按FIP規則,其上面加印的信息是無效的。不過,目前國内外專題評審員對專題集郵展品中使用個别早期的、非集郵目的的美國等國家的郵資封片有一定的寬容,但這并不代表這些素材的使用符合規則,更不意味着可以大量使用。

二是一些展品中出現了較多有争議的素材。例如,某展品中使用了多件蘇聯郵票的“複印變體”和試模印樣,引起了一定的争議。其實,展品所使用的這些試模印樣,并非當時郵票印制過程中的真正印樣,而可能是由于蘇聯解體後一段時間内管理混亂,原模流出後有人重新拓制的,其重要性和價值并不高。再如,有的展品中展出了一些法屬等地區的照片印樣。如果認真想一想,法屬地區的郵票多是雕刻版,何種需求而産生了照片印樣?還有的展品使用中國郵票的設計送審稿,還蓋有某人的圖章,也值得推敲。建議參展者在購買自己不熟悉的素材時,要仔細掂量,不要圖便宜或聽郵商的一面之詞而上當。

另外,有些獲得較高獎級的展品中,也能看到許多近期的空白郵資封片,或使用集郵首日封、豪華樣張和評價并不高的樣片、樣票等。筆者建議,展品中應多使用那些既切合專題信息、又具有較高的重要性,或者具有較強郵政意義的素材。參展者還應消除素材年代越早就越珍罕、史前封價值都很高的認識誤區。在史前封的使用上,要注意不同地區的史前封的時間點是不一樣的,通常按其發行首枚郵票的時間來确定,并不是19世紀沒有貼郵票的實寄封都是史前封。

專題集郵展品中如何展示素材,也反映出參展者的郵識。素材的編排除了考慮專題拓展和外觀的需要,還應體現出正确的郵識。比如,對于重要性高的素材,應給予較好的位置,或者留出較大的空間。又如,郵資票品(郵票、郵政用品)嚴格來說不能疊壓,除非進行版式研究時,郵資封片可根據需要适當疊壓。如不得不疊壓,也要注意郵資票品在上、非郵資票品在下,重要性較高的素材在上、重要性較低的素材在下的原則;郵資封要壓在貼票實寄封的上面,而不是相反。

筆者發現,本次展覽上的很多專題展品中,設計圖稿、印樣和發行的正票的展示順序并不正确,把發行的正票放在了畫稿或印樣的前面或上面。正确的展示順序是:設計草圖、畫稿、印樣、發行的正票、變體票。筆者還發現,一些展品在使用奧地利黑樣票(blackprint)時,把黑樣票所貼的整張說明也一并展出,完全是浪費空間;有的展品在使用BLP背面信息時,卻整個打開展示,這沒有必要;有的展品所展示的兩件素材明明有關系,編排時卻離得很遠;更有甚者,展示的素材還有被紙遮蓋的情況(盡管是原素材所附帶的紙),圖案信息完全看不到。這些情況也屬于郵識問題。這裡順帶提一下,專題集郵展品之所以提倡使用新票,就是要讓信息能更清晰地展示;之所以推崇實寄的郵政用品,就是要更多地體現郵政意義。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在素材安排上,還應考慮均衡性和多樣性,避免貼片上的素材過于單一,以及一框内同類素材過多的現象。有一部專題展品中,連續4個貼片用了5枚比利時廣告郵資片,在一框内用了八九個軍郵片。多樣性既是針對展品的整體,也應在展品的每一框甚至每個貼片上有好的體現。圖7

圖8

圖9

圖10二、寫好素材說明,是集郵知識得分的重點

專題集郵展品的集郵說明文字很重要,能不能對素材上的集郵知識做出正确、完整、恰當的說明,是集郵知識得分的重點。許多參展者在談到專題展品的集郵知識時,認為某部展品的集郵說明寫少了,或者集郵說明這兒或那兒不對,集郵知識差。這反映出集郵說明作為衡量展品的集郵知識的重要性。那麼,如何寫好專題集郵展品的集郵說明呢?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以下三點。

第一要寫正确。正确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就是要把與素材相關的集郵知識準确地進行描述,不要寫錯了。寫正确,是對集郵說明最基本的要求,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并不容易。比如,展品中使用了一枚未打齒孔的郵票,它到底是樣票還是印樣?是與有齒票同時發行的無齒票,還是漏打齒孔的變體票?這時,集郵說明就必須對此有所交代。筆者在展場中看到,不止一部專題展品将奧地利的黑樣票标注為印樣(參見圖5),這顯然是不正确的。還有的展品把英國祝賀電報(GreetingTelegram)寫成了德國電報紙,把葡萄牙郵資片寫成了比利時郵資片,把英國郵資片寫成愛爾蘭郵資片,把比利時的無齒郵票寫成印樣,把智利郵資封、美國郵資封等寫成了私人訂購郵政用品,把非軍郵片寫成軍郵片等。這些不正确的集郵說明,顯然都反映出參展者郵識的缺乏。筆者注意到,這次有4部獲得大鍍金獎以上獎級的專題展品中使用了較為珍罕的19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窗口式廣告郵資封,但集郵說明卻并不相同。實際上,隻有兩部展品的說明較為準确;另兩部展品描述為1890年發行,不正确,其中一部還将其定性為“廣告郵政小本冊”。

第二要寫全面,即對所展示的重要素材的介紹應全面到位。筆者發現,有的參展者經常陷入一個誤區,就是在寫集郵說明時未針對所展示素材本身的情況進行具體描述,卻将重點放在該類素材上。比如,展場中多部展品使用了威尼斯共和國的AQ郵簡,但多數素材的說明是在介紹AQ郵簡的發行情況,卻對自已的展品使用的這件素材沒有說明。AQ郵簡有80餘種,你使用的到底屬于哪一種?又如,多部展品使用了郵票設計畫稿,但不同的畫稿可能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不同國家的畫稿其集郵的重要性不盡相同,不同階段的畫稿其重要性也不盡相同。這時,參展者就應該标注自己所使用的是什麼性質的畫稿,是草圖、構思稿、效果稿,還是已采納稿或未采納稿,或是最終稿?不應簡單地寫上郵票設計圖稿或畫稿了之。筆者發現,多部展品對此并未做出詳細說明。再如,展品中使用了漏色、漏齒等變體票,如能簡要說明其産生的原因,當然要比僅寫上“漏齒”或“漏色變體”等幾個字好得多。對于展品中所用素材,不能直接看出的集郵信息,也必須加以說明。比如,某展品中使用了一枚郵資片背面圖案的信息,參展者又沒有将郵資片的郵資面複印展示出來,那就必須對該郵資片的集郵信息(如國家、面值、年代等)做出說明。當然,對于那些具有特殊郵資、特别郵路及特殊郵政處理的實寄封等素材,更應該将相關的集郵信息充分寫清楚,這樣才能顯示出郵識,也會給評審員和觀衆留下好的印象。

第三要寫恰當。即對于展出的素材,對其做必要而恰當的集郵說明,該寫的寫,不需要寫的就盡量不寫。對那些評審員或觀者都比較熟悉的集郵知識,或比較明顯的集郵知識,或沒太多必要寫的集郵知識,通常可以不寫。比如,有的展品在可以清楚看到郵資圖的郵資封下面寫上“××國郵資封”幾個字,貌似有集郵說明,其實意義不大。有的參展者可能認為,集郵說明寫得越詳細越好,素材旁邊有密密麻麻的許多說明文字才顯示出集郵知識強。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對于重要性強的素材,我們應該把其集郵價值和郵政史的意義寫出來、寫清楚,但這并不意味着文字越多越好。寫集郵說明不是做文章,好的集郵說明,是用簡潔的文字,把關鍵的、重要的和需要表達的内容寫清楚。畢竟貼片的面積有限,評審員和觀衆的時間也有限。另外,一些展品的集郵說明,直接把郵商的介紹文字抄過來,甚至寫上“存世很少”“很珍罕”“非常難得”等,根本沒有必要。多部展品在對郵票設計畫稿做集郵說明時,常愛寫上“存世唯一”,多數是沒有意義的,尤其對那些并未采用的設計畫稿。筆者建議,對素材的說明盡量不要輕易寫上“存世唯一”“存世×件”,尤其對于實寄品和史前封;如果非要具體表達其罕少的程度,可以寫“存世可能唯一”,或“到目前為止,發現有×件存世”,而且最好能标明出處(目錄或研究資料)。

圖11

圖12三、深入學習和研究,是獲得集郵知識高分的關鍵

在專題展品中,依從FIP規則對素材進行選擇使用與合理展示,并對素材做必要和恰當的說明,是獲得集郵知識分數的基礎和重點。但要獲得集郵知識的高分,還必須充分展示作者的集郵學習和研究水平。

集郵學習和研究,一方面表現在個人對所展示專題領域的相關素材,特别是對重點素材的學習與研究上。比如,對所展示的世界上最早的專題素材(郵票、郵政用品、其他相關素材)的研究和展示。圖12選自獲得FIP大金獎的《土地耕種》的一個貼片,作者不僅大膽地使用了發行的郵票的原圖照片,并展示了郵票的試模印樣,還指出了該票是世界第一枚“犁耕”郵票。當然,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定要基于廣泛深入的學習和研究,而不是簡單地下結論。比如,本次郵展的一部展品中使用了一件1840年8月實寄的1便士馬爾雷迪郵簡,作者認為是“郵政用品上世界最早的風琴與鋼琴制造商廣告”。其實不然,1840年6月發行的幾種馬爾雷迪廣告郵簡上,就有了鋼琴制造商的廣告。

另一方面,要将一些重點素材和一些看似很普通素材背後的集郵知識表現出來。比如,上述澳大利亞維多利亞1890年代窗口式廣告郵資封,就值得對其進行深入學習,如果是實寄的,還應進行相關郵路的研究,不要一知半解,或是簡單地照抄郵商的售賣廣告來寫集郵說明。圖13選自獲得FIP大金獎的《土地耕種》的一個貼片,作者使用了一件看似普通的實寄郵品,其實這是符合當時國際印刷品資費的實寄封,而且貼單枚票的實寄封十分稀少,作者在這裡所展示的研究體現了其豐富的郵識。

許多專題集郵者喜歡在展品中進行傳統研究,這是非常好的體現集郵知識的一種手段。比如,對郵票或郵政用品的版式和刷色進行研究是較常見的,但要注意做真正的版式研究。筆者發現,有的展品中,把不同面值的同一圖案、不同刷色的郵資封,當作不同版式進行研究,這顯然是不對的。另外,專題展品中的傳統研究也應把握好度,不要為所謂的集郵知識而過多地展示與展品主題關系不大的版式、刷色等素材。評審員最希望看到的是,将傳統研究與專題拓展有機地結合起來。

筆者最後建議,專題集郵的參展者,尤其是參加國家級或國際級郵展,若想獲得較為理想的集郵知識分數,除了平時注意集郵知識的積累,還特别應認真學習FIP規則。FIP集郵展覽競賽性展品評審總規則(GREV),以及專題集郵評審專用規則和指導要點,對什麼是适合的素材(appropriatephilatelicmaterial)都有較為詳細的規定,對如何展示素材也有具體建議和要求。當然,多與同好進行交流,多看看郵品目錄和有關資料,多學習國内外高水平的專題郵集,也會獲益匪淺,使自己的郵識不斷增長。圖13

圖14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