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風輕雲淡的午後,海清全家在雲南旅行。兒子丹尼爾忽然抱住海清的脖子說:“媽媽,我非常喜歡你,很愛你。”
海清問他:“是嗎?怎麼證明?”
“我的小球球動了一下。”兒子回答。
一瞬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坐在車子前排的姥姥姥爺一聲不吭,假裝沒聽見。那一刻,海清意識到:原來孩子很小就會有自然的生理反應。
面對這種情況,無論忽略、打斷、敷衍,或是阻攔和壓制,都不會有好的結果。海清想,有必要做些什麼。
内心的蝴蝶扇動翅膀
那天,海清是這樣回答兒子的:“丹尼爾你真的很愛我,我也很愛你。”
“那你怎麼證明?”“我愛你,就像蝴蝶的翅膀會顫動一下,心會軟一下。我把你放在了心裡,因為我沒有球球。”
海清一直相信,心是不會騙人的,它會因為點滴的美好而輕輕顫動,有時會融化為一池春水,有時又如烈火烹油,使人感受到焦灼熾烈的疼痛。
海清曾在報紙上看過一則新聞,說兩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子,都是未婚生子,一個生完孩子後用竹簽将孩子插死,另一個則把孩子從樓上扔了下去。這讓海清的心跌進了冰窖,情緒久久都無法平複,一個本能的反應是:生下來,我來養吧。
從此,海清便有了一樁心事,心心念念想幫助那些青春爛漫又懵懂無知的孩子們,使他們免受不該有的傷害。但關注得越多,越覺得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關乎學校、家庭與社會。她覺得各方都應該承擔起責任,對相應年齡段的孩子進行恰當的科普,對少男少女們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對于誤入歧途者也應不加歧視的正面引導,及時拉他們一把,才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極端情況的發生。但這些想法都太抽象。時隔多年,她從女學生變成了女演員,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但對于做什麼,怎樣去做,依然毫無頭緒。
海清很小的時候,便隐約知道,母親曾經因為政策原因放棄過一個孩子。多年以來,她總是夢到自己有個弟弟或者妹妹,醒來後還會怅惘良久。做了媽媽後,她愈發覺得生命是如此寶貴而美好,深感不論什麼原因,都不應該輕易扼殺一個無辜的生命。她曾想過做一部電影來替那些本該存在卻被無情犧牲掉的生命發聲,還通過朋友舉行過一次聚會,邀請了聯合國婦基會人士、相關學者、NGO成員及廣告創意方面的人,為她提建議、出點子。
幾乎是很模糊又不由自主的,海清走上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至于怎麼走,走多遠,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她沒有做過事先的規劃和展望。“去影響60後70後的父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希望通過我們微薄的努力,能幫助90後甚至00後形成健康的性觀點,并且一代一代傳下去。”海清覺得,這目标聽上去有點難,但說不準哪天就實現了呢?就像蝴蝶偶爾扇動翅膀,便能引發一場龍卷風。世界上,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
人生不怕“再來一條”
海清是個不擅長一心二用的人,排話劇《半生緣》的時候,她正在戀愛,整個人都處在遊離狀态裡,經常讓對戲的男演員“翠芝”“翠芝”的喊了半天,她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絲毫反應。不在狀态的時候,她經常被導演要求“再來一條”,每當這時候她會笑笑,換個方式再把剛才的片段演一遍。
生活中,海清也喜歡玩“再來一條”的遊戲。比如教育兒子的時候,她從來不認為自己站在絕對正确的立場上,而是不斷地總結和嘗試。為了試探兒子對自己不同處理方式的反應,她總在嚴厲批評完兒子後再來一句:“丹尼爾,讓媽媽再來一條。”兒子點點頭。于是,海清又用和風細雨的方式針對兒子的錯誤重新“演繹”了一個版本。她在各個角色間轉換:有時是丹尼爾的老師,有時是媽媽,有時是朋友或玩伴,這讓她和丹尼爾的關系放松而愉悅。
在推行公益項目的時候,海清也随時準備着“再來一條”。她不是一個擅長演講的人,卻願意站在公衆面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故事,并向公衆求助,希望借助頭腦風暴幫助未成年人接受他們應該受的教育。
海清的初心隻是希望青少年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希望那些無辜的小生命免于死亡,卻沒有料到,要做一些實質性的事情困難重重。她曾聽說西藏一位佛學院的上師收養了不少棄嬰,有些地方也設有棄嬰島,來接受那些被遺棄的孩子。起初,海清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構想,自己也可以參與建立一些類似的機構,為被遺棄的孩子找到合法、安全的接收地。但她很快發現,因為某些原因,這種機構已經陸續關閉了。
後來海清又想做一些視頻、錄像或者紀錄片,她來出演故事裡的一個人物,甚至精子、卵子也可以。至少,讓女孩們看了這些作品,不要再覺得“無痛人流是安全的避孕方法”,或者在慌亂中做出影響自己一生的錯誤決定。
“看見”是前行的動力
有人曾“好心”地提醒海清:作為公衆人士,你可以選擇更“高效”的項目去做公益。海清明白,對方指的是助殘助病、環保或者動物保護等領域,公益流程一目了然,容易出“效果”。不像青少年性教育和未婚先孕少女援助,充滿争議和分歧。況且,還有很多人以青少年性教育為恥,在教育引導中使用不當言論。反堕胎又容易引發女權問題等争論。
作為聯合國婦女署的親善大使,海清當然也參與過其他項目,深知自己目前運作的公益項目不夠“讨巧”。但她已然看到了女性在當今社會中的種種困境,看到了性教育匮乏對少女的傷害。這種走心的“看見”,是驅使她一步步走下去的動力。
海清是個傳統而反叛的人,這種矛盾的狀态來自于她從小所受的教育。海清祖上是金陵的大戶人家,小時候,千金小姐出身的外婆逼她背《朱子家訓》,背不出就拿針紮她,母親對她的管束也極為嚴格。但即便如此,海清還是有顆反叛的心。家裡不讓穿裙子,就藏在書包裡,找機會偷偷穿。
“如果一直生活在‘高壓’狀态下,我的性格可能會走極端,好在溫和的父親很會充當協調的角色,把母親的命令變得更容易接受。後來,看到了太多的悲哀、無奈、不幸福,還有沒規矩、沒教養,我會去想原因。其實,很多事歸根結底就是教育的缺失。而教育真的是一件挺難的事,張與弛、松與緊之間,你要拿捏好那個度,對青少年的性教育更是如此。”
為了更好地推行公益項目,海清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花季少女未婚先孕的案例多得驚人,“遠超自己的想象”。
“在當下的中國,懷孕對她們而言是一個難以言說的挑戰:生還是不生?要不要跟父母、學校坦承?每個抉擇的背後,都是對社會、家庭觀念的考驗。這些孤立無援的少女顯然需要幫助。如果父母、學校能在早期進行好心理疏導,能夠提供正面的性教育和引導,很多問題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意外懷孕的少女均知道她的抉擇,能得到不帶批判的支援、輔導、陪伴、關愛與支持,很多悲劇就不會發生。”海清在演講中這樣說道。
“是時候要我們做點什麼了。”海青心中一直回蕩着這麼一個緊迫的聲音,但把事情落到實處還得一步步來。
海清借鑒國外的經驗,把項目分解為一個個更專業的問題:怎樣有效地持續地進行幫助?如何消除性别歧視改變社會觀念?如何對青少年傳播正确的性教育觀?然後聯合媒體、公益組織工作者、青少年性教育工作者、性别研究者,希望将大家團結在一起,共同做一件見效很慢卻刻不容緩的事:“可能會走很多彎路,我也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這個項目上。但我會不斷嘗試,持續關注。”
對于明星而言,慈善可以是一場行為秀,更可以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去改變一些人的生存狀态。海清隻想拉一把那些迷茫而困惑的年輕人,告訴對方:别放棄,這個世界仍有路。而她的堅持,皆因内心有隻善念的蝴蝶。
責任編輯:陳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