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英國的老奶奶瑞秋,古稀之年背井離鄉,在成都街頭開了一家小店,讓600多個貧困家庭的手工藝人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瑞秋來到四川參與公益事業,深入偏遠地區,積極幫助弱勢群體。在這個過程中,她看到很多偏遠地區手工藝人生存極其困難,大量手工藝品賣不出去,隻能堆積在家。他們的生活沒有保障,就連生病也沒有錢去醫院。面對此情此景,瑞秋心酸不已,熱心腸的她決定幫助他們。
實地考察了一番,瑞秋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在成都街頭開了家岩羊手工雜貨鋪。店裡銷售的每一件工藝品都出自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和殘障人士之手,這裡有來自苗族的手工錢包、來自彜族的木制餐具、來自藏族的手工毛氈,還有來自困難家庭的裝飾品。
瑞秋将每件手工藝品分好類,給它們貼上标簽,介紹基本信息。如果有顧客想要購買,瑞秋會告訴他們工藝品的背後的故事。雖然手工藝品不算精美華貴,但制作它們的人,或許是病重孩子的父親、或許是大山裡供子女讀書的母親、或許是身有殘疾、行動不便的年輕人,一針一線都融入了他們對生的渴求。十幾塊,或是幾十塊東西也許便宜,卻并不廉價,因為每件手工藝品都凝聚着希望和愛心。
瑞秋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保護了他們的尊嚴。“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瑞秋對中國的這句俗語有了切身的體會。
卓瑪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病重,常年卧床不起,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卓瑪身上。為了貼補家用,卓瑪每天做完繁重的農活,還要擠出時間做手工活——刺繡,然後把做好的刺繡送到瑞秋的手工禮品店。
得知卓瑪家的境況,瑞秋非常同情她,以市場價兩倍的價格收購了她的刺繡。卓瑪欣喜不已,從此全家人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
就這樣,有了瑞秋的這家雜貨鋪,手工藝人的生活有了改善和保障;可與之相反,開了岩羊雜貨鋪,瑞秋的生活卻捉襟見肘了。72歲的她,交通工具是一輛破舊的電動車,平時粗茶淡飯,省吃儉用。
雜貨鋪的生意時好時壞,有時連基本運轉都難以維持,為了還清欠下的債務,瑞秋賣掉了在成都唯一的房子。自己的生活這麼艱難,可對待手工藝人極其大方,從不讨價還價,每次錢款都會悉數結清。
漸漸地,通過口耳相傳和媒體的報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瑞秋,也知道了這家幫貧困家庭和殘障人士出售手工藝品的雜貨鋪。最近幾個月,來岩羊雜貨鋪的顧客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
雜貨鋪地處偏僻,并不好找,很多人開着導航,一路耐心找過來。他們細心地挑選工藝品,都想盡綿薄之力,幫助瑞秋,幫助那些困難的手工藝人。
每位顧客進店,瑞秋都會起身歡迎,在她眼裡,進店消費的顧客,都是懷着幫助他人的善心而來,每購買一件工藝品,就為一個困難家庭貢獻了一份力量。
現在,雜貨鋪一周的銷售量相當于過去三個月。想到能給困難家庭帶去更多的幫助,瑞秋開心極了。随着雜貨鋪一步步走向正規,瑞秋打算把隔壁空置的店鋪租下來,擴大經營面積,造福于更多的手工藝人。
這間因愛而生的雜貨鋪,是瑞秋嘔心瀝血的經營傑作。未來的日子裡,雜貨鋪會幫助更多困境中的人,将愛與善意播撒在更多人的心田。
責任編輯:謝雲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