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男人堆裡“偷藝”
2017年9月,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中俄兩國元首共同參觀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産展。展示現場,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俄羅斯總統普京介紹了影雕,稱其技藝為“在石頭上繡花”。普京總統稱贊影雕創作者李雅華及其作品《十二金钗》為“美人繡美女”。
李雅華出生在閩南惠安一個石雕世家,是清代“閩南聖手”李周的第十六代傳人,也是惠安影雕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在外人看來,李雅華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她的父親李走生也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石雕大師,以精雕神像和繁複的镂雕工藝見長,被人們尊稱為“石頭李”。展現中國人民革命曆程的石雕人民英雄紀念碑,李走生曾參與創作。
影雕是石雕工藝的發展延伸。它是在黑膽石上敲鑿而成的黑白畫,遠遠看上去像是一幅黑色打印畫,實際上是在光亮的黑膽石石闆上,經過針點的疏密、粗細、深淺和虛實變化,雕刻出一幅逼真的圖案。
盡管出身在石雕名門,但李雅華的藝術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惠安,“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長期以來石雕技藝都是“傳男不傳女”。母親34歲才生下李雅華,中年得女卻沒有給家庭帶來歡樂。在此之前,母親婚後多年未孕,家裡已抱養了一個男孩。
或許是身體裡流淌着石匠人一脈相承的血液,李雅華從小就喜歡在石頭堆裡轉來轉去,聽老藝人講有關石頭的故事,喜歡雕刻時敲打石頭發出的富有節奏的聲音。
可在父親眼裡,石雕世界是屬于男人的,隻有男人才能端起這個飯碗。因此,父親對李雅華的偷師學藝很不滿,每次看到她都會把她趕走。
李雅華個子不高,心氣卻很高,經常反駁父親:“憑什麼哥哥可以跟你學,我就不行?”女兒的頂撞更讓父親不滿,兩人關系越來越惡化。後來,父親直接下令不準她進雕刻房。
為了表達對父親的不滿,李雅華常常一身男孩打扮,把父親氣得夠嗆。可不管她怎麼折騰,父親就是不松口,不願讓她學石雕,認為不能打破“傳男不傳女”的傳統。
高中畢業後,李雅華一氣之下跑去學開車,拿到駕照後去了一家公司當司機。但李雅華并沒有放棄“石頭夢”,空閑的時候她就研究石雕技術,饒有興緻地練習雕刻。
有一次,公司總經理經過李雅華的房間,看到她正在練習雕刻。兩人便聊起來,才知其父是鼎鼎大名的李走生。
總經理勸李雅華:“女人開車不是一輩子的工作,你腦子活絡,又有闖勁,應該想辦法繼承你父親的行業。”
另一邊,總經理又找到李走生勸慰:“現在時代變了,老觀念要改一改了,小李很有靈氣,如果你能夠像對待兒子一樣培養她,她一定能幹出一番作為的。”
李走生終于改變了最初的想法,同意李雅華回到自己身邊學習影雕。
與父親鬥争的“雕刻人生”
重新回到石頭堆,李雅華興奮不已。但真正走上學藝之路,她才發現影雕是一件特别枯燥的事。影雕的點很細,眼睛要一直盯着石闆,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還要有很好的“腕力”和“眼力”,必須心細手巧、靜得下心。
性格大大咧咧的李雅華在初學藝時,很難一下子适應枯燥的工作,經常趁父親不在偷會懶。有一天,父親回家看到她沒有認真在學雕刻,順手拿起一個石獅子就砸了過去。幸虧母親迅速拽住她的衣服往後拉,石獅子重重地砸在牆上,落地摔得粉碎。母親在一旁吓哭了,李雅華卻倔強地昂着頭,看着父親。
李走生很嚴厲,對誰都不講情面,女兒工作中犯了錯誤,他一樣會批評教訓。父女倆脾氣都大、性格倔強,相處中充滿火藥味。李雅華暗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學藝,幹出一番成就,讓父親刮目相看。
勤學苦練加上天資聰穎,李雅華很快掌握了精湛的影雕技藝,還在父親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李雅華的影雕作品不僅限于攝影、美術作品的照搬和翻版,而且結合了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并對技藝進行再創作。無論是人物還是山水,她都能準确抓住其精神氣質,充分彰顯畫面的立體感、層次感,做到形神兼備,情态畢現。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湖裡公園、小白鹭藝術中心、書法廣場等地的雕像,都出自她的雙手。她創作的《蘭閨雅集(十二金钗)》《惠安女》《纖夫》《指揮家鄭小瑛》等作品,成為影雕的經典之作。
李雅華聰明、有幹勁、又好學,既懂技術又會經營,很快成了父親的左膀右臂。
一次,李雅華去四川考察市場。到雅安後,李雅華發現西南派石雕師傅用白色大理石雕刻出來的觀音非常精美,她沒跟父親商量就把觀音像全部買下了。這批觀音剛運回去,就被一個來廠裡參觀的東南亞客商買走了。
進價6萬,賣了26萬,轉手賺了20萬元,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筆很大的數目。李走生驚喜不已,第一次誇贊李雅華,說她有生意頭腦、思想活絡。這件事,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父女之間的關系。
這筆成功的生意讓李雅華有了自信,她有了一個更大的想法:把外地的石雕師傅引進來。然而,她剛把想法說出口,父親就震怒了:“影雕就是我們的傳統,是我們閩南才有的,你叫外地師傅來幹什麼?”
在李走生看來,惠安的影雕就是最棒的。但李雅華覺得,如果要将影雕技藝傳承發揚,就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世界裡,要博采衆長,吸納更多的優秀元素。
“反正按我說的做,我說不準就不準。”李走生下了最後通牒。
父女倆的矛盾不僅限于此,還有很多經營理念上的分歧。李走生很講朋友義氣,覺得朋友之間沒必要計較太多,不簽合同、不收定金也無所謂。可李雅華覺得,一個企業的發展,要明算賬、簽合同。要強的父女倆各執己見,互不讓步,發展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最終,李走生一怒之下,把李雅華趕出了石雕廠。
闖出“石文化”之路
離開石雕廠後,李雅華做了一件讓所有人震驚的事:在父親石雕廠的正對面另立門戶開廠營業。女兒的行為讓李走生惱羞成怒,他下令家人不準與李雅華來往。
其實把廠址選在父親工廠的對面,李雅華并不是與父親賭氣,而是因為父親工廠的對面正好有一塊空地,急于創業的她一時又沒有找到其他更合适的地方。她還特意為自己的工廠取名“惠和”,另一層意思是與父親“會和”。
在生意上,李雅華有創新思想,對商業潮流嗅覺靈敏,企業做得蒸蒸日上。與此同時,李走生的石雕廠卻逐漸衰落了下去。好強的李走生不肯認輸,心力交瘁,直到有一天病倒了。在父親的病榻前,父女倆終于和解了。
父親去世後,他的石雕廠也破産了,家人紛紛來到李雅華廠裡工作,一家人重歸于好。
影雕對眼睛的損傷很大,是門吃青春飯的手藝,工作的黃金時段是17到25歲。随着視力的下降,李雅華28歲便不再創作了。《蘭閨雅集(十二金钗)》是她28歲時的封刀之作,這幅作品用鋼錾敲了12億個點,花1年時間才完成,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
李雅華發現,影雕行業的發展面臨不少傳承難題。一個是老一輩的石雕師傅文化層次不高,缺乏與時俱進的藝術審美眼光;另一個是年輕人吃不了苦,存在技藝傳承上的尴尬困境。
因此,李雅華決定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條路。在她看來,這條路既有惠安石雕工藝的精湛技藝,又有現代石材工藝的文化内涵,将是一條充滿生機和希望的路。為了提升雕刻水平,李雅華常常隻身前往河北、山東等地觀摩學習,了解“北派”雕刻藝術。
企業的發展逐漸走上正軌後,李雅華将目光轉移到石雕藝術的傳承上。她走進社區、學校,參加慈善藝術展覽、公益教育等,進一步擴大影雕的社會影響力。
2009年,李雅華成立了惠和影雕技藝傳習中心,并發展出彩色影雕。同時,她還将諸多民間傳統技藝整合在惠和的平台,為老一輩匠人提供創作機會和空間,并培養年輕一代學習傳統技藝文化的興趣。
2015年11月10日,改制後的惠和股份成功挂牌“新三闆”,李雅華也成為“新三闆”企業中的“非遺傳承第一人”,在業界更有“石雕女王”之稱。
李雅華期望未來成立一所專業學校,讓年輕人有機會學習石雕工藝、美學鑒賞等系統理論,而且給他們頒發社會認可的證書。
舒婷的《惠安女子》這樣描述惠安女:“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畫面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李雅華的影子,正如她所說:“我相信,女性的獨立與自由,應該得到更多認同與尊重。”獨立與自由,正是李雅華雕刻之路的精神底色。
責任編輯:謝雲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