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黃宗羲傳略 絕望

黃宗羲傳略 絕望

時間:2024-11-07 12:59:03

舟山陷落,标志着浙東抗清的失敗。

辛卯年(1651),清順治八年八月,滿清調集重兵,從崇明、金華、定海三路進擊舟山。戰鬥于十六日打響,經過半個月苦戰,“九月初二日城陷”,守軍“義勇數千,背城力戰,殺傷虜千餘人”。清軍事後歎道:“吾兵南下以來,所不易拔者,江陰、泾縣合舟山而三耳。”過去我們知道,揚州、嘉定抵抗慘烈,看來舟山猶有過之。

從前年起,舟山便是監國行朝所在地。是役,除張名振保護朱以海逃脫,整個行朝皆墨。自張肯堂、吳鐘巒以下,全部就義。太沖特于《海外恸哭記》中,将他們的名字與結局,一一列出。

張肯堂,弘光間為福建巡撫,後“出私财募兵”抗清,魯王到舟山後,拜其為東閣大學士。“城陷,肯堂蟒衣南面,視其妾周氏、方氏、姜氏、壁姐、子婦沈氏、女孫茂漪皆缢死,然後題詩襟上雲:‘虛名廿載著人間,晚節空勞學圃閑;漫賦《歸來》慚靖節,聊存《正氣》學文山。君恩未報徒憂瘁,臣道無虧在克艱;傳與千秋青史筆,衣冠二字莫輕删。’乃自缢。”絕命詩回顧了自己的經曆,主要是歎憾未為國家做成多少事,曾想學陶淵明不染污穢、獨善其身,最終還是覺得應效文天祥,以身死為青史存正氣。他的舉止感動了衛士和仆人,連他們都跟随張肯堂一起自盡。

清兵進軍前,吳鐘巒本居别處,“舟山告急,鐘巒曰:‘吾從亡之臣,當死行在。’乃渡海入城”。城陷前,他特地拜訪張肯堂,鄭重道别,“歸而自缢,年七十有六”。

餘如兵部尚書李向中,城陷被捉,“虜執向中欲降之,不可”,披麻戴孝立于敵前,“虜殺之”。吏部侍郎朱永祐,也被捉,“虜執永祐,欲剃發活之。永祐曰:‘吾發可剃,可俟今日?’”清兵将他攔腰砍死。兵部職方司郎中朱養時、戶部主事林瑛、禮部主事董玄、兵部主事朱萬年、諸生林世英,都是自缢死。其中,林瑛與妻陳氏,“分梁缢”。左都督張名揚張名振之弟、工部所工戴正明及宮中侍衛七人,赴火死。其中,張名揚和母親範氏及滿門數十人,一起自焚。錦衣衛指揮王朝相和太監劉朝,“奉上妃陳氏、貴嫔張氏、義陽王妃杜氏等入井,以巨石覆之”,“當宮眷未入井時,阖門放火,虜将滅火,而有校尉七人者,登屋極,注矢向虜,虜不敢動。朝相蓋井即畢,七人挾弓矢投火中。”王、劉二人則于宮眷入井後當即自刎井側。

舟山慘劇,給太沖很深刺激。雖然他的抗清還持續了幾年,當時鄭成功軍力頗盛,計劃反攻長江,太沖與牧齋憧憬之中欲為内應,但1659年鄭成功攻打南京而功虧一篑,令太沖終覺無望。又五年,老友和同志錢謙益病故,他益形孤單。

他漸漸放棄努力,變得離群索居、沉默寡言。對此,他寫《怪說》一文,述其“坐雪交亭中”之狀:

不知日之蚤晚,倦則出門行塍畝間,已複就坐,如是而日、而月、而歲,其所憑之幾,雙肘隐然。

除偶爾散步田間,天天整日枯坐,以至雙肘支于幾案上,隐隐磨出印痕。那必是痛苦的思索,并在内心與一種情感和生命惜别。

雪交亭,張肯堂舟山宅内之亭,在其院左。《海東逸史》:“雪交亭者,滿院梨花,肯堂平日請書處也。”太沖則雲:“雪交亭者,肯堂讀書之所,有梅一梨一,故稱之雪交雲。”當時,張肯堂及其門客蘇兆人,都是缢死于亭下。太沖自己家中并無此亭,想是借以名之書齋,足見舟山之痛,令他刻骨銘心。

他在文中自稱“老人”,起句便是:“梨洲老人坐雪交亭中……”我們不知《怪說》一文的具體寫作年月,鄭成功長江之役失敗在1659年,錢謙益死于1664年,即太沖五十歲至五十五歲之間。從“如是而日、而月、而歲”來看,《怪說》所述非一時狀态,而是一段時間以來經年累月的情形。在這裡,他自稱“老人”,似乎也是最早啟用了“梨洲”之号。凡此,都令人感到,他從心态到身體正在發生又一次深刻的變化。

他追索、反省着一生,尤其是思考着死亡:

李斯将腰斬,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陸機臨死,歎曰:“華亭鶴唳,豈可複聞乎?”吾死而不死,則今日者,是複得牽黃犬出上蔡東門、聞華亭鶴唳之日也。以李斯、陸機氣溫能得之日,吾得之,亦已幸矣!不自愛惜,而費之于慶吊吉兇之間,九原九原猶九泉、黃泉,元好問有句:“九原如可作,吾欲起韓歐。”可作,李斯、陸機其不以吾為怪乎?然則公之默默而坐,施施徐行貌而行,吾方傲李斯、陸機以所不如,而又以何怪哉!又何怪哉!

他以李斯、陸機的不幸自扪,檢讨自己“不自愛惜”。“費之于慶吊吉兇之間”,顯然指幾年來抗清事業頻遭悲痛,太沖難以走出,不能自拔。他問自己,永遠這般“默默而坐,施施而行”,無所作為,如果李斯、陸機起于地下豈不怪我麼?

某種意義上,對于推翻滿清統治,太沖可以說是絕望了。這種情感,在己亥年(1659),清順治十六年即鄭成功兵敗長江之時,達到頂峰。其有《山居雜詠》為證,作于是年的這六首詩,《黃宗羲年譜》稱太沖自己讀來都覺“橫身苦楚,淋漓滿紙”。

“山居”,是因鄭成功反攻過程中,清廷又嚴防密緝支持者,太沖躲避抓捕而潛入深山。此即《黃宗羲年譜》曲筆所述:“海上亂,防海之師望門而食,故居苦于蹂躏,乃移居剡中即化安山。”故反攻失敗的消息,太沖應是山中聞知,這當即讓他痛郁滿懷,百感交集中連賦六詩,透過詩句,我們可一一解讀到此時他的各種心情。其一之句:

鋒镝牢囚取次過,依然不廢我弦歌。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其能奈我何!

是憤懑、不屈、心未甘、不悔不改的表示。其二之句:

斜月蕭條千白發,亂墳圍繞一青燈。不知身世今何夕,生死緣來無兩層。

是對為國犧牲與獻身者的哀恸。其三:

五十年中逐覆車,适來漸喜似山家。風天去拾松柎火,霜後來尋野菊茶。一兩皮鞋穿石路,三間矮屋蓋蘆花。誰雲勉強差排得,随分風光吾欲誇。

暗示今後決計以“遺民”終世,“山家”“松柎火”“野菊茶”“石路”“蘆花”等,皆隐者意象,至于“風天”“霜後”,自是借嚴冬形容抗清式微之後滿清穩坐江山的現實。其四之句:

殘年留得事耕耘,不遣聲光使外聞。興廢化安唐代寺,風流德應宋時墳。

将“遺民”之志表達得更明确,說自己打算就在化安山待下去,與唐宋中華遺迹相依存。“德應宋時墳”指山中一座宋代陳姓侍郎墓。其五之句:

而我不容今世路,此情慚愧又何辭!

謂自己與“今世”互不相容,但在所不辭。其六之句:

數間茅屋盡從容,一半書齋一半農。左手犁鋤三四件,右方翰墨百千通。

仍述“遺民”之志,但設想得更具體,即往後當半讀半農為活,自耕以養,而以讀書和研究為生命止歸。

作這六首詩時,太沖年五十整。假定《怪說》寫在五十五歲,則這樣一個調整、轉變期,在他有五年之久。或如他自己所形容的,那種“獨坐雪交亭”的狀态,長達五年,以緻“所憑之幾,雙肘隐然”,可見從心中“雪交亭”走出來,何等不易。《怪說》中雲:“一女嫁城中,終年不與往來。一女三年在越,涕泣求歸甯,聞之不答。”說明痛苦、孤獨,至少籠罩了他三年。

但寫完《怪說》,我們可以認為,他終于走出來了。根據就是他以李斯、陸機為設想,深入反思了既然還有幸活着,則何謂“自愛惜”這個問題。換言之,他決心振作了。怎麼振作?稍後我們可一一明之。這裡先概括起來明确兩點:第一,太沖不能不意識到,曆史的一頁,業已翻了過去。第二,他為自己啟用新的别号“梨洲”,這象征着他人生又一新的階段已經開始。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