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黃宗羲傳略 謝世

黃宗羲傳略 謝世

時間:2024-11-07 12:58:33

當七十八歲的梨洲決心祼葬時,他的心胸已邁過了許多溝壑。尋常之人站不到那樣的高度,不免反而因自己的一葉障目而對他困惑以至非議。比如對康熙皇帝的态度問題,衆人眼睛還盯着“愛新覺羅”這麼個異族姓氏,梨洲目光卻已投在了别處。衆人隻想到他不該作為一個“中國人”而稱道“外來統治者”,卻不曾單獨地看看這“外來統治者”表現如何、做了哪些事、壞事多還是好事多、比過去的朱姓漢家君主如何,尤其是普通的中國人——老百姓得失如何……當然,這些問題不簡單,有千頭萬緒的内容纏繞其中,誰也沒法一語廓清。但梨洲無疑有他的道理,那道理也許距現實有些遠,也許再過一千年就是人間很普通的道理——因此也許是現實還裹在沉重因襲裡,一層一層地走不出來。

無論如何,他基本是走出來了,祼葬便是最好的表征。

體會一下:不要棺木、不要紙塊錢串、不要做七七、凡世俗所行一概掃除,這是與“一定之說”、“膚論瞽言”、種種可笑的束縛人的習規決裂;“斂以時服”,不刻意着明朝裝束表示遺民身份,隻如平時衣着,這是順其自然,去身份化、以自我回歸。

以上是“不要”,而他又“要”什麼呢?要三池荷花、要“相厚之至者”每人于墳上植五株梅樹、要與自然親近、與鸢蟻們的平等與融洽……古時,沒有我們嘴邊的時髦詞“自由”,卻并非沒有那意識或精神。“莫教輸與鸢蟻笑,一把枯骨不自專。”自專,差不多是自由的意思吧,至少是自主。“殘骸桎梏向黃泉,習慣滔滔成自然。”這一句,意思清楚多了——他不願意自己的身體納在習慣的桎梏裡,就算死掉了,那把骨頭也不願進入桎梏。

人生最後幾年,和所有老者一樣,身體猶如一台磨損過度的機器。從他自己所述,有以下幾種病症。首先是嚴重的足疾,“老病廢人,足不履地,四顧無語,如此便與地獄何殊”!“别後足疾愈甚,至今不能履地,真同桎梏。”足疾具體為何不詳,總之嚴重到卧床,不能下地走路。次為呼吸道病症:“痰嗽半月,幾于不起,今尚未可知也。”高齡老者,最易肺部感染,梨洲顯亦不免。另外還有一種情形:“麻症時發時愈”,所謂“麻症”,多半是腦部供血不足,而緻肢體失感,“時發時愈”,或為初起症狀,若不得治向前發展便是腦卒中。其訴該狀之《與萬承勳書》寫在“乙亥立秋”,即1695年8月7日,而僅過五天,與世長辭;據此來看,大概死于腦梗突發。

梨洲似乎有所預感,《與萬承勳書》是當作辭世宣言來寫的:

總之,年紀到此,可死;自反平生雖無善狀,亦無惡狀,可死;于先人未了,亦稍稍無歉,可死;一生著述未必盡傳,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可死。

連列四個“可死”,表其無憾。末條是重點,說明梨洲的驕傲;他料着了自己著述在曆史上将居何種地位。

康熙三十四年(1695)七月三日,為“文明”思考終生的黃宗羲,用死亡完成了最後一次思想過程。遺願得到遵從:

不孝百家謹遵末命,于次日舁至化安山,不用棺椁,安卧圹中石床,前設石幾,置所著述圖書其上,即塞圹門。

梨洲逝世一周年,弟子們讨論給他上一個怎樣的私谥。地點在甯波萬言宅舍,到場者二十七人。首先确定下來“文”字,皆無異議。第二個字,有人提出“孝”,仇兆鳌不可,主張用“節”:

先生抗蹈海之蹤,而高不事之守,直使商山可五,首陽可三,此宇内正氣之宗,有明三百年綱常所系也。谥以“文節”,乃不失先生之大全矣!

仇兆鳌學問很好,此番議論卻不讓人佩服。說什麼乃師一生行迹,足令“義不食周粟”的首陽二賢平添一位,變成三賢;尤其還扯到“有明三百年綱常”,若梨洲有知,恐歎其死讀書、讀死書矣。衆同門相執不下,遂“共就先生像前決之,得‘文孝’二字”——興許是拈阄來定吧。梨洲真是把“自專”進行到底了,竟冥冥中替自己定下“文孝”之谥。大家詫曰:“先生之靈,殆欲自昭其苦志之所在欤?”

以上過程,由萬言完整錄于《文孝梨洲先生私谥議》。根據這記載,自由思想者黃宗羲于死後拒絕将自己與“節”字聯系起來。“文”,是他一生的事業、内涵和理想。“孝”,則有袖錐刺賊、替父伸冤的少年壯舉和多年“負母流離”為依據。

2012年8月寫起,2013年9月畢

責任編輯:季亞娅

插圖:孫文然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