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黃宗羲傳略 梨洲

黃宗羲傳略 梨洲

時間:2024-11-07 12:57:03

前文道:“他為自己啟用新的别号‘梨洲’,這象征着他人生又一新的階段已經開始。”

怎樣的新階段呢?他曾把少年時代之後、踏入社會以來的整個人生,分作三段。即:黨人、遊俠、儒林。黨人是自伏阙頌冤起,到為馬、阮陷害而從南京僥幸脫身為止;遊俠則指國亡後以布衣起事、加入和投身抗清活動。這兩個階段我們都已講過,現在均告終了。眼下起,直至辭别人世,都屬于最後階段,他自己的概括或描述是“儒林”,用今天話講,便是以一位學者面世。

随着踏入新人生,轉換新角色,我們對他也要換個稱呼。在書中,從童年到少年,他是“麟兒”,成年後我們以其表字“太沖”相稱,往後改稱“梨洲”。

這首先因為他對自己一生親自作了劃分,我們應予體現,況且幾個階段不論内容與角色确實泾渭分明;其次,梨洲的别号對他也有特殊意義。舊時讀書出身的人,有名有字以外,幾乎都有号,名和字由長輩起,号則自拟,算是每個人給自己的一種标記。然而這以前,我們卻不知

道他給自己取過号,有之,即從“梨洲”始。說到這一點,有個問題我不太明白,恐怕是個錯誤,在此一提——亦即普遍有黃宗羲号“南雷”之說,比如浙江古籍出版社《黃宗羲全集》的沈善洪序說:“黃宗羲,字太沖,号南雷,學者世稱梨洲先生”,中華書局王政堯點校的《黃宗羲年譜》之前言亦雲:“黃宗羲,字太沖,号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這兩種書,講起來都夠權威,依了它們,則黃宗羲至少還有一号即“南雷”。可是我們從未見曆來學者有稱“黃南雷”的,若以字稱都稱“黃太沖”,若以号稱都稱“黃梨洲”。猛然提到“黃南雷”,我們隻怕一時半會兒省不過神兒,不知指誰。為此,我考了一下離梨洲較近者所述,如他的兒子、弟子或後學,均隻見“梨洲”之号,不見“南雷”。黃百家《先遺獻文孝公梨洲府君行略》:“府君諱宗羲,字太沖,号梨洲,行第一。”萬斯大《梨洲先生世譜》:“梨洲先生名宗羲,字太沖,号梨洲,忠端公之長子也。”邵廷采《遺獻黃文孝先生傳》:“先生諱宗羲,字太沖,号梨洲,忠端公尊素長子也。”顯然,無論其在世或去世不久的當時,号“南雷”之說還是根本無有的事。何時有的呢?以我有限所閱,最早自黃炳垕那本梨洲年譜始。他寫道:“公諱宗羲,字太沖,号南雷,忠端公之長子……大江以南之士多從之,世稱梨洲先生。”很容易辨出,今人共奉的号“南雷”說,出處便在這裡,且連“世稱梨洲先生”句亦一并抄于此。黃炳垕是梨洲七世孫,相距百餘年,所編年譜對弘揚乃祖事迹,有很大功績,但也屢出錯。如他記康熙二十七年(1688)五月梨洲在蘇州晤湯斌,實則湯斌于前一年十月已卒,故肯定有誤。但是,以“南雷”為黃宗羲号如果也是錯誤,又怎麼發生的呢?我們知道,黃不少文集确以“南雷”為名,如《南雷詩文集》《南雷詩曆》《南雷文鈔》《南雷雜著稿》《南雷餘集》等,本身容易使人誤解“南雷”是作者的号,大概這就是

錯誤的來源。而實際呢?我終于在梨洲嫡傳的門人萬斯大那裡找到答案:“南雷裡,唐謝遺塵之故居在焉,距竹橋數裡而近,先生因名集。”南雷是地名,離黃竹浦很近,僅數裡,唐代出過一個有名的隐士謝遺塵謝靈運後人,梨洲于是将這地名置于他很多文集名稱中,包含稱引先賢、托述己志的意義。所以我們頗可斷言:“南雷”不是号,黃宗羲唯一之号即“梨洲”。嘗讀謝國桢先生《黃梨洲學譜》,特意留心他怎麼寫,果然明确述為:“宗羲,字太沖,号梨洲,浙江餘姚人,忠端公尊素之長子也。”謝先生對明代史實了若指掌,那樣的錯誤他是不會犯的。總之自今往後,沿襲已久的号“南雷”說,宜剔擯之。

前面,我們以《怪說》為梨洲之号啟用的标志。可惜此文确切寫作時間無考,當然另一面,對此文内容而言,确切的寫作時間,意義并不大,因為它所述的,是頗長一段時間中作者的心路曆程,所謂“如是而日、而月、而歲,其所憑之幾,雙肘隐然”,而由文章首句“梨洲老人坐雪交亭中”可斷,其寫于1651年舟山陷落之後無疑。

舟山的陷落,是太沖人生一大轉折點,是“太沖”漸漸去往“梨洲”的開始。雖然無法指出梨洲之号取于何年何月,但就已知的而言,可以确定它最早現于《留書》自序,而時間也很具體,文末曰:

癸巳九月梨洲老人書于藥院。

癸巳即1653年,距舟山陷落僅二載。此明确可證,梨洲之号當系從舟山陷落而來。全祖望曾據《明夷待記錄》“題辭”屬“梨洲老人”,說:“壬寅即1662年前,魯陽之望未絕。天南指鄭成功訃至,始有潮息煙沉之歎,飾巾待盡,是書于是乎出。蓋老人之稱,所自來已。”認為“梨洲老人”之号因得知鄭成功逝世、寫《明夷待記錄》而起,顯然不準确。我們雖不知《怪說》與《留書》自序的寫作時間哪個更早,推測起來它們應大緻同時;而《留書》自序明确可證,“梨洲”之号的啟用要比全祖望所說早十年,亦即以舟山陷落為标志、在1651年至1653年之間。這時為自己新取一号,大概有三重意味:既是對一個刻骨銘心時刻的标記,也是對往昔的告别;同時也向自己宣布,從此去往前所未有的人生。

這當中有生與死的界限,涉及怎樣生、如何死的思考。梨洲曾為兩位浙江遺民餘若水、周唯一寫墓志銘。餘是紹興人,周是甯波人。前者以二十餘年不與世接、務農課村童,得全發而終;後者“盡去其發而為發冢”,自稱“無發居士”。他們用不同的方式抗拒了當局,而同時活下來。梨洲在銘文末句寫道:“不有死者,無以見道之界。不有生者,無以見道之大。賢生賢死,返之心而無害。”死,可以明原則;不死,卻亦能彰驗道的廣博;無論生死,隻要是好與善的,都将返心而無愧。他為自己取号“梨洲”,應當寓意打算活下去、通過不一樣的“活着”來驗明“道之大”,就像餘若水、周唯一等千百遺民那樣。謝國桢先生在引述這篇墓志銘後,說:“此後即梨洲教授之時也。”也就是說,“梨洲”象征着一種繼續堅持心中道義而又采取了全新方式的生存。

全新方式的生存,很具體,都是他過往四五十年所不曾或極少做的事。

前引《山居雜詠》有所描述:“數間茅屋盡從容,一半書齋一半農。左手犁鋤三四件,右方翰墨百千通。”數間茅屋是指鄉間的隐居,即不入世路。對于從前讀書人所謂隐居,今人時常理解有誤,以為隐居等于從人間蒸發,連個人影兒也找不見。并不是那樣。隐居的意思,着重在自食其力,不出來做事、求功名、拿俸祿,也就是獨立做人、不仰人鼻息。比如陶淵明,是當時著名隐士,人還在現實生活中而并非與世隔絕,但一切自奉自給,來保證他不替當局服務的立場,如此而已。然而即便如此,要邁過這道坎,對于讀書人也極不易。“學而優則仕”,“學得文武藝,售于帝王家”,讀書人古稱士子,士即卿臣之稱,讀書總為了做官,苦學勤讀的意義就在于有朝一日擺脫農夫地位、被朝廷錄用成為領俸祿的官員,主動放棄這樣的目标,對讀書人來說,實不亞于普通人斬斷世緣、出家當和尚。它實行起來很難。古代條件下,不做官而活下去,一般隻有當農民自己種地,所以半耕半讀是最普遍的方式。“一半書齋一半農”,便是據此來設想以後生活。不過,正如當年孔子本人受到的嘲笑那樣,讀書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真要去務農種地,根本沒那本事。所以,曆來以“隐”為歸的讀書人,真正躬耕自養的,沒有幾個。陶淵明的難得正在于此,他連喝的酒,也是靠自種的高粱釀造的。從所知情況看,梨洲恐怕并沒有做到陶淵明那樣,他養家糊口另有辦法,對此稍後再叙。

再一個很大變化,過去的太沖是行動力很強的人,從京城頌冤到加入複社、留都防亂公揭、舉兵抗清、乞師日本,四處奔波、萍蹤無定,可以說很好動、有點坐不下來,确如他自己所說,身上明顯有一股“俠”的氣質。這是他性格一面,而多多少少由此,他的讀書、學業受到了影響。然而眼下,當他從太沖的階段跨入梨洲的階段,相較先前那種五湖四海面貌,卻幾乎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盡管還不至徐枋、巢明盛閉門不出、束身土室的狀态,交遊卻大大減少,足迹所到處更不能和過去比。這有種種原因,現實不允許以及亡國心情等都起作用,但更主要一點,是他沉潛下來,開始鑽研學問、反思曆史,作為思想者和學問家存世。當時他給自己刻一方藏書印,邊款刻以:

忠端是始,梨洲是續。貧不忘買,亂不忘攜,老不忘讀。子子孫孫,鑒我心曲。

很直接地顯示,“梨洲”之号與讀書、治學有關,或為标志這種生涯而起。因此,從太沖到梨洲的跨越,就是一種人生狀态轉身。若非轉向

梨洲,我們曆史上隻怕無從談起一個著作等身的儒林宗師、巨擘的黃宗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