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航
時間:2024-11-07 08:00:38
趙绮秋這一段時間來的歎息,引起丈夫周鴻書的注意。聽完妻子的傾訴,周鴻書緊鎖眉頭,認為茲事體大,涉及改革成敗,便對妻子說,他想把陳春先服務部的事寫篇“内部動态清樣”,讓中央領導看看,聽聽領導怎麼說。r周鴻書當年任新華社北京分社副社長,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洞悉高層的改革動向,當年那篇《北京市委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的轟動全國的消息,就是周鴻書參加北京有關方面會議從文件堆中挑出來的新聞。r轉機出現在1983年1月25日的清晨,中關村88号樓——這幢住着馮康、陳景潤、楊樂、張廣厚的中科院宿舍樓樓道像往常一樣亂哄哄的,服務部骨幹分子紀世瀛住在103室,這天早上,他被一陣緊急的敲門聲驚醒,有人在門外喊:“快打開收音機,聽聽首都新聞和報紙摘要。”r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正在播一篇重要報道,報道肯定了陳春先的服務部探索的新路子!等紀世瀛沖出來,新聞已經播完了。當時大家誰都不知道這則新聞的來頭兒,但曆史後來将證明,就是在那一刻,中關村的命運被改寫了。原來周鴻書派記者潘善棠兩次采訪了陳春先,并親自對采訪文章進行審閱和修改,最後把文章的題目定為《研究員陳春先搞技術擴散試驗初見成效》,發往新華社《國内動态清樣》。新華社《國内動态清樣》也稱内參,是新華社記者對各種事件通過采訪寫成的稿件,這些稿件簡明快捷,專供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閱讀。這篇文章有1500多字,講述了陳春先創辦服務部的意義和取得的成績,還介紹了中關村地區擁有的科技成果和人才優勢。指出這些科學成果大多數停留在論文、樣品、展品階段,處于“潛在财富”狀态,不能迅速生産,取得經濟效益。r這不是一篇普通的新聞報道,而是一份直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參閱的機密級内參,在新華社《國内動态清樣》第52期刊出。作為“黨的耳目喉舌”,采寫内參是新華社記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其内容涉及當時拿不準或不宜公開報道的領域,比如重要動态、敏感問題和重要建議等。内參有一定的格式,例如《國内動态清樣》,紙張大小為16開,要求内容簡明扼要,字數限定在2000字以内。當時全中國有資格看到《國内動态清樣》的人在100人左右。高級别的讀者群決定了這篇内參的特殊效果,何況文章結尾處傾向鮮明:“但陳春先搞科研成果、新技術擴散試驗,卻受到本部門一些領導人的反對,如科學院物理所個别領導人就認為,陳春先他們是搞歪門邪道,不務正業,并進行阻撓,使該所進行這項試驗的人員思想負擔很重,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繼續試驗的積極性。”r内參于1983年1月6日刊出,1983年1月7日,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國内動态清樣》就有關陳春先的報道上批示:“陳春先同志的做法完全對頭,應予鼓勵。”方毅還打電話給中科院,要求停止對陳春先的立案審查,還邀請陳春先到他的辦公室長談兩個多小時。第二天,1月8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啟立就做了批示:“陳春先同志帶頭開創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條新路子,一方面較快地把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産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條渠道使科技人員為四化做貢獻。一些确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可以先富起來,打破鐵飯碗、大鍋飯,當然還要研究必要的管理辦法及制定政策。此事科協要大力支持。如何定,請耀邦酌定。”同一天,總書記胡耀邦同志批示:“可請科技領導小組研究出方針政策來。”這便是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決策者,難怪讓後人感歎。就這樣,曆史乘風破浪,陳春先的服務部在頂層的支持下得以延續,成為大時代的界碑,中關村的科學家、教授,不再觀望,各顯其能,融入曆史。r手記二:偶然性r曆史雖然不能假設,卻總是讓人禁不住想象——假如當年沒有陳春先,具體地說,沒有陳春先1978年訪問美國,會有後來的中關村嗎?你當然可以說時勢造英雄,沒有陳春先也會有王春先、李春先。這話聽起來非常熟悉,這是曆史決定論的觀點,它抺殺了偶然性,而這種思維模式看起來正确,其實并無實際的意義。有時候我們必須承認曆史會因某個人變得幸運——正如變得不幸;而幸運之時也往往一樣讓人唏噓。1978年當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還陷于後“文革”的“兩個凡是”的桎梏中時,陳春先已漫步在美國矽谷不能不說是某種屬于中關村的幸運,因為那時他竟然異想天開,想中關村也有條件像矽谷一樣,教授、科學家也可以同時辦公司,可以以個體的方式,将科技轉化為生産力,他注意到中關村的科技、知識密集度即使在世界也是少有的,哪怕經曆了“十年浩劫”。那時的陳春先與“兩個凡是”語境下的大多數的中國人不可同日而語,難道不是一種偶然?那時也有像陳春先一樣跨出國門的人,為什麼沒人像陳春先這樣想?好吧,為什麼沒人像陳春先這樣義無反顧地行動?這就是偶然性。必須承認偶然性的價值。r那時的中關村,如同中國一樣是一塊呼喚改革的巨石,陳春先孤獨地在推這塊巨石。還原到當時的語境,他推得如此之難,難得讓人絕望,但也正是在個人的絕望中曆史在前進,“陳春先的一小步,是中國科技改革的一大步”,有人後來這樣說,說得非常不錯。總結過去,《中國的新革命》的作者淩志軍把中關村當作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認為“20世紀最後20年這個國家打碎了精神枷鎖,讓自己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制造車間’。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它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術的高地,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是因為它改變了自己”。r這個改變就是從具體的陳春先開始的,回過頭看陳春先的人格意義更不能小觑:在那樣困難、絕望的情況下他的人格不變形,一如蘇格拉底不變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中外哲人的古訓陳春先以科學的精神做到了。陳春先的持守與形而上的人格,并不亞于推動巨石,事實上兩者相輔相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