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文亞夫是西漢名将周勃的次子。用現在的話.."/>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父子丞相不同命

父子丞相不同命

時間:2024-11-07 05:37:49


    佚名/文

亞夫是西漢名将周勃的次子。用現在的話說,屬于官二代之類。他最終能如父親一樣拜相,首先是少不了用父親的威名鋪路。隻是,周亞夫能最終入閣拜相,卻又不是周勃可以預留的。周亞夫靠的什麼?當然和他父親一樣,靠的是戰功。

那年,周亞夫任河内太守,執管細柳大營。文帝前來巡視,竟被他的守衛擋在了塞外。

理由:軍中隻聽将軍命令,不聽天子诏令。文帝無奈,隻得按程序辦事,派使者拿符節通報,周亞夫這才打開寨門。到了軍中大帳前,他居然不行跪拜之禮,隻行拱手之節。理由:甲胄之士不拜,隻能以軍中之禮相見。周亞夫如此固執刻闆,無疑存“冒犯”之嫌,但意想不到的是,他卻從此以治軍嚴明的形象進入了文帝的法眼。此事不久,他開始仕途高走,擢升為中尉。此中尉不是如今的連長、排長,而是掌管京城兵權的最高官員。此職非器重不可封賞,因為把拱師京都之權交出去,就意味着皇上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附帶其中了。不僅如此,直至駕崩之時,文帝還念念不忘地告誡太子:國有危難,周亞夫可當領重任!

漢景帝繼位後,作為資深的軍事将領,周亞夫雖愈發變得固執任性,但他也沒有辜負文帝所托。漢景帝三年,七國之亂暴發,已遷升為太尉的周亞夫奉旨領兵平叛。這時叛軍正猛打梁國,随時有攻陷之虞,他不去救援,卻主張繞道而行,先斷絕叛軍糧道,才伺機決戰。不管梁王如何哀求,他就是按兵不動。不過,戰局還是按照他的思路發展,短短三個月,叛軍就灰飛煙滅了。周亞夫功不可沒,班師回朝不久,就被景帝任命做了丞相。

遙想當年,其父周勃亦是如此。呂雉死後,呂氏兄弟意欲政變,劉氏家族風雨飄搖。此刻,身為太尉的周勃挺身而出,擁立文帝,匡扶皇室,為大漢香火延續立下頭功。此後,也坐上了丞相寶座。不過,此公因不善言辭,不久就被迫辭職,解甲歸田了。一個習慣用力量與對手較量的将軍,一旦變換戰場,失去強項,失敗也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有趣的是,不管在戰場上,還是在朝堂上,周亞夫似乎永遠是強勢的。因為他像他父親一樣骁勇善戰,卻不像他父親那樣木讷寡言。但是,他依舊沒有逃脫父親一樣的命運。

三件事最終使景帝被迫與他疏遠。一是景帝要廢太子,群臣啞然,他卻高聲反對,讓景帝備受煎熬;二是窦太後想封皇後兄長為侯,他卻對景帝說,高祖遺訓,非劉姓不能封王,沒功勞不能封侯。又讓景帝啞口無言;三是匈奴有将軍歸順漢朝,景帝高興,欲行大賞,他再唱對台戲:如果把這些背叛國家的人封侯,那我們以後如何處罰那些不守節的大臣?再讓景帝陷入尴尬。如此這般,姑且不說對錯是非,但他由此既得罪了太後,又頂撞了皇上,不失寵才是怪事。可是,周亞夫不甘心失落,以托病辭職之舉,欲逼皇上讓步。哪知此舉正中景帝下懷,一紙诏文下來,他就和他父親周勃當年一樣,成了一個賦閑之人。

有人說,周勃權力旁落,是笨嘴拙舌所緻;而周亞夫失寵,則是話說得太多。兩個極端,卻是殊途同歸。其實這是表象。大漢王朝是劉氏天下,豈容得他人恣意妄為?即使功勞再高,也不過是劉氏家族的一枚棋子。棋子一旦成了障礙,清道正源那就成了本分。

周亞夫下野之後,景帝曾在宮中設過一次沒有筷子的“怪宴”。所請之人,對此皆無異議,唯周亞夫不爽。景帝笑着說:莫非這不能讓你滿意?他羞憤不已,竟起身揚長而去。景帝隻得歎息一聲: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其實,那時的皇上已龍體染疾,他不過是用此招在試探周亞夫的性情。如此一試,他豈敢托孤呢?當然,周亞夫的厄運也就無法止步了。

此後不久,其子見周亞夫老邁,就私自買下五百甲盾,以備去世發喪之用。不料有人向朝廷告發,周亞夫因此下獄。冤枉是肯定的,但他有嘴難辯了,因為審訊他的廷尉說:你不在地上叛亂,恐怕也要到地下謀反。周亞夫不明白也想不通透,他一生光明磊落,服務帝國,效忠皇上,為何還要忍受如此屈辱?想不通就絕食,五天之後,竟吐血而亡。

在生死問題上,周亞夫和他的父親情形有别。當年周勃下獄也與謀反有關。他辭去丞相後回到封地,總感到心驚肉跳,見有官員巡視,就會穿上铠甲。全副武裝,必有異心。隻是,周勃進了監獄後,卻沒有和兒子一樣求死,他散盡千金,讓獄吏給他指了條生路。周勃最終得以善終,出獄後他發出了一聲感慨:我曾率領百萬大軍,怎麼知道獄吏的尊貴!

周勃最終算是活明白了,可悲的是,他一心求死的兒子至死也不知道為什麼!

周亞夫能征善戰,不讓其父;周亞夫能說會道,超越其父。但他的人生之戲的黯淡謝幕,又不得不說,政治上他隻能算是一個弱智!

摘自《幸福·悅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