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斯才/文摘自樂讀網
一些到過歐美發達國家的人,通常都會感慨其教育的寬松: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于遊戲的課堂以及老師體貼耐心的鼓勵……這些信息的散布和傳播,讓人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松了。
然而,久居美國、深入觀察美國教育,卻會得出幾乎完全相反的結論。
他們發現,美國小學确實是下午三點放學,但幾乎隻有黑人的孩子直接回家,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着書包、拿着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不參加社會活動去豐富自己履曆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确可以有一個開心的中小學階段,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松的管理”,實際上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社會精英階層,你需要更好的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
西方教育實際上是通過一個寬松的過程,偷偷地完成了社會分層。
歐美的中小學生确實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但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閑逛。
遠嫁德國的作家龍應台,就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一個叫提摩的孩子,從小愛畫畫。在氣氛自由、不講究排名的德國教育系統裡,他一會兒學做外語翻譯,一會兒學做鎖匠,一會兒學做木工。畢業後找不到工作,18歲就失業,到41歲,仍舊失業。沒事的時候,他坐在臨街的窗口,畫着長頸鹿。因為沒有工作,所以也沒有結婚,和母親住在一起。他的母親已經快80歲了。
西方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什麼樣子呢?央視《世界著名大學》制片人謝娟曾帶攝制組到哈佛采訪。到哈佛大學時,是半夜兩點,讓他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燈火通明,餐廳裡,圖書館裡,教室裡,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
在名校,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處可以看到睡覺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人呼呼大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覺得稀奇。很多學生一邊啃着面包一邊忘我地在看書。
一個北大女孩說,她在哈佛一個星期的閱讀量相當于她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即使這樣,哈佛平均每年也有大約20%的學生會因為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對學生的考評并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言成績,平均占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松。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說:“中國大學生的生活相比之下太輕松。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孩子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著名的中學裡,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半夜。在美國,随着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加大學習的任務。到了大學時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放松下來。他們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所以,美國的高層級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