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傑鵬/文
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吳、楚兩國交鋒,新興的吳國一舉擊敗了老牌帝國主義楚國,楚軍逃到柏舉,覺得這樣不行,再次回頭,和吳軍對陣,但再次被打得大敗,繼續潰逃,迎面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楚軍傻了眼。
誰知吳國軍隊反而不進擊了,吳王阖闾的弟弟夫概是這麼說的:“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緻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
意思是:“困獸還知道拼死一鬥,何況人呢?如果楚軍知道必死,勢必個個拼命,我們哪裡吃得消?不如暫緩進軍,他們知道可以逃跑,就沒有鬥志。等他們渡了一半,我們再出擊不遲。”
當然,這個戰例最重要的意義還是:一定要避免和敵人背水一戰。項羽和韓信,都是充分利用過這個戰例的。《孫子兵法》裡也記載了這種打法,《九地》篇說:“帥與之(士兵)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衆,投之于險,此謂将軍之事也。”
這段話是說:将軍帶兵,就像把人引上高處,再抽掉他們的梯子。帶領他們跑到外國,尋找作戰之機。就像驅趕一群羊,羊們根本不配知道自己到處跑的目的。把軍隊放置到極為危險的地方,這才是将軍該做的事。
這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飾的打仗寶典,讀後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做一個普通士兵是多麼可憐!在将軍眼裡,他們從來沒有當人看待,讓他們最大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辦法,就是把他們投放到絕境。水邊,就是最常見的絕境之一,和别的絕境不同。如果士兵深陷沼澤或者山谷,有力也無處使;而水邊空曠,是将軍成名的最理想之地。
公元前207年,秦國名将王離率領三十萬精兵,圍住了趙國的巨鹿城,諸侯率兵去救,卻都懾于王離的軍威,隻敢遠遠觀望。項羽也被楚國派出,去營救巨鹿。他擊殺了猶豫不決的主将宋義,率領所有的兵馬渡過黃河,之後把船全部鑿沉,鍋碗瓢盆砸了個稀爛,帳篷燒了個精光,工兵、火頭兵全部改裝為戰鬥兵,不成功,便成仁。王離軍奮勇迎戰,可是楚軍已經不要命,以一當十,九次合戰,王離的陝西兵再也支撐不住,大敗。項羽一戰成名,諸侯們見了他都腿腳發軟,奉他為上将軍。
這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背水一戰,當然,韓信的那次更典型。公元前204年,韓信奉劉邦的命令進攻趙國,趙軍堵住了井陉口,号稱二十萬。趙将李左車勸主将陳餘,韓信兵精,不可硬碰,應當利用地勢,深溝高壁,拖死漢兵。誰知陳餘嗤之以鼻。韓信大喜,率領軍隊出井陉,命令一萬人先出擊,渡過綿蔓水,背依水為陣。趙國普通士兵當然不懂兵法,都哈哈大笑:哪有這麼布陣的,我們往前一擠,你們不都要變成魚鼈嗎?真蠢。
腦殘陳餘雖然号稱儒俠,在江湖混了多年,對兵法一無所知,令趙兵精銳齊出,雙方厮殺一陣。韓信假裝害怕,鳴金撤退,扔掉大将旗鼓,倉惶逃入背水為陣的那支萬人隊。趙兵争先恐後上前搶掠追殺。漢兵背水,躲無可躲,都拼死厮殺。趙軍數目估計有漢軍的十倍,竟不能取勝。韓信又派人暗暗偷襲趙軍老巢,兩邊夾攻,将趙國二十萬精銳全殲。
戰後,漢軍将領都問韓信,為什麼這樣冒險竟然赢了,韓信說:“看來你們都不讀書,兵書上說了,置之死地而後生嘛。”
其實對那些隻會打仗的大老粗來說,要他們學兵法實在太苛刻了。兵法書枯燥,連貴族項羽都懶得學完,何況那些泥腿子。其實隻要辦個培訓班,給大老粗們講講《左傳》中的打仗故事,寓教于樂,效果是一樣的。滿清入關前,将領們也沒什麼文化,都以《三國演義》為兵書,道理相似。曹操真的沒必要硬着頭皮去注什麼《孫子兵法》,節選《左傳》,教誨下屬,豈不輕松。
當然,不管從什麼書學兵法都不能膠柱鼓瑟,得權衡自己的實力。當年項羽隻率區區三萬特種兵,就将劉邦五十六萬大軍像趕鴨子似的趕入大河,淹死二十多萬,那時漢兵怎麼不背水一戰了?所以,還是霍去病說得對:“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兵書是要看,但隻要懂得精髓就行,真正上陣,還得靠靈活運用。總之,以《左傳》為兵書,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