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文
抗戰時期,由于兵員素質和戰術思想的局限,國民黨軍主要采取陣地戰,敢于和機動、火力都占優勢的日軍進行運動戰的可謂鳳毛麟角。然而,在北方戰場上,有一位國軍的将軍30年代初期就開始玩“閃電戰”的把戲,比希特勒還早。此人,就是人稱“七路半”部隊的指揮官傅作義将軍。
傅作義,在國民黨軍中被稱為“守城名将”,這是因為他一守天鎮、二守涿州、三守遵化出了名。無論西北軍、東北軍還是日軍都拿不下他的陣地來。實際上在此之後,傅作義守城的成績并不理想,他在抗中甚至還一度打出過類似“閃電戰”的戰例來。
要說當時的國民黨軍能打出“閃電戰”來,那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閃電戰包括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大縱深的穿插、裝甲部隊的突襲,以及空地一體作戰。30年代前期,國民黨軍肯定沒有足夠飛機和地面部隊配合。其他兩樣,大縱深穿插的膽量有沒有不說,裝甲部隊上哪兒弄去?
偏偏傅作義這兩樣都有,傅作義雖然屬于晉軍系統,窮,但并不妨礙他組建一支自己的摩托化裝甲部隊。1933年,傅作義在長城抗戰中見識到日軍裝甲部隊的威力,随即決心建立自己的類似部隊。他把這一任務交給了親信将領,當時的警衛營營長王雷震。王不愧信任,他按照自己的思路把部隊中的汽車集中起來,組成汽車隊,而且将其中一部分加了裝甲,變成了裝甲汽車。這種裝甲車,就是在普通卡車上面加一個金屬罩,上面安裝機槍。雖然這看上去很威風,戰鬥中隻能擋槍彈彈片,對炮彈就沒有多少抵抗力了。别看這一手不起眼,其中的含義卻很深遠,那就是集中使用機動車輛,建立快速突襲部隊。這正是閃電戰的精髓。
1936年,在綏遠抗戰中,傅作義幾次巧妙地運用了自己的“摩托化部隊”。在紅格爾圖,日僞軍進犯而來,傅軍沉着待命,“35軍各部隐蔽集結,突然向攻擊紅格爾圖的敵軍發起反攻”,之所以能夠“突然”在一馬平川的地方發起反擊,就是汽車隊發揮了出色的機動性。而攻打百靈廟、大廟,更是以汽車隊為先鋒,迅速長途奔襲,才能夠在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中奇襲兩地。在收複大廟的戰鬥中,傅軍更以裝甲汽車強攻日軍顧問據守處,将負隅頑抗的日僞軍全殲。
這種集中快速裝甲部隊遠程奔襲的作風,的确有了些閃電戰的雛形。
當然,傅作義簡陋的摩托化部隊能夠屢屢制勝,也和作戰的對象有關。傅作義面前的敵軍主要為僞蒙和日軍的聯軍,以僞蒙為主,所以戰鬥力稍弱。如果是日軍精銳如關東軍,傅作義的裝甲部隊恐怕也難以招架。
實際上傅作義除了摩托化部隊,運用其他部隊進行運動戰也頗有成效。七七事變以後,他曾經派騎兵突襲商都,為全國首次克複縣城。1937年底,他曾經指揮35軍反攻太原,下四十餘寨。在綏西他也大量使用騎兵進行運動戰,效果卓著。
傅作義如此善于機動作戰,和他的轄區很有關系。抗戰期間,他的主要作戰地區在綏遠,地廣人稀,又面對僞蒙叛軍的騎兵進襲。因此,傅作義也大力發展騎兵,以機動對機動。綏遠盛産優秀的騎手,傅部騎兵在抗戰和内戰時都有很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