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一次暑假,父親拿出一本《弟子規》讓他讀,但調皮的他卻把書封面弄破了。“這麼不愛惜書!”嚴厲的父親拿起一個雞毛撣子往他身上抽,随着撣子起起落落,雞毛四處飛揚,直到雞毛撣子成了一根光竹竿。
他說,當年父親讓他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也就讓他現在能靠“耍嘴皮子”謀生。即使走得再遠,再風光,那段日子也不曾放下。
父親當年就是要他學國學,讓人生變得有内涵。于是,在他有了不錯的收入後,很大的一部分錢用來買書;同時,讓一輩子愛書如命的父親,能随時聞到書香,愉悅身心,這也同樣是對父愛的一種回饋。
“把這間房子開辟成一個書屋,也是一間善事啊!”那天,父親對他說。他幡然而悟:父親愛書,愛國學,并非隻為了他自己。他想起了父親曾對他說:“以前釋迦牟尼靈鹫山說一次法才多少人能聽到?一千二百五十人聚。你在台上說一句話多少人聽到啊,所以你在台上說的每句話都要斟酌,都要傳播最好的東西,你站在這樣一個地方有話語權,那你就要把握住這樣一個機會,要學會去利用你的職業去傳播一些你内心的東西。”
他把将近兩百平方米的面積分隔成三個閱讀區,其裝潢采用黑白灰三色,既莊重又古樸。在明式桌椅、打坐蒲團和石椅的襯托下,幽幽書香中俨然有着嶽麓書院的精氣神兒。為了表達對父親的愛,他将書屋以父親之名命名:培榮書屋。
任何一個城市的高度都是工業文明的高度,但是在這個高度之上,有沒有所謂的文化高度擺在上面?”在他看來,在二十三層樓開書屋,是父愛的高度,是父親這樣一位摯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老人的高度;他也要彰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尊重與愛的高度。
高度是身處高處往下看,父親又有了新想法,不,是一直以來想法的适時再現。父親沒有念過私塾,可他有着深深的私塾文化情結。他在一次和父親的閑聊中,父親說,在中國悠久的傳統中,大家都知道一個概念,就是讀私塾,比如一些農家的孩子……
他們就是汪培榮與汪涵父子。在距離長沙幾十公裡外的靖港鄉下,汪涵開始有了一處農宅,那是租來的,租金五萬元一年,租期二十年。
一進宅院,正門的巨石上是一誠法師題寫的四個大字:“澡雪山房”。“澡雪”出自《莊子?知北遊》:“汝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澡雪”二字,意即以雪洗身,清靜神志,引申為修身,高潔。汪涵是要以此和孩子們共勉。
在那個私塾,學子們黎明即起,清早聞聽,自己洗衣服,有客人去的時候,他們會給客人添飯,走的時候會送出一百步,一切都像《弟子規》裡面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