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要有銷路,當然首先要質量好、有特色。僅僅靠華麗的包裝去欺騙消費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長期的發展中肯定不能成功。如果企業隻在包裝上下功夫,而不提高産品質量,創造産品特色,包裝再好,也沒用。買椟還珠這個寓言所講的本末倒置的寓意對這類企業是有意義的。
但是,是不是産品質量好就不用管包裝呢?
杜邦公司生産的化工産品一直銷路甚好,但其市場占有份額逐漸下降。經過分析,其産品質量并沒有下降,也沒有被其他競争者超過,或有了什麼更好的替代品。他們在市場調查中發現問題出在包裝上。杜邦的産品質量是好的,但在包裝上卻有兩個嚴重問題:一是包裝質量差,經常有破損,消費者當然不願意買包裝壞了的産品――無論你多麼有名。二是包裝缺乏特色,過分簡單,消費者即使想買杜邦的産品,也難以從包裝上辨認出來,從而很可能買了那些包裝有特色的産品。他們通過消費者調查發現,63%的消費者是重視包裝的,他們在選購商品時,首先看包裝,這畢竟是産品留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這種發現被稱為“杜邦定理”。
杜邦公司專門組成了一個小組研究改進包裝問題。他們認識到,包裝的最低要求應該是保護産品的完整,包裝的最高要求應該是能體現産品的特色,或者說是作為産品整體特色的一部分,能吸引消費者。他們還估算出普通商品的包裝應占到成本的3%~15%,低于3%,包裝就起不到保護産品的作用。但對普通商品而言,如果包裝超過成本的15%,就有買椟還珠之嫌了。以後,杜邦公司根據這一研究結論,改進了包裝,産品又變得暢銷了。
其實類似杜邦公司這樣事,我國也有很多。我國與韓國都向我國香港地區出口同樣的人參。韓國的人參包裝精美,價格高,但在市場上卻很受歡迎,而我國的人參是用麻袋裝過去的,沒有什麼包裝,在市場上出售,結果價格低還沒人要。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講的“貨賣一層皮”。
但無論什麼商品,包裝在成本中占多少,總不是無限的。許多保健營養品,包裝占了30%,甚至更多,一個印刷精美的大盒子中并沒有多少東西。每年中秋節的月餅,包裝大概是月餅成本的幾十倍,甚至更多。一個精制的工藝品盒子(甚至有用黃金當包裝的)裝了幾塊小月餅。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包裝是要扔的,花這麼多錢去買一個包裝盒子,消費者會認為不值。誰都知道,包裝成本是要打入價格的。忘掉了杜邦公司提出的包裝上限,同樣難以成功。這些企業無疑就是現代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