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在網上浏覽時,無意中在《經濟學人》雜志的官網上看到了一則征訂廣告。
我順着廣告内容一條一條往下讀。第一種閱讀選擇:花費59美元在網上訂閱;第二種閱讀選擇:買125美元的印刷版。然後我讀到第三種選擇:印刷版加電子版的套餐價格同樣是125美元!既然都是125美元,誰會放棄誘人的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而選擇隻訂印刷版呢?會不會是出錯了?我開始懷疑,他們這樣做是想讓我越過單訂電子版的選擇,直接跳到價格更高的選擇——電子版加印刷版。
那些營銷高手懂得人類行為的某些重要方面:人們很少做不加對比的選擇。我們的心裡并沒有一個“内部價值計量器”,告訴我們某種物品真正的價值。相反,我們關注的是這種物品與其他物品的相對優劣,以此來估算其價值。
在《經濟學人》雜志的案例中,你可能不知道59美元的單訂電子版是否優于125美元的單訂印刷版,但你肯定知道125美元的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要優于125美元的單訂印刷版。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斯隆管理學院,我讓100個學生做選擇,結果是:
單訂電子版59美元——16人
單訂印刷版125美元——0人
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125美元——84人
他們都看得出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相對于單訂印刷版的優勢。不過,單訂印刷版真的就影響他們的選擇了嗎?換言之,假如我把這一項去掉,學生們的選擇還會與上一次相同嗎?
這一次,選擇59美元單訂電子版的從原先的16人增加到68人;選擇125美元套餐的從原先的84人,下降到隻有32人。是什麼原因使他們改變了主意呢?我肯定地告訴你們,絕非理性因素。
相對論的一個側面總是令我們産生失誤,這就是:我們不但喜歡拿事物與事物做比較,還喜歡把容易比較的事物集中做比較——避免把不容易比較的事物做比較。
為什麼?我來給你們講一個面包機的故事。
威廉斯-索諾馬公司首次推出家用烤面包機時,多數消費者不感興趣。面包機廠家請來了一家營銷調研公司,他們提出了一個補救辦法:再推出一款新型号的面包機,不僅個頭比現在的要大,價格也要比現有型号的價格高出一半左右。
這下銷量開始上升了,為什麼?就是因為消費者現在有了兩個型号可以選擇。既然這一台比另一台貴了很多,那人們無須在“真空”中做決定了,他們會說:“嗯,我也許不大懂面包機,但真要買的話,我甯願少花點兒錢買那個小的。”從那以後,面包機就熱銷了起來。
(林冬摘自中信出版社《怪誕行為學》一書,王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