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呢,你聽就是了。首先,要相信你的内心。
聆聽是一種私人體驗,所以最好不要一開始就去參考音樂導讀、樂評人推薦或者所謂的聆聽規則。
音樂欣賞書籍大多按照音樂史進程來介紹,好讓大家對西方古典音樂有一個全景式了解。這樣也可能會讓普通樂迷倒了胃口,一上來就給你聽中世紀、巴洛克,這些古老的音樂大多缺乏張力,容易讓人昏昏欲睡。依我個人經驗,建議從最吸引你的樂曲開始,或者按照個人興趣和音樂的可聽性來。可從浪漫派進入,再到古典主義,到巴洛克,再聽到古老的中世紀音樂和20世紀音樂,最後再對西方音樂史來個全面梳理。
歌聲逐流水
有些人是從旋律聽起的。在19世紀,旋律是檢驗音樂的唯一标準。
最開始,我們因為一支迷人的詠歎調而不能自已。《我親愛的爸爸》《晴朗的一天》《我仿佛在花叢裡》《聖潔女神》,旋律像遠處的流水,像夜空飛鳥掠過的痕迹。你為之心弦驚動,為之着迷。旋律飛翔的時候,好像庸碌瑣碎的日常生活忽然有了詩意,忽然獲得升華。
然後把普契尼的所有歌劇都找來聽。在歌劇中,你領略了另一個世界,那是一個由眼淚、鮮血、激情和心碎組成的世界,遠離日常生活,因而成為你擺脫日常生活的一個出口。看着劇中人心碎而死,你發現自己并不麻木,你對它充滿感激。它的激情喚醒你,讓你重新認識自己。你把它深藏在内心的角落,像隐秘的愛情一樣,無法與人訴說。在劇情經曆一系列輾轉起伏之後,當那首熟悉的詠歎調再次響起時,你發現自己已淚流滿面。人生中有很多悲傷卻哭不出來的時刻,而你卻可以為這首詠歎調輕易哭泣。
你發現了歌劇的秘密,進而發現歌劇作曲家的竅門:合唱、對唱、情節、詠歎調、伴奏、人物性格全都絲絲入扣。美妙的曲調像蝴蝶一樣在樂池裡翩飛,有時候從美妙的嗓音裡流出來,有時候又藏在樂隊裡閃耀,讓人贊歎。樂隊并非亦步亦趨地伴奏,而是與唱段呼應、起伏,一起講述愛的悲欣交集。你是在這樣的故事裡,讀懂了時間。短的是愛情,長的是人生,但正是劇中脫離日常的悲劇性吸引了你。後來有一天,你的朋友告訴你,你在聽歌劇低頭思量的時候,是那麼優雅。
有故事的古典音樂
初聽古典音樂的人喜歡問:“聽不懂,怎麼辦?”于是“音樂鑒賞寶典”喜歡給他們講故事。
有些音樂裡面有故事情節。有故事的音樂,一般叫作“标題音樂”,是指由非音樂因素激發的音樂,靈感往往來自文學、繪畫、電影、雕塑或自然風景。
有些音樂裡面卻怎麼也找不到故事。比如,巴赫的音樂裡沒有故事,隻有樂音的運動和若隐若現的情感。建議大家把它們當作建築聽,而且是邏輯缜密的大型建築。有旋律、節奏、和聲、調式這些基本的建築素材,有梁、柱、主廳、承重牆,類似主調、屬調、主題、副主題、骨幹和弦與骨幹音,還有轉調、經過音、小連接、小尾聲等,類似遊廊、門廳、玄關等附屬結構。能厘清音樂的構造,就算是相當懂巴赫了。我們常說,這一段音樂聽起來像月光,那一段像微風,其實都不靠譜,每個人聽起來各有不同。音樂本身并沒料到會被如此解讀,它隻是無意間開啟了人類的想象力。音樂不像語言,它沒有語義,隻有表情。雖然不能說明具體事件,但它擅長暗示。比如,在莫紮特的歌劇《女人心》裡面,兩姐妹從頭至尾都是二重唱,莫紮特如此暗示她們是多麼沒主見、沒個性。
有故事或沒故事,太悲傷或太歡樂,其實都不能體現音樂的妙處。
聲音是如何表達的?驟然一記大鼓,你便會凝神谛聽,想知道後面要交代哪些要緊的事情;聽到曲調缱绻盤旋,你能感覺到力量在積聚;音樂的高潮之後,舒緩的旋律讓你發現力量在緩緩釋放,像水流回歸大海。在貝多芬的樂曲中往往有一個激進而宏大的展開部,他以大量不協和和弦不解決連續進行。有力的節奏,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的音樂運動,讓聽者逐漸産生壓抑的心理體驗,讓你難以呼吸,憋悶難受,這就是一個能量密集積蓄的過程。它的過程越迂回越強烈,之後力量釋放的快感就會越強大。聽者對音樂心理體驗的強度正是與能量的儲蓄與釋放速度成正比。萬物遵循物理規律,音樂最終表現為力的運動,在音樂理論中也是如此。不協和音程帶來張力,帶來音樂發展的動力,待它解決到協和音程的時候,張力被釋放。如此交替,循環往複,音樂于是展開。
更多時候,音樂模仿人的心理活動。比如,那些緩慢的曲調,音流逐漸下行,往往聽來悲傷陰郁,柴可夫斯基習慣如此寫旋律,他的音樂風格因此顯得柔美而悲哀;那些節奏輕快、旋律上行的曲調,往往積極明亮,這也是莫紮特早期的一種作曲習慣;還有一些旋律抒情起伏,給人寬廣豪邁之感,比如《伏爾塔瓦河》;另有一些以相同節奏(音型)持續反複的,能讓你感受到力量的增長,比如貝多芬的《命運》、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大量革命歌曲和摹寫英雄的交響曲都有類似特征。
技術隻是手段,古典音樂主要是情感的藝術,它的情感是美好的、豐富的,也是隐晦的、複雜的。有時候你覺得自己難以名狀的感情,被它完美地表達了。有時候你聽見陌生而熟悉的激情,發覺存在于你大腦深處的古老情感被它喚醒了。千百年來,藝術一直在開拓我們情感體驗的邊界。
音樂有何用處
在古代,人們迷信音樂的力量,把它當作一種巫術,用來求雨和占蔔。在古希臘的傳說中,音樂具有神奇的力量。到了近代,人們甚至認為音樂可以殺人。一支鋼琴曲《憂郁的星期天》被灌成唱片後,奇迹般暢銷全球。它不僅動聽,還是一首要命的魔鬼之曲,據說有140人聽完它之後自殺身亡。這種說法當然是巧合加誇張,如今看來這也是最成功的唱片營銷,但音樂能夠感染人的情緒已得到科學證實。
有時候音樂是有用的。在特殊年代,它成為政治家的工具。他們利用進行曲、頌歌、革命歌曲,吸引那些不關心政治的人投入革命運動的洪流。有時候,音樂也可以消除等級、偏見和陳規陋習,讓持不同政見者團結起來。
但大部分音樂是無用的。眼下大家一直在說“無用之美”,這些美真的無用嗎?其實藝術的無用有時是大用。因為人生僅有那些有用的事物遠遠不夠,還需要情感與精神追求的激勵。偉大的藝術給予人生美的滋養和撫慰,給予我們精神力量。
(徐令宜摘自台海出版社《穿T恤聽古典音樂》一書,王青圖)
掃描二維碼,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