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的宰相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是對有名的搭檔。當時帝國很強盛,不僅因為俾斯麥這個宰相能幹,也因為有這個寬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後宮,經常氣得亂摔東西,甚至連一些珍貴的器皿都摔壞了。皇後問他:“你又受了俾斯麥那個老頭子的氣?”威廉一世說:“對呀!”皇後說:“你為什麼老是要受他的氣呢?”威廉一世說:“你不懂。他是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下面那許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哪裡出?隻好往我身上出啊!我當皇帝的又往哪裡出呢?隻好摔茶杯啦!”
朱元璋的馬皇後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朱元璋當了皇帝後,有一天在後宮與皇後談笑,兩個人談得高興,朱元璋突然拍了一下大腿,高興得跳起來說:“想不到我朱元璋也會當皇帝!”他手舞足蹈,又露出寒微時的那種模樣。這是非常失态的。當時還有兩個太監站在旁邊,他沒有留意。一會兒朱元璋出去了,馬皇後立即對那兩個太監說:“皇帝馬上要回來,記住,你們一個裝啞巴,一個裝聾子,否則你們二人都會沒命。”果然,朱元璋在外面一想,覺得不對勁,如果剛才的情形被兩個太監傳了出去,那還得了。于是又回到後宮,一問之下,兩個太監,一個是啞巴,一個是聾子,這才了事。所以馬皇後也是曆史上有名的好皇後。
這就講到人的修養。因為一點小事就不高興,把脾氣發到别人身上,且不能自省。這擱在做領導的身上,要特别注意。
第二點最難,“不貳過”,就是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孔子說隻有顔回才能做到“不遷怒,不貳過”。人若真能做到如此,不是聖人,也算是個賢人了。
“遷怒”的意義發揮起來還有很多,總之,我們做人做事,要盡量注意“不遷怒,不貳過”。那麼,“雖不中,亦不遠矣”。
事實上,我上面所講的“不遷怒,不貳過”,隻是其中的一點。如果認真研究起來,這兩句話概括了全部曆史哲學,也概括了人類的行為哲學。人的修養若真能達到“不遷怒,不貳過”,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孔子再三稱贊顔回,是有道理的。譬如我們說“怨天尤人”,就是遷怒的一例。一個人在困境中怨天,這是很尋常的事。說到“怨天”,就如韓愈所說的“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這是自然現象。又如司馬遷《史記》中對《離騷》的評論:“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這裡所指的“窮”,并不隻是沒有錢。一件事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就叫作“窮”。此時往往會情不自禁地感歎:“唉,天哪!”身體受了什麼難以忍受的痛苦,往往就脫口而出:“我的媽呀!”這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人到無可奈何的時候,心理上就逃避現實,認為這是上天給的不幸。“尤人”,就是埋怨别人,诿過于人,反正是“我沒有錯”。古時平民文學中有一首詩:“作天難作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行人望晴農望雨,采桑娘子望陰天。”像這樣,哪一種天才是好天呢?做天都難,何況做人?所以一個人為朋友效力,受人埋怨,是難免的。尤其是做領導的,受人非議,更是必然。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要我們有效法天地的廣大包容的氣度。
至于“不貳過”這層修養,比起“不遷怒”的操守,那是更深一層的功夫了。
(欲何依摘自東方出版社《論語别裁》一書,黎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