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要守住内心的火焰

要守住内心的火焰

時間:2024-11-06 08:26:45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變成壞人,是嗎?”電影《末日危途》裡,孩子這樣問爸爸。

“任何時候。”爸爸答。

與好萊塢其他災難片相比,《末日危途》最大的特點就是毫無希望。在《天地大沖撞》裡,人類靠聰明才智擊毀了撞向地球的彗星;在《後天》裡,被淹沒城市的幸存者最後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在《地心搶險記》裡,科學家們最終逆轉了紊亂的地心磁場……但是在《末日危途》裡,陽光已經消失多年,莊稼和樹木不再生長,建築紛紛腐朽,人類幾乎滅絕,剩下的“人”已經不再是人——他們像動物那樣四處翻找越來越不可能找到的文明時代的遺剩食物:一瓶可樂、一盒罐頭……在不能找到這一切時,他們吃人。

在一個毫無希望的世界裡,“善”還是必要的嗎?在生命本身都不再有意義時,“做個好人”還有意義嗎?

電影裡的大多數人以行動做出了回答:像其他動物一樣,他們瞪着血紅的眼睛,被永恒的饑餓驅使,将眼裡的世界分為食物與非食物。他們急迫地向食物撲去,哪怕這個食物有一顆跳動的心髒,跟他們說一樣的語言。

但是主角父子的選擇不同。他們甯願餓死也不吃人,甚至碰到垂死的同胞時,孩子堅持說:“爸爸,給他一瓶罐頭吧。”

“你必須守住内心的火焰。”這是父子間的約定。

但是,為什麼要“守住内心的火焰”呢?為什麼要追求美好呢?

我曾和一個信教的朋友就道德的起源進行辯論。在他看來,人類的同情心、愛的意願、對美好的向往是如此神秘、如此頑強,隻能用“神意”來解釋。比如所謂“自然權利”,哪有什麼“自然”呢?天上怎麼會掉下來權利呢?當人們訴諸“自然”時,實際上是在訴諸内心深處的“上帝”。我說,道德哪有什麼神秘之處,它完全可以從達爾文主義的角度得到解釋:人與人之間一定程度的友愛和善意是一種集體生存策略。“團結就是力量”,這種策略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慢慢内化為一種本能的情感。這和上帝有什麼關系呢?

看完《末日危途》,我突然想起這場辯論,并意識到自己的邏輯是多麼可怕——也許正确,但是可怕——如果“善”是一種求生策略,那麼“惡”其實也是。如果都是求生策略,那麼,難道善惡在本質上沒有區别嗎?難道将罐頭分給瀕死老人的孩子,與那些捕獵同類的食人者,沒有區别嗎?

不對。

所以《末日危途》本質上是一個哲學拷問,直指人類在生存困境面前的道德虛空。把電影裡的極端性去掉,它所暴露的就是我們當下的生活本身。它追問每一個人:如何從生命的虛空裡打撈“善”的意義?“内心的火焰”,這火焰來自哪裡,又為什麼在心中噼啪作響?

我至今仍無法領悟,隻能在誠惶誠恐中心懷莫名的感激。

(冰冰摘自豆瓣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