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比會給人一種非常抽象的感覺,而數字會讓人産生非常具體的聯想,讓人可以切身感受到事情的客觀存在。
(一)
精神病院的患者準備出院時,他們的監護人會向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專家征詢關于患者出院的意見。
研究人員對患者監護人和精神科醫生之間的問答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将精神科醫生分成兩組,讓他們的回答在表達上做一些改變。以下是A、B兩組醫生的不同回答方式。
A:像這樣的患者,出院後半年之内出現攻擊性暴力行為的概率為20%左右。
B:像這樣的患者,出院後半年之内,100個人中有20個人左右會出現攻擊性暴力行為。
結果,聽了A組醫生的說明之後,有21%的患者監護人反對患者出院;聽了B組醫生說明的那部分患者監護人,有41%的人反對出院。
(二)
我們可以看出,兩組醫生回答的内容實質幾乎是相同的,隻不過在表達方式上有差别,可造成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A組用百分比來表示,會給人一種非常抽象的感覺,不太容易讓人産生有關暴力行為的聯想,概率也很難讓人有設身處地的感受。
B組的說法就不一樣了。說100個人中可能會有20個人出現攻擊性暴力行為,一下就讓人對暴力行為産生非常具體的聯想,也能讓人切身感受到危險的存在。
這就是情緒對人思維的影響,也叫情緒造成的偏見。
這種由情緒造成的偏見可以應用到各種各樣的場合中。比如,賣彩票的人宣傳說“我們的彩票中獎概率有10%”,就不如說“我們10張彩票裡就有1張能中獎”。
如果說“100張能中10張”,效果就更好了,因為讓人感覺中獎的數量更多了。
再比如,商家在降價促銷的時候,說“降價25%”的效果就不如說“買三送一”的效果好,因為後者更直觀、更具體。
(唐蘭摘自湖南文藝出版社《買買買時代的行為經濟學》一書,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