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仲文比李時珍大43歲,他們都是今湖北黃岡人。1541年,當23歲的李時珍屢試不中,決心放棄科舉專心緻志當醫生的時候,66歲的陶仲文已經被嘉靖皇帝奉為上賓,恩寵無邊了。
嘉靖是明朝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個皇帝,任性、倔強又敏感。經過短暫的“嘉靖中興”,他喪失進取之心,甚至創下20年不上朝的紀錄。
不上朝,幹什麼?修道。方士陶仲文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粉墨登場的。
陶仲文的引路人叫邵元節,江西貴溪龍虎山的道士,頗得嘉靖寵信。大約在1539年的時候,皇帝召邵元節進宮驅魔,當時天黑,邵元節年紀大了,老眼昏花,幹不了這活兒,就推薦陶仲文替代自己。陶仲文瞎貓碰上死耗子,運氣不錯,史載他“以符水噀劍,絕宮中妖。莊敬太子患痘,禱之而瘥,帝深寵異”。他裝神弄鬼,誤打誤撞,居然治好了太子的痘疾。嘉靖一看,哇,比邵元節強多了,從此将他留在身邊。方士陶仲文從此開始飛黃騰達,這一年他64歲。
陶仲文受寵長達20餘年,當他以高齡去世時,嘉靖傷心不已。嘉靖寵信這個方士到什麼程度?1544年,地方官員在大同抓到了一個間諜,嘉靖認為這是陶仲文禱祠之功,加授他為少師(此前他已獲得少傅、少保的官銜),史評“一人兼領三孤,終明世,惟仲文而已”。陶仲文的兒孫、門徒也雞犬升天,個個加官晉爵。一個方士位極人臣,讓那些苦讀詩書、皓首窮經的儒生情何以堪!
陶仲文對嘉靖很有影響力,他為保自己的恩寵地位,胡謅說因為“二龍”不能相見,所以不能立太子,嘉靖居然信了。《明史·陶仲文傳》載:“又創二龍不相見之說,青宮虛位者二十年。”可見,嘉靖對陶仲文的“法術”是深信不疑的。在他心中,陶仲文是上天派來輔佐自己的,他給這個方士賜了一個長長的封号: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
陶仲文是一個聰明人,受寵而不驕,最終得以壽終正寝。《明史》載:“仲文得寵二十年,位極人臣。然小心慎密,不敢恣肆。”
但“神棍”就是“神棍”,曆史對陶仲文評價很差,《明史》關于他的傳記,歸于“佞幸”一類。
二
嘉靖寵幸陶仲文,學道修玄,服用陶仲文煉出的“仙丹”。上梁不正下梁歪,各地的皇族、官僚、鄉紳紛紛效仿,設壇煉丹,甚至朝中大臣有的也戴起方士帽,以取悅皇帝。雖然遠在黃岡,李時珍也能感受到他這個顯赫同鄉的流毒:黃岡蕲州玄妙觀,成為方士煉丹之處,他們在觀内掘了一口水井,專供煉丹之用,曰“丹井”。井旁有一“丹爐”,以丹砂、水銀、硫黃、鉛錫等礦物質為原料煉丹。方士們鼓吹,這是在煉令人“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
作為一名醫生,李時珍怎不懂服食丹藥的危害?但在那個環境下,說真話需要勇氣。要知道,當時一些醫生為“跟上形勢”,也終日談論“靈芝仙鶴”“天仙地仙”等邪說,許多人也服食丹藥。一時間,“九轉丹”“六一泥”之類的丹藥充斥醫藥界。
李時珍挺身而出,态度堅決地說,丹砂、水銀、砒霜、鉛錫之類怎麼能和在一起?炮制出來的玩意兒與其說是仙丹,不如說是毒藥!水銀是極毒的東西,人吞下去,就會因其“入骨鑽筋,絕陽蝕腦”而死。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李時珍征引前人的例子:宋朝學者沈括的一個表兄,誤将一塊丹砂當成丸藥吞下,旋即不省人事,很快就死了;唐朝的一個官員信了方士柳沁的邪說,服了他的丹藥,結果便血多年,痛苦不堪地死去。
靈芝,也是嘉靖因陶仲文之流的忽悠而鐘愛之物,逼各地進獻。李時珍鄙夷道,靈芝為“腐朽餘氣所生”,說它是瑞草,吃了可成仙,真是荒唐無稽!
1567年1月23日,嗑藥成瘾的嘉靖感覺自己不行了,遂從西苑搬回乾清宮,當夜即駕崩。至此,方士們的黃金時代結束了,繼任的隆慶皇帝對他們深惡痛絕。陶仲文已死,便罷了,但他的谥号被取消、官階被剝奪,其他的方士則絕不放過。新皇帝捉拿、處死方士,廢壇醮,撤煉丹所。方士們作鳥獸散,那些以煉丹嗑藥為時髦的官員紛紛變身為“反方士先鋒”,那些違背良心鼓吹“仙丹妙藥”的醫生噤若寒蟬,連煉丹用過的雄黃等藥材也不敢提了。
但李時珍又一次“不合時宜”了。他說,煉丹術對醫學還是有好處的,比如,水銀的确不能吞服,但是它治病的功用是不可抹殺的。《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用水銀和豬油治療某些皮膚病的方子。
《明史》中也有李時珍的傳記,但篇幅極短,遠不如陶仲文。有的人,機緣巧合,走了捷徑,紅極一時,卻迅速被遺忘,淪為被遺落在曆史深處的一粒塵埃。有的人,信念堅定、埋頭苦幹、不求顯達,卻能在大浪淘沙中彰顯價值,人格光芒輝映曆史的甬道。
回溯曆史,來到李時珍生活的年代,我們會看到一位有着超強意志力的男人,不畏艱險地入深山、攀懸崖,以那個年代中國人罕有的科學精神,采摘草藥、辨識藥理。自1565年起,李時珍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标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曆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劄記上千萬字,弄清許多疑難問題,三易其稿,于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是當時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完成《本草綱目》時,李時珍已經72歲了。
李時珍生前沒有見到《本草綱目》的刊印,在他去世3年後,這部巨著才在南京面世。
三
無論行醫還是制藥,皆需要敬畏與悲憫。北宋名臣範仲淹有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在李時珍的時代,朝廷沒有良相,反而有嚴嵩這樣的奸相。幸好,在民間,還有李時珍這樣的良醫。
欺世盜名者,終将被掃入曆史的垃圾堆,李時珍卻英名不朽。
這就是“良醫”的價值。
(大浪淘沙摘自《新華每日電訊》2018年7月27日,本刊節選,黎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