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舌尖上的汪氏父子

舌尖上的汪氏父子

時間:2024-11-06 05:49:24

汪朗是汪曾祺先生的大公子,資深媒體人,燒一勺子好菜,寫一手好散文。我和他的交往可追溯到二十多年前。

那時候汪曾祺老先生住在蒲黃榆,我被借調到《文藝報》工作,因為孤單,節假日隔三差五地到老頭家蹭飯。

汪曾祺在文壇的美食大名,跟他的廚藝有關。據汪朗統計,除了汪先生的家人,我是嘗汪先生的廚藝最多的人。因為吃多了,總結老頭的美食經如下:一是量小。汪先生請人吃飯,菜的品種很少,但很精,不湊合。量也不多,基本夠吃,或不夠吃。這和他的作品相似,精練,味兒卻不一般。二是雜。這可能與汪先生的閱曆有關,他年輕時四處漂泊,口味自然雜了,不像很多的江浙作家隻愛淮揚菜。我第一次吃雞從,就是1986年在他家裡,炸醬面拌油雞從,味道仙絕。

因為周末汪朗帶媳婦和孩子看老爺子,我們就認識了。汪朗一來,汪先生就不下廚了,說:“汪朗會做。”老頭便和我海闊天空地聊天,當然我開始是聆聽,時間長了,話也多起來。汪朗則在廚房裡忙這忙那,到十二點就吆喝一聲:“開飯了。”汪朗做的飯菜好像量要大一些,我也更敢下筷子,味道更接近北京家常菜,不像老頭那麼愛嘗試新鮮。

老頭走了,我們都很難受。之後看到汪朗懷念父親的文字,不禁驚喜:文字的美感也會遺傳嗎?又看到他談美食的文章,就更加親切了。因為我也寫關于吃喝的文章,但基本是借題發揮,和他的“食本主義”比起來,我像個外行,以緻他發現我文章中的常識性錯誤——将麻豆腐誤作豆汁兒。對于食物的曆史淵源和掌故,他更是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當代文人,鮮有其格。

他也有不及的時候。有一次,我說到汪先生送我朝鮮泡菜的事,他很驚訝,他不知道老頭兒居然還會做泡菜,他自己都沒有嘗過。我很是得意。

我到北京十餘年,與汪朗的往來也慢慢多了些,時不時地還在一起切磋食經。他的嘴巴很刁,我推薦的飯店他總能品出其中的最好味道。我寫的一些小文,他時不時鼓勵一下。

前不久,他電話邀我吃北京的爆肚兒,我說“好啊”。那一天,他還從家裡拿來茅台酒。酒過半巡,他說出原委:“我的書重版,你寫個序吧。”哈哈,原來是“鴻門宴”。我們都樂了,其實還是想找個理由在一起喝酒聊天。那天喝得很高興,手拉手兄弟般暢談。

汪家人厚道、實在,汪朗猶勝。我一直視他為兄長,但他的一次舉動讓我感到意外。2011年5月,我女兒結婚,汪朗自然要作為座上賓。宴畢,衆人散去,汪朗還在電梯口。我說:“你還沒走啊?”他說:“我幫你送客人呢。”我說:“都走了。”他說:“我得等他們都走了,我才走。我雖然比你大,但你和我父親是一輩兒的,你家裡有事,晚輩我該最後走。”

家風如此,文風自然。

(田曉麗摘自微信公衆号“王幹作文坊”,劉志剛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