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情景記憶與繪畫

情景記憶與繪畫

時間:2024-11-06 05:33:20

圖1如果你參加了一場同學聚會,幾天後再回想時,當時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這樣的記憶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景記憶”。情景記憶不僅為畫家積累了創作素材,還能為觀賞者提供解讀的線索。

情景記憶的特點

首先,情景記憶有點類似錄像。錄像可以把事件的相關信息記錄下來,收藏保存後,人們可以随時拿出來重放。情景記憶也是如此,大腦會把與一件事情相關的動作、聲音、情感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捆成一個包,放在封閉的盒子(被稱為“記憶盒子”)裡。一個盒子存儲一段記憶,多段記憶分别存儲在不同的盒子裡,它們彼此獨立,互不幹擾。

人們常說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是因為事情已經被埋藏在大腦深處,不會幹擾人們當下的思維活動。不過,當人們受到某些線索(如一首老歌、電影裡的一個鏡頭)的啟發時,就會被勾起對往事的回憶。

再者,情景記憶又不像錄像那樣真實。記憶裡的情節和圖像會随着時光流逝而漸漸淡化,當人們再次回想時,就會誇大其詞或颠倒次序,使其真實性、可靠性大為降低,甚至對記憶中的情景重新給出解釋和評價。因此,記憶研究之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埃裡克·坎德爾說:“記憶确實是一種重組。”

圖1(上)是旅美意大利畫家弗朗哥·馬格納尼根據回憶畫的老家窗口。他小時候生活在故鄉,移居美國後有20年沒有回鄉。圖1(下)是攝影師在同一地點拍攝的照片。可見,二者相差很多,回憶者給畫面增添了許多實際上不存在的内容。

那麼,記憶為什麼會不靠譜呢?道理很簡單,記憶是動态的,随時間流逝而變化。當人們重拾往事時,模糊的部分要得到充實,失去的部分要重新修訂。其結果常常是,人們按照當下時興的想法和自己的意願,來描述過去發生的事情,使得情況大不一樣。

記憶為繪畫創作積累素材

情景記憶是畫家創作素材的來源。在照相機發明以前,縱觀曆代名畫,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是在綜合了親曆者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作,其鮮活場景具有很強的真實感,讓觀者如臨其境,心馳神往。

圖2是西班牙大畫家委拉斯凱茲的傑作《宮娥》,這是一幅在大量情景記憶的基礎上精心構思的作品。

委拉斯凱茲是西班牙宮廷畫家,為王室成員畫像是他的職責。這幅畫的中心人物是年幼的公主瑪格麗特,而周圍是她的宮娥、弄臣和小醜。畫家精心設計,把場景選在阿爾卡薩王宮的畫室裡,讓陽光從畫的前上方射入。這樣一來,畫中的人物都沐浴在陽光下,包括站立在大畫架前的畫家本人。

其實按理說,他站在那個位置上是沒有辦法作畫的,因為從這個角度所見的都是人的背面。而就算畫中的人物轉過身去也是背光站立的,面部會相當暗。此外,請注意挂在後牆壁上的平面鏡裡映現出了兩個人,那就是公主的父母——西班牙國王和王後。他們原本也應該站在畫面的外面,也就是觀衆的位置上,同時也是背光的。所以說,畫面中的諸多場景與真實并不一緻,是畫家根據記憶重新組織而成的。

不過,畫家這樣煞費苦心地構思和改變空間結構的結果是:畫家成了畫中僅次于公主的人物,而鏡中的國王和王後提高了他作畫時的規格,也順帶提高了畫家的地位。國王對這幅畫似乎也很滿意,據說畫家去世後,國王親自給畫中的他加上了紅色十字标。

記憶是理解繪畫的基礎

對觀賞者來說,面對視覺信息豐富的畫面,大腦會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對視覺信息去粗存精、去僞存真,抽出關鍵信息(如線條、輪廓等);再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解讀,這時候就要廣泛使用儲存在大腦裡的信息資源。讀者有體會,凡是見到以前接觸過的東西,會有似曾相識之感,也比較容易理解。

為了說明記憶對解讀繪畫的重要性,在此以“碎片圖”為例。所謂碎片圖,是一張看起來由許多碎片組成的、沒有什麼意義的圖像(如圖3)。如果以前沒有接觸過,就很難看出其中的玄機。但是隻要有人看過圖4,以後任何時候都可立即辨認出圖3的内容。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在觀者理解畫面時,大腦存儲的記憶起到了指點迷津的作用。心理學家據此發明了一種主題統覺測試,讓精神疾病患者通過讀畫來講故事,借此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

圖2

圖3

圖4

圖5圖5就是一幅被用來引導觀衆講故事的畫,作者是英國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他也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孫子。畫中是旅館的一間卧室,背窗站立的青年給人一種動機不良的感覺,而蓋着被子和衣而睡的女子,流露出窘迫的神态。這幅畫給觀者留出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各人可以自由發揮,演繹出不同的故事。

實際上,作品中畫的是弗洛伊德和他的妻子,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弗洛伊德的妻子和衣而睡是因為正值冬季,天氣寒冷。弗洛伊德把身後的窗打破,是想讓室内亮一點,便于畫畫。”有趣的是,許多觀者構思的故事一個比一個駭人聽聞……因此心理學家說,對一幅畫而言,觀衆讀到的、想到的,要比真實發生的多得多!

(洛洛摘自《科學畫報·新知版》2018年第8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