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有心人,匡衡後來成為經學大師。他勵志求學的精神更是在朝中廣泛傳揚,連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奭都拜他為師。
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匡衡很快被提拔為光祿大夫,相當于高級顧問,出入于元帝左右,甚是風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元帝又提拔匡衡任丞相,為百官之首,并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匡衡當時的封地有31萬畝,封地中的租稅都歸匡衡享用。
可當時因為土地丈量有誤,偏偏給匡衡多圈出4萬多畝封地。這件事匡衡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但問題的關鍵是當下屬向匡衡報告此事後,匡衡企圖将錯就錯。地方官員畏懼匡衡的權勢,曲承其意,讓匡衡得以侵占土地。
紙終究包不住火,後來有人向皇上舉發匡衡侵占土地一事。盡管匡衡位極人臣,深得皇上器重,但像他這樣明目張膽地違法亂紀,皇上如何能容忍。最終,匡衡被撤職法辦,爵位和封地都被剝奪,并且被貶為庶民。
這就是匡衡的人生“怪圈”:因貧窮而奮發,因奮發而有名有位,因有名有位而忘形,因忘形而身敗名裂。
(田龍華摘自《老年生活報》2017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