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嘔心瀝血,寫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沉湎于書中人物的情感,故自嘲雲:“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在電影、音樂等領域,也不乏讓人“走心”的事例。比如,張國榮出演《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陳曉旭出演《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後來因走不出角色而令人唏噓不已!
對繪畫藝術來說,好像很少有人在畫展上感動得熱淚盈眶,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讓人“走心”的名畫
美國畫家安德魯·韋思的作品《克裡斯蒂娜的世界》中,一名女子匍匐在草地上,凝視着不遠處的一個農舍。畫中名為克裡斯蒂娜的女子是畫家的鄰居,因患有小兒麻痹症而難以直立行走。一天,畫家恰好看到她在草地上慢慢地朝自己家爬去,女子的行動艱難而遲緩,畫家不禁心頭一緊,後來便創作了這幅油畫。
畫中的克裡斯蒂娜并非在爬行,而是在凝視,顯然她爬了一段路,已經筋疲力盡。此時她擡起頭望着不遠處的農舍——近在咫尺卻又如此遙遠!畫的題目如畫龍點睛,讓人産生豐富的聯想。女子與農舍的距離讓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無助,這一段難以逾越的距離也成了人類在自然界中生存狀态的象征,我們何嘗不是生活在難以盡如人意的環境中。
繪畫作品能夠将人感動得聲淚俱下的情況雖不多見,但也是有的。美國藝術史家詹姆斯·埃爾金斯,曾請觀衆講述他們看畫時感動得掉眼淚的故事。他發現,許多觀衆哭泣,是因為畫面讓他們感受到難以忍受的空虛、黑暗等。這些情緒的出現類似人們的觸景生情——哀人生之須臾,羨宇宙之無窮。
美國抽象畫大師馬克·羅斯科,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創作的14幅畫作被陳列在位于休斯敦郊外的一座教堂裡,畫作大如一堵堵牆壁,畫面色彩陰沉,表現了人類境遇的永恒和悲哀。現在,這座教堂不僅成了著名的景點,供遊人參觀和沉思冥想,更成為許多人的精神家園。
羅斯科出生于俄國西北小城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0歲時随父母移居美國,一年後父親就去世了。不難想象他的童年生活是多麼坎坷,這可能造成了他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他曾進入美國耶魯大學學習建築,後來轉學到紐約學習藝術,在那裡受到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影響。羅斯科還是美國最了不起的色彩大師,在他的作品中,不規則的邊緣雖然色面模糊但是非常耐看,仔細端詳會覺得色彩好像浮在背景上,正在燃燒或漂流。
羅斯科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藝術創作的精神壓力和家庭生活的不和諧讓他患上抑郁症且備受折磨,酗酒、濫用藥物又使情況變得更糟。在羅斯科的晚期作品中,他放棄了多年來慣用的絢麗、明亮的顔色,改用深棕、紫紅和黑色等,這在他為教堂設計的14幅油畫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這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畫面無疑反映了他内心的抑郁和對未來的絕望。
果然,在完成作品的3年後,羅斯科在紐約的畫室裡自殺了,那天是1970年2月25日。他在自傳裡說:“我隻對表達人類的基本情感——悲慘、狂喜、絕望等感興趣。許多觀衆打破平靜在我的畫前哭泣的事實,說明我能夠把這些最基本的人類感情傳遞給大衆。在我的畫前哭泣的人與我在作畫的時候具有同樣的體驗。如果你在看畫的時候隻注意到色彩的關系,那麼你是撿了芝麻丢了西瓜。”
心理因素——共鳴
根據我的體會,在欣賞繪畫作品的時候,凡是能夠引起強烈情感反應的,必定是畫作表達的意境與觀者的興趣、情感、經曆等方面十分契合,才能引起共鳴。誠如魯迅先生說:“賈府裡的焦大也不會去愛林妹妹。”《克裡斯蒂娜的世界》的作者韋思從小體弱多病,辍學在家,因此見到克裡斯蒂娜如此艱難頑強地與命運抗争,他感同身受,不由得産生一種不向命運屈服的鬥志。
曾經有一幅畫令我十分震撼,那就是林風眠先生的《蘆塘秋鹜圖》。畫中烏雲密布,天空陰沉沉的,枯黃的葦草在秋風中搖曳。一行野鹜憑着敏銳的感覺,毅然展翅,逆風而起,朝着有一線光亮的遠處飛去。我第一次看到那幅畫時,自己所處的環境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畫作引起我強烈的共鳴,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隻小小鳥……在後來的許多年裡,每當我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的時候,那幅畫就會浮現在眼前,給我勇氣和力量。
陳列在教堂的羅斯科畫作
羅斯科作品生理因素——鏡像神經元
我們在觀賞繪畫作品的時候,常常能夠走進畫中人物的内心與人物休戚與共。20世紀初,德國心理學家利普斯用内心模仿來解釋對别人動作的知覺,他把這種感覺稱為“同感”或“共情”。人類能夠産生共情,是因為人的大腦視皮層裡有一類特殊的神經元——鏡像神經元。
1996年,意大利帕爾馬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賈科莫·裡佐拉蒂在研究恒河猴大腦裡的運動命令神經元時發現,當猴子做一個抓蘋果的動作時,會産生神經元活動。當它看到别人做這一動作的時候,也會有同樣的反應,這種神經元叫作鏡像神經元。
研究發現,鏡像神經元能夠使動物在腦中想象、模仿其他動物的動作,甚至對并沒有真正實施的動作也會有反應。比如,有人假裝去拿蘋果,但是最後并沒有拿,猴子看到後其神經元也會放電。再如,猴子撕紙的時候會産生興奮的神經元,後來聽到撕紙的聲音,神經元也會興奮。
在恒河猴身上發現鏡像神經元之後,科學家發現在人類身上也有同樣的神經元活動。在一項研究中,當受試者觀看錄像中的動作(咬蘋果,抓蘋果)時,他們大腦相應區域的神經元也會産生反應,隻有自閉症患者的大腦區域才會出現混亂。
鏡像神經元的發現是腦科學研究裡的一個重大突破。當我們看到别人做動作的時候,我們内心也在模仿,于是一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事情(比如我們看畫的感受),第一次從神經生物學裡找到了根據。
鏡像神經元對人類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它,我們才能夠模仿别人,通過不斷學習,使積累的知識得到傳承。我們還可以從别人的表情和行動中猜想他的感受,這是理解他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總之,就像著名神經科學家拉馬錢德蘭所說:“鏡像神經元之于心理學,就像DNA之于生物學。鏡像神經元将提供某種統一的框架,有助于探究許多至今還顯得很神秘和難以實驗研究的智力問題。”
(香茗摘自《科學畫報》2018年第6期)
蘆塘秋鹜圖林風眠/繪
猴子抓物體時會産生神經元活動,在它看到别人做同樣動作的時候也會産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