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冬中央編譯局.."/>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十八大以來若幹重要政治術語的翻譯與傳播刍論

十八大以來若幹重要政治術語的翻譯與傳播刍論

時間:2024-11-06 11:39:04


    楊雪冬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主任、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豐富理論内涵、有效傳播效果的新概念、新提法、新表述,既推進了黨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建設,也為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建設提供了鮮活的原料,在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中搭建起話語交流的基礎,提升了中國經驗、中國故事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本研究選擇了十八以來提出的若幹重要政治術語(主要是在國際事務中提出的新概念、新提法、新表述),考察如何對其進行翻譯和傳播,分析其在國際社會中的接受情況,總結經驗,并提出政策建議。

一、若幹重要政治術語

在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一系列新提法、新表述、新概念中,“中國夢”是核心概念。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複興之路”大型展覽後發表講話,向世界首次宣示了“中國夢”。此後,“中國夢”的内容不斷充實明确。我們在對外傳播中積極尋找與傳播對象的交彙點,以争取世界各國對中國夢的理解和支持,共享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夢。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全面深化改革”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兩個新的重要表述。“改革”一詞伴随着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在世界範圍得到廣泛承認,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在對外傳播中不需要花費更多的筆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治理”一詞,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在國際社會廣泛流行,形成了基本的認識。這個概念進入黨的重要文件之中,提升了中國特色的治國理政經驗在國際社會傳播的可辨認性和可理解性。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圍繞“依法治國”提出了許多新的概念和提法,比如“依憲治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等。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

除了以上概念和提法,我們黨在國際事務中也提出了多個富有新意的概念,并且不斷充實内容,擴大其國際傳播效果。其中包括:“命運共同體”“正确義利觀”“一帶一路”“亞洲新安全觀”“互聯互通”“亞太夢想”等概念。

二、政治術語的主要翻譯傳播方式

這些重要政治術語的翻譯傳播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翻譯出版。把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有組織地翻譯成多種外語,印刷發行或者出版發行。十八大以來,被翻譯為多語種的重要文獻主要有:《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文件彙編》、《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文件彙編》、《十八屆五中全會重要文件彙編》、《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在這些文獻中,除《十八大報告》外,其他都已經出版發行。

翻譯出版在對外傳播上有三個優點:首先,這些文獻的翻譯是有組織進行的,通過嚴格的翻譯流程管理,确保了翻譯的質量和重要術語的統一性;其次,這些文獻印刷出版,便于國外相關機構的收藏保存,有利于長時間的使用和傳播;最後,一些重要文獻出版後,通常都會舉辦推介活動。

國家領導人在國外報紙上刊登文章。國家領導人出訪之前在出訪國的主要報紙上發表文章,回顧總結兩國的友誼,介紹中國最新發展情況,回答國際社會主要關注等。這種方式在十八大之後,已經常态化。例如,習近平2014年3月出訪荷蘭,在《新鹿特丹商業報》首次以中國國家主席的身份發表文章。此後在出訪法國、德國、比利時、韓國、蒙古、塔吉克斯坦、馬爾代夫、斯裡蘭卡、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斐濟等12個國家時候,也在當地主要報紙上發表了文章。

國家領導人在國外重要報紙上發表文章,是對外傳播的新形式,具有三個優點:首先,這些報紙在本國有着廣泛的讀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日常化的載體,更便于普通民衆了解中國領導人的所思所想,并将領導人的形象與國家的形象結合起來;其次,報紙有很強的時效性,有助于烘托領導人出訪活動的氛圍,提高當地民衆對于這些外交活動的關注度;最後,報紙對于文章在篇幅、語言、側重點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有助于我們了解當地媒體的傳播策略和當地公衆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中國官方話語國際傳播的适應性。

國家領導人在出訪國發表演講。發表演講通常有兩種場合:一種是在議會性質的機構,聽衆主要是議員和主要政府官員;另一種是在教學研究機構,聽衆主要是大學生和研究人員。在出訪國演講,聽衆集中,層次較高,有助于讓更多社會精英了解中國。演講之後,通常還會有提問時間,以形成交流互動。領導人在教學研究機構發表演講時所面對的是青年學生和對中國感興趣或者有研究的人士,因此尤其需要重視交流互動。

國家領導人在多邊國際活動中發表演說。随着國際事務的多樣化、複雜化,多邊機制的重要性也在不斷提升。積極參與多邊機制,主動闡發中國的立場、觀點和解決問題的建議,是建設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途徑。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越來越重視多邊國際活動。

中國在國際話語權建設中,要重視發揮多邊機制的三個功能:一是多邊機制的論壇功能。大部分多邊機制都是論壇性質的,雖然發布的宣言、做出的決定并沒有硬約束力,但具有道義号召力和國際輿論引導性,因此多邊機制往往是話語權和道義制高點争奪的重要場所。将本國的主張列入多邊機制的讨論主題,積極參與多邊機制的議程設定,有助于将本國的話語轉變為國際話語。二是多邊機制的聯盟功能。多邊機制有多個國家參加,要增強自己觀點主張的影響力,除了要創造性地設定議題外,還要盡可能地考慮最多成員的普遍關切,凝聚共識。三是多邊機制的創制功能。多邊機制所讨論的問題,大多是新問題,是目前國際組織和個别國家無法獨立應對的,因此,多邊機制具有規則和秩序的創制作用。積極參與多邊機制,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規則完善和國際秩序改進中的作用。

三、對外翻譯傳播的效果評估和建議

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對外傳播和國際話語體系建設上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中,形成了許多富有中國特色的概念術語,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印象。《外交官》上曾經發表文章提出,從2012年當選總書記發表讓人耳目一新的講話之後,習近平已經創造了或者強調了一系列新“提法”(catchphrases)。這些提法有助于向世人展示他領導中國前進的思路想法。①

通過網絡檢索,我們可以發現國際社會對于十八大以來提出的多個重要表述的反應不同。

首先,“中國夢”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2014年12月,我們根據“中國夢”的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日語、阿拉伯語的譯法,利用谷歌等搜索引擎進行檢索,發現這個概念在相關語言中出現的頻率都很高,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夢”給予了高度關注。

其次,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想得到國際社會重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在2014年9月出版後,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許多國際知名人士都先後撰文給予推薦。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說:“這樣的書籍有助于外國讀者客觀、曆史、多角度地觀察中國,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更全面地認識中國。”美國的世界快報(TheWorldpost)網站主編内森·加德爾斯(NathanGardels)撰文稱,這本書是習近平領導中國推行雄心勃勃改革的宣言,讀者要認真閱讀,從中理解中國進一步推進改革的決心和勇氣。②

最後,對外關系方面的若幹新表述,傳播的效果各異。“新型大國關系”“命運共同體”“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亞太夢想”出現的頻率較高,“正确義利觀”等出現的頻率很低。“正确義利觀”作為中國處理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重要概念,主要是通過中國外交官員表述出來的。

盡管利用網絡搜索來檢驗新政治術語的對外傳播效果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但是也反映了目前對外翻譯傳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

第一,新政治術語對内傳播和對外傳播的效果差異很大。在對内傳播方面,上述政治術語不僅成為國内媒體的熱詞,有的也成為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的關注點,有力地支撐了國内輿論的建構。在對外傳播上,這些政治術語的擴散範圍和影響力還很有限。除“中國夢”“習近平論治國理政”等提法外,其他新的概念、提法在不同語言世界傳播情況差别較大,但總體上效果不明顯。

第二,一些新提法、新概念的翻譯不統一,影響了其在相應語言世界的理解和傳播。比如“中國夢”在英文中就存在ChinaDream,ChineseDream兩種譯法。在日語中,“新型大國關系”有兩種譯法:新しいタイプの大國;新型大國。“亞洲新安全觀”也有兩種譯法:アジアの新安全保障;新アジア安全。

第三,一些新概念在翻譯的過程中,并沒有相應地轉變為對方語言中的概念,削弱了其作為概念的傳播效果。造成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這些概念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難以進行對應翻譯。譯者為了便于讀者理解,采取了解釋性翻譯,這就使得中文的概念在轉變為外文的叙述中失去了“關鍵詞”“核心概念”的特征。

第四,多數新概念、新提法、新表述僅僅停留在官方文獻和新聞報告中,并沒有進入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領域,尤其是還沒有成為西方學界、政策研究領域讨論的重點,雖然國内學界已經做出回應。這就制約了其傳播的持續性和深入性。

第五,這些新概念、新提法、新表述的使用缺乏系統性和規劃性。這些新的政治術語是對外話語體系的核心和靈魂,應該有意識地将之貫徹到多種形式的對外交往之中,使之成為官方文件、領導人講話、國際交流中的熱詞、主題。這樣才能使其從“中國式”術語轉變成國際社會熟悉的術語,并進而成為國際話語中的關鍵詞和核心概念。

翻譯既是對外傳播的基礎,也是傳播的重要形式。政治術語的對外傳播,由于其深受本國以及對象國的政治制度、曆史文化傳統、意識形态、現實政治情況等因素的影響,對于翻譯的要求更高,同時也更加依靠翻譯。高質量的翻譯是減少誤解、增強認同的前提之一。對于進一步做好我國政治話語的對外翻譯、傳播,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要提高重要術語,特别是核心概念在對外傳播中使用的連續性和持續性。一方面提高連續性可以讓國際社會,尤其是非英語世界的人們熟悉我國提出的新概念、新表述;另一方面話語的連續性也能體現我國對外戰略和政策的一緻性。我們建議,要通過精心設計,在國際場合提高新提出的重要術語,尤其是核心概念的使用頻率,加強國際印象。

第二,加強政治術語翻譯的規範化和使用的統一化。一方面要實現常用術語的統一,即現在的譯法與以前的譯法的統一化,避免造成曆史性誤解;另一方面要實現新術語翻譯的統一化,避免出現不同涉外部門使用不同譯法的現象,保持對外宣傳口徑的一緻性和嚴肅性,便于國際社會理解我國的政策決定。③我們建議,要加強政治文獻對外翻譯的組織協調,定期确定和公布重要政治術語的翻譯方案,規範重要政治術語翻譯,提高使用的統一性。

第三,要高度重視将中國式的概念有效地轉變為對象語言中的概念,避免這些概念的功能流失。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提高譯者的翻譯能力外,還應該給譯者一定的自主空間,使他們在無法對應翻譯的情況下,可以選擇最貼切、最接近的概念來使用。我們建議,要加強翻譯隊伍建設,在重要文件的起草過程中,吸收優秀翻譯人才的參與,提供翻譯視角和建議,以提升中國式概念的國際适用水平。

第四,要重視政治術語載體的系統建設。中央文獻是政治術語的載體。目前,對曆屆黨代會、中央全會的重要文件、政府工作報告、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文章、講話等都進行了有組織的翻譯,但是這些文獻的對外傳播還缺乏規劃性、系統性、針對性。我們建議,圍繞國際社會關注的議題以及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關切和主張,組織中央文獻的專題性翻譯出版,以便系統地對外傳播中國立場、中國主張、中國思考、中國方案。

第五,要重視政治術語向學術界和政策研究領域的傳播。西方學術界長期以來将我國的政治術語看作輿論宣傳的口号、意識形态的說教,并且形成了成見和偏見。随着中國與世界聯系的全面深化,中國提出的許多政治術語具有明顯的國際維度和問題導向,具有引導學術界和政策研究者的潛力。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政治術語的引導功能,一方面要在繼續直接回應國際社會的關切中提出自己的概念、提法、表述,另一方面要善于在設立學術項目、組織學術讨論、規劃新聞出版等方面将這些政治術語轉變為研究問題和讨論議題。

「注釋」

①JinKai,“CanChinaBuildaCommunityofCommonDestiny?”,http://thediplomat/2013/11/can-china-build-a-community-of-common-destiny/.

②NathanGardels,”HowtoTurnAudacityintoEffectiveAction:China'sXiJinpingChallengestheWesternModelofGovernance”,http://www.huffingtonpost/nathangardels/how-to-turn-audacity-into-effective-action-chinas-xi-jinping-challenges-thewestern-model-of-governance_b_5952794.html.

③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就曾談到“新型大國關系”譯法不統一的問題。他說:“我關注中美關系很長時間了,這對雙邊關系中的許多内容都迷失在翻譯之中。譬如,新型大國關系這個概念的英文翻譯,到現在都還沒有統一。這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中美關系要避免迷失在翻譯之中,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3099)。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