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法新社近五年涉華報道特點及原因分析

法新社近五年涉華報道特點及原因分析

時間:2024-11-06 11:05:52

賈芳天津外國語大學法語系講師

衆所周知,法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曆來以負面新聞居多。本文以法新社涉華報道為研究對象,原因有二:一是法新社是世界著名新聞社之一,素以反應迅速、報道全面準确而著稱。多家法國著名報紙或門戶網站也經常引用法新社的新聞。因此其新聞不僅在法國,甚至在世界範圍内都具有權威性。二是法新社以新聞報道為主,并不像《世界報》之類的輿論傳媒那樣在報道事件的同時,也發表評論性的見解。在法新社的章程中對此有明确規定:“法新社的使命在于随時提供關于全世界時事的準确的、公正的、值得信賴的報道。”“法新社是獨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商業和意識形态的影響。”①因此法新社的報道原則上應當是客觀的且不帶有任何政治傾向。本文通過研究法新社近五年(2011-2015年)涉華報道呈現的特點,探讨作為法國新聞傳媒領航機構的法新社是否能全面、客觀、公正地報道中國,并分析其深層原因。

一、法新社近五年涉華報道的主要特點

1.涉華報道的題材日趨多樣化

近五年來,法新社涉華報道題材逐漸從政治經濟領域擴大到社會、文化、體育、航空航天、公共衛生和環境等各個領域。例如中國的“民工”現象、台風登陸、“玉兔号”月球車登月、禽流感、霧霾等,都曾是其關注的問題。

另外,随着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關于中國對外關系的報道也日漸增多,例如南海問題、中美關系、中日關系、朝鮮問題等。在一些國際事件的報道中,如世界氣候大會、二十國集團峰會等,對于中國立場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國内主流媒體上沒有報道的事件,也成為法新社關注的對象。例如2014年7月4日一篇報道專門介紹中醫的“火療”;2014年6月27日的一篇報道中提到中國四川地區大量進口法國的兔頭制作特産“麻辣兔頭”;2011年2月28日的一篇介紹卡拉OK風行亞洲的報道中,有大段篇幅講述這種新娛樂形式在中國已經成為商場上必要的交流方式。

2.财經報道比例明顯增加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于2010年躍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也在日漸提升。自2010年後,法新社有關中國财經方面的報道明顯增多,大到2013年的中歐貿易戰,小到蘋果公司的售後問題。近兩年“雙十一”中國電商大規模促銷,創造了電子商務的多項紀錄,法新社也及時進行了報道。在兩國領導人互訪的報道中,中法經貿合作方面占據了重要篇幅。而且随着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在諸多有關國際經濟形勢、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方面的報道中,也經常提及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法新社報道内容還包括2013年亞太經合組織中的中美博弈、中國企業并購外國企業、中國企業獲得巴西油田開采合約等事件。

3.傳統題材依然受到極大關注

法國媒體關注的傳統題材在涉華報道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例如中國的人權問題,法新社不遺餘力地從各個角度予以關注。2012年4月12日的一篇關于中國網絡監管的文章質疑中國的網監制度;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法新社在當天的一篇報道中就其中“廢止勞教制度”和“逐步減少适用死刑罪名”兩條又大作文章。此外,法新社也一直關注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多篇文章中都分析了這種政策帶來的人口老齡化、男女比例失調等社會問題。

二、負面報道表現形式更為隐秘

綜上所述,法新社在近五年雖然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報道中國,其涉華報道中雖沒有直接地歪曲事實、無理指責,但也并非如其章程中規定的那樣準确公正。總體來說,涉華報道依然以負面報道居多,依然能夠讀到潛藏的敵意,隻是表現形式較之前更為隐秘。

1.從新聞題材的選擇上來看

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被西方許多國家視為一種威脅,中西方兩種文明的沖突引起了公衆的恐慌,對中國的解讀也就充滿了排斥和抨擊②。法國記者在選擇新聞題材時其實已經加入了其主觀判斷。例如,法新社關注中國民工問題,卻對中國近十年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進步視而不見;它關注某些地區的中國人喜歡吃麻辣兔頭,卻對中國保護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采取的措施視而不見。另一方面,将法國的一些經濟和社會問題歸咎到中國的崛起上,也是緩和法國社會壓力、轉移公衆視線的一種辦法。中國崛起引發的複雜心态,使涉華負面題材更能吸引讀者眼球③。再者,法國媒體利用人們的好奇心,使一些非主流的現象進入了公衆的視野,造成了法國人對于中國片面的、刻闆的印象。

因此,新聞題材的選擇本身就帶有傾向性。再加上新聞市場競争日趨激烈使新聞媒體不再隻是被動地等待事件發生再進行報道,而是主動出擊,通過采訪各界人士和當事人,從中發現隐藏的社會問題④。例如2012年10月2日一篇關于中國失獨家庭的報道。但法國記者在評價新聞的價值時主要是依據他們的價值觀和社會習俗來判斷,在進行涉華報道時,他們有意識地選擇符合媒體預期的新聞題材,因此,對于中國的報道也遠非是全面、客觀、公正的。

2.從報道中用詞的選擇上來看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許多詞彙透露出法新社記者們對若幹中國立場的不認同。比如2014年3月1日的雲南昆明暴力恐怖案,3月2日淩晨1時,該事件已經被迅速定性為“暴力恐怖襲擊事件”,而随後法新社于3月2日的報道中,标題和正文雖使用了“terroriste”(恐怖主義的)一詞,但加了引号,正文中還特意加了一句“被中國政府定性為恐怖主義”。文中使用“terroriste”一詞的句子也全部是引用中國政府或新華社報道中的句子。不僅如此,“襲擊”一詞,法國記者使用的是“attaque”(意為攻擊、襲擊),而其對2001年“9·11”事件和2013年4月20日的波士頓馬拉松襲擊事件的報道使用的都是“attentat”(意為襲擊事件,尤指恐怖襲擊),對2015年1月的巴黎查理周刊襲擊事件和11月的巴黎系列恐怖襲擊事件的報道使用的也都是“attentat”一詞。在2013年10月29日的一篇報道天安門金水橋恐怖襲擊事件的文章标題中,法新社甚至用militant(戰士,積極分子)一詞來指恐怖襲擊者,文中更将此類襲擊劃為民族矛盾。由此可見,法國記者對于中國政府對事件的定性無法認同,對于我國對新疆暴恐勢力的定性無法認同。諸如此類暗藏玄機的文字在法新社的報道中不勝枚舉。

3.從報道配圖的選擇上來看

除了一些事件現場拍攝的照片或人物特寫外,法新社一些報道中配圖的使用也别有用心。例如圖1中,一個工廠的煙囪正冒着滾滾濃煙。這張照片本身并沒有特别的意義,但法新社将它用在2013年9月2日一篇題為《中國:2012年經濟增長率由7.8%修正為7.7%》的報道中,就有深意了。它傳遞出的信息是中國經濟盡管增長速度快,但是以粗放式發展為主,不注意環境保護。

再比如,圖2是2014年6月27日題為《中國:法國兔頭成就美食家的幸福》的報道配圖。圖中是一隻活潑可愛的野兔,文中特别指出兔頭一般是用來生産寵物食品,暗諷中國人的野蠻。

三、負面報道的根源何在?

從新聞的意識形态批評的角度分析,法新社涉華報道中的“弦外之音”其實是意識形态沖突的産物。這些報道的意識形态批評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闡述:

1.法國社會由來已久的意識形态偏見

在西方國家中,法國的資産階級革命是比較徹底的,其政治制度也是比較完善的。這造成了法國人心理上的政治優越感,認為他們的國家是民主的,社會制度是先進的;再加上法國媒體長期以來以負面新聞為主的涉華報道,使法國社會形成了對中國的固有偏見。例如,法國人認為中國人不愛護動物,甚至食用野生動物,故而有了那篇關于麻辣兔頭的報道;法國人不贊同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不贊同死刑,認為這是剝奪人權的表現。

2.權力架構造成的法國新聞界“政治正确”的潛規則

新聞工作者的意識形态傾向要受到權力架構的影響,新聞的意識形态也是所屬權力架構的意識形态⑤。媒體為政治服務在任何意識形态領域都存在。法國媒體在新聞報道中體現的傾向性,其實反映的就是法國政界的傾向性⑥。這就是法國新聞界的潛規則:“政治正确”。在法國,對中國進行正面報道已被劃入了“政治不正确”的範疇。因此,所有涉及中國的新聞,都會有一個尺度,即不管中國怎麼做,總是從負面的角度去報道、評論⑦。對于中國人權問題的報道,既是法國人政治優越感的體現,更是對于中國政治制度的不認同乃至否定,是法國新聞“政治正确”的産物,是法國政界向公衆的表态,是為法國的國家利益服務的。

3.法國媒體構建意識形态的角色

媒體的報道受到意識形态的影響,另一方面,媒體也在利用傳媒的功能構建意識形态,為統治階層解釋其政策的合法性,争取民衆支持⑧。筆者在長期關注法新社的涉華報道中發現,每當中法兩國領導人互訪,或是在二十國集團等國際峰會上會面時,法新社的報道中總會提到中國的人權問題;在有關中國對外貿易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報道中,法新社經常将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額順差歸因于中國的彙率制度,認為政府的幹預使得人民币币值過低;此外,多篇涉及中國經濟形勢的報道談到中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增長加大政府投資,屬于過度幹預經濟的行為。這些報道使法國人認為,中國用不正當手段提高了國家經濟的競争力,甚至質疑中國的市場經濟制度。這正是使法國人形成對中國的刻闆印象,構建對其有利的公衆意識形态的做法。

綜上所述,近五年來,作為法國新聞傳媒領航機構的法新社在涉華報道中雖然新聞題材範圍越來越廣,但無論從新聞題材的選擇上、用詞的選擇上,還是配圖的選擇上,依然無法做到全面客觀公正,隻是以更隐秘的形式對中國進行負面報道。這些負面報道中蘊含的敵意歸根結底是意識形态的沖突,是法國社會偏見的體現,是法國新聞界“政治正确”潛規則的要求,也是法國媒體構建意識形态、服務政治的需要。其中體現的是話語權的争奪,是國家實力的競争。因此,我們應當批判地看待法國媒體的涉華報道,從意識形态的高度來解讀,不能根據法國媒體片面、不公正的報道而自我否定,進而實行西方的民主模式。一方面,我們應該堅定地走自己的道路,不斷完善自己的民主模式和經濟發展模式⑨;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有針對性地加強兩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尤其是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提高我國媒體的公信力,充分發揮新興媒體的優勢,加大我國對外宣傳力度,幫助中國在國際上樹立積極的國家形象。(作者供圖)

(本文受到天津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的資助)

「注釋」

①法新社官網:www.afp

②趙宗紅:《法國媒體的中國議題設置及其轉變》,《海外傳媒》2012年第10期。

③盧茹彩:《法國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及改善策略》,《對外傳播》2013年第9期。

④郝雨、王豔玲:《新聞學概論》,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07頁。

⑤郝雨、王豔玲:《新聞學概論》,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60頁。

⑥盧茹彩:《法國媒體中的中國形象及改善策略》,《對外傳播》2013年第9期。

⑦鄭若麟:《從法國媒體的“政治正确”說開去》,《同舟共進》2009年第10期。

⑧郝雨、王豔玲:《新聞學概論》,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60頁。

⑨張利軍:《當前法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國外理論動态》2007年第8期。

責編:李倩

圖1法新社《中國:2012年經濟增長率由7.8%修正為7.7%》報道配圖

圖2法新社《中國:法國兔頭成就美食家的幸福》報道配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