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治經濟強國走向傳播大國,是曆史發展的普遍規律。雖然我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但同時,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并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大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适應我國不斷崛起為世界強國的必然要求。在實現民族複興的曆史進程中,我們要自覺擔當起打造大國傳播的曆史使命。
一、在講好中國故事中,深化中國叙事
衡量大國傳播的标志,首先要看一個國家能否有效地對世界說明自己,也就是能否在世界上講好自己的故事。一個沒有故事可以講給世界聽或講不好自己的故事的國家,不會是傳播大國。過去幾十年中,中國創造了世界現代化曆史上的發展奇迹。“中國奇迹”是“中國故事”的客觀基礎,做好了“中國事情”,我們沒有理由講不好“中國故事”。在以更深刻内涵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形成“中國叙事”,是我們構建大國傳播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依托。
1.“中國故事”成為“世界新聞”。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作為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中國“是人群中的一個大塊頭”。特别是中國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勢必不斷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中國這個“大塊頭”成為世界發展地平線上一道無法遮蔽的自然景觀。“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塊頭要怎麼走、怎麼動,會不會撞到自己,會不會堵了自己的路,會不會占了自己的地盤。”可以說,當今中國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帶有典型的“大國新聞”特征,都可能成為世界媒體的标題新聞。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中國工人”到“中國遊客”,從“中國外交”到“中國國防”,從“中國經驗”到“中國挫折”,甚至從現實存在的“中國機遇”到不時被渲染炒作的所謂的“中國威脅”……關于中國的千姿百态、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紛繁複雜的種種新聞和輿論關注,都成為“故事的載體”。這個“故事的核心”,則在于怎樣說明一個迅速發展、不斷進步、日益強大,創造了人類發展奇迹,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一定範圍、一定時期表現出失衡、失諧甚至有些失序狀況,而走在一條與衆不同的發展道路上的國家的成長曆程。矛盾與沖突是構成戲劇情境的基礎。“中國故事”的“戲劇性”在人類曆史上可謂絕無僅有。這既是挑戰,也為講好故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素材。
2.“中國曆史”創造“世界曆史”。在更深層次上,“中國故事”是帶有世界意義的曆史叙事。我們既要生動地講好具體的故事,又要始終把當代中國故事投射到更加宏大的曆史背景上。正因為中國崛起是一種史無先例的曆史現象,這一方面讓外界感到中國發展帶有不确定性,給我們講述中國帶來挑戰;另一方面,中國在這條道路上每前進一步,對人類文明又都具有更廣泛的普遍意義。并且,解決中國問題就是解決世界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81到2011年,全球貧困人口從19.38億減少到10.11億,而同期中國貧困人口由8.38億減少到8417萬,減貧人口占世界總數的80%以上。今天,中國貢獻着超過四分之一以上的世界經濟增長,中國經濟新常态的發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後金融危機”的世界經濟前景。
二、在融通中外中,構建大國傳播話語體系
衡量大國傳播的另一個标志,在于是否構建起一套能讓世界傾聽、認可和接受的傳播話語。鮮活的故事素材和精彩的戲劇腳本,搬到世界輿論舞台上,必須通過有效的話語體系傳遞給受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每每都相應地指出要“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和“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提高國際傳播水平,重在“構建體系”和“創新話語”,關鍵是“融通中外”。
1.以中國實踐重塑國際話語體系。國際傳播中的話語體系,主要應該體現為關于當代世界發展狀況的解釋和說明的概念性叙述。長期以來,國際傳播話語體系由西方主導。發達國家既是世界話語的“生産者”,又是傳播渠道的“控制者”,這種雙重操控塑造了國際傳播中的西方主導地位。随着中國崛起成為一種普遍認知的世界現象,我們面臨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并進而突破西方話語霸權的曆史性機遇。因為,在過去幾百年中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文明經驗體系無法解釋獨特的中國現象,中國經驗超越了西方知識體系的認知和反映能力。隻要中國崛起持續下去,中國故事就會不斷改寫世界的曆史經驗。隻要中國在各種唱衰或捧殺中不斷發展下去,世界就需要一種新的理論框架和概念體系來回應這種新體驗。話語體系基于知識體系。之所以存在“言必稱希臘”的問題,原因在于,從資産階級革命到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資本主義文明始終引領着世界的發展,并在世界範圍的現代化浪潮中,形成了從自然到社會的完備的現代科學知識體系。“西方中心主義”得以盛行幾百年,既是結果也是原因。到了世界發展“言必稱中國”的今天,我們越是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就越是深切感受到西方話語霸權的困擾,也就越是發現,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大大落後于我們現代化實踐的創新。我們必須以總結和提煉中國經驗為基礎,以富于科學精神的時代話語,講述好當代中國的發展實踐,進而在認識當代世界中進一步形成中國範疇,以中國視角展開世界叙事。
2.讓中國話語引領國際輿論議程。中國崛起标志着一種新的文明模式的崛起,也應該并且必然帶來一個獨立的政治話語的崛起。我們要增強“話語自覺”,徹底終結發展中世界“無法表述自己”,而“必須被别人表述”的曆史。作為正在改變世界的新角色,崛起的中國不僅有能力表述自己,而且必将以新的時代話語引領走向未來的世界話語。事實上,從“中國道路”到“中國模式”,從“一帶一路”到“命運共同體”,一系列帶有鮮明中國印記的概念已經成為世界流行的新語彙。中華文明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偉大文明,有着厚德載物、彙通天下的曆史文化基因。走過一百多年中西交流交融的曆史經曆,我們有能力構建屬于自己又被世界認同的獨立話語體系。用源于中國、屬于世界的概念、範疇和話語來表述和闡釋中國;用體現中國視角、對接世界認知的概念、範疇和話語來分析和講述世界。既從中國現實出發構建闡釋中國曆史的中國叙事,又以中國立場描繪當代中國眼中的世界映像。中國實踐已經走到了世界發展的前沿,中國問題勢必不斷走上世界發展議程,國際傳播所要做的就是,讓中國話語跟上中國存在的曆史腳步,成為世界輿論的主導性叙述。
三、在創新實踐中,創新理論
面對“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我國新聞媒體國際傳播能力還不夠強,聲音總體偏小偏弱,這與我國的現實國情與國際地位很不相稱。走向大國傳播,我們必須胸懷大志,以更加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态,在更高的水平上推進國際傳播建設,扭轉“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被動局面,并在大力增強國際傳播能力的基礎上,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理論體系。
1.增強實踐創新自覺。第一,增強複興大國的曆史自覺。在中國與世界關系的發展變化中把握國際傳播的時代方位和目标定位。把加強國家戰略傳播作為實施大國崛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國際輿論環境、對象、方式的演變,提高前瞻性、預見性、戰略性議程設置水平,讓更高明的議題設置成為影響國際社會輿論的重要變量。第二,推進國際傳播的時代化呈現。牢牢抓住互聯網為我們實現國際傳播跨越式發展提供的曆史機遇,深入研究“大數據時代”“新媒體時代”傳播規律,既堅持“内容為王”,又強化“互聯網思維”,用好高科技新工具,實現國際傳播的多媒體表達、可視化呈現、數據化解析、互動式傳播,推動報道方式的創新和飛躍。第三,實現對外報道的國際化表達。在堅持“以我為主”“于我有利”同時,多體現中國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和擔當,多反映中國與世界的利益交集、情感共鳴、交流公約,多貼近境外受衆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把“我們想說的”同“外界想聽的”更好地結合起來,推動以“中國智慧”突破世界發展困局,以“中國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難題,讓“中國聲音”促進人類文明和諧,讓“中國貢獻”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在增強國際話語權的過程中實現國家影響力的大力提升。
2.增強理論創新自覺。相對于國際傳播的實踐,我們的傳播理論建設更顯滞後。這不僅使我們的傳播實踐缺乏強有力的理論指引,而且面對西方的指責、攻擊和诋毀,我們也缺乏強有力的理論回應。國家崛起和民族複興不僅呼喚與之相應的大國傳播,也要求我們加快構建适應時代要求的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理論體系。第一,增強理論自信。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根本的思想武器,以博大精深、海納百川的中華文化為精神滋養,從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實際出發,吸納人類文明特别是傳播文化的一切有益成果,提出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第二,堅持問題導向。從“中國應該構建怎樣的傳播理論”、“世界應建立怎樣的輿論秩序”、“人類社會發展需要什麼樣的國際傳播”等問題出發,圍繞國際傳播中的國家利益和共同體意識、民族精神和共同價值等重大問題,特别是針對“新聞自由”等西方傳播理論的核心概念,進行系統科學的論述,作出有力有效的回應。第三,構建科學範式。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核心在于形成具有影響力的話語體系。這既是一個實踐問題,也是一個理論問題。獨特的中國現代化道路和現代化實踐,為催生中國話語提供了現實可能。我們要增強理論自覺,在大力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不斷構建起科學闡釋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社會科學現代範式,在學理上賦予中國概念和中國範疇更多的普适意義,在學術上克服與外界的交流障礙,在創新理論中增強知識生産能力。第四,形成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已經取得明顯成就,确立起了比較完備的科學理論體系,但還不能說我們真正有自己的傳播理論。作為在西方特定曆史語境中誕生的一門社會科學學科,傳播學怎樣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大國傳播實踐,我們又怎樣在借鑒中形成自己的傳播理論,而不是滿足于用“中文版”的西方傳播理論來研究問題、指導實踐、進行教學,這是一個重大而艱巨的理論創新課題。
四、在增強“硬實力”中,體現“軟實力”
大國傳播的力量應該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綜合體現。一方面,要做到“聲音的到達”,就是确保所傳播信息抵達目标地點和預期方向,讓自己的聲音不加損耗、不失真地傳遞到世界上去。另一方面,要獲得“價值的認同”,就是實現從“信息傳播”到“價值傳播”的飛躍,獲得更高層次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無疑,相對于“硬實力”的持續加強,我們在“軟實力”建設上面臨更加繁重的任務。
1.抓住機遇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面對國際政治經濟發展新格局和傳媒信息發展新趨勢,首先,要抓住和用好“中國崛起的相對優勢”,努力确立能夠與西方傳媒抗衡的“硬實力格局”。新世紀特别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一步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以G20成為新的全球治理平台為标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力量對比此消彼長明顯,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走向深化。從英國到美國,曆史上的傳播強國首先都是傲視群雄的世界強國。全球力量中心的轉移,必然導緻世界話語中心的轉移。長期以來,改變不合理國際輿論秩序的呼聲始終存在,多極世界需要與之适應的國際傳播秩序。事實上,從“半島”到“今日俄羅斯”,“非西方傳媒”的崛起正在悄然改變西方媒體主導國際輿論信息傳播的曆史格局。我們要發揮好日益強大并不斷凸顯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優勢,為構建大國傳播不斷夯實物質基礎,在建設遍布全球的信息采集和傳播網絡中大力提升中國媒體在世界上的“能見度”,讓中國聲音滲透世界。同時,要抓住和用好“互聯網崛起的比較優勢”,從“趕跑”、“跟跑”、“并跑”走向“領跑”。要突破西方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媒領域的壟斷性優勢,不是短期可以實現的目标。但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迅猛發展,既為國際傳播發展開創了新空間,也意味着國際傳媒競争的一次重新起跑,為我們提供了曆史上第一次與西方傳媒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争的機會。正如中國互聯網經濟在某些方面比發達國家擁有更大優勢,中國完全可能以網絡新媒體傳播為突破口,動搖西方傳媒的壟斷地位,進而打破“西強我弱”格局。
2.明确目标大力提升“共振共鳴共識”。民族複興最終體現為文明複興,國際傳播必然也是文化傳播。話語體系荷載着特定的文化觀念,最強勁的話語力量的背後是思想和價值。除了在叙述和呈現上訴諸感官和情感的沖擊力、親和力、感染力,真正強大的傳播需要有道義感召力、思想穿透力、文化融通力。從這個角度看,打造大國傳播與建設文化強國和思想大國就是同一個命題。季羨林先生在20世紀末曾作這樣的展望:30年河東,30年河西,到21世紀,東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領導全世界。而早在上世紀70年代,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和日本文明學者池田大作在《展望21世紀——湯因比池田大作對話錄》中就确信,“要讓世界統一,要具有世界主義思想……。在這一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作者馬丁·雅克進而認為,中國的崛起将是一場“文明的崛起”。如果說英國在19世紀是“海上霸王”,美國在20世紀是“空中和經濟霸王”,那麼,中國在21世紀可以成為“文明的霸王”。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發生在人類文明發展面臨轉折的時代背景之下。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時代化演繹和國際化表述,使之成為當代世界的主流價值認同,是實現民族複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加強國際傳播力建設的過程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則是打造大國傳播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