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努力構建我國人權公共外交的國際話語權

努力構建我國人權公共外交的國際話語權

時間:2024-11-06 10:38:45

任晶晶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提高新聞輿論工作能力水平的要求。提高新聞輿論工作能力水平,增強國際話語權是重要内容。當前,在我國對外傳播的實踐中,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面貌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在國際上有理說不出、說了也傳不開的狀況,警示着我們對外傳播尚存短闆。因此,必須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既要善于講故事,又要善于講道理,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讓人悟“道”,努力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聽到并聽清中國好聲音。

公共外交作為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踐路徑和方式較傳統外交而言更為多元。對于中國來說,對外開展人權公共外交就是要向國際社會說明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狀況,促進國外公衆了解中國的人權政策與立場,改善中國的國際人權輿論環境,從而進一步塑造和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人權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的新形式,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公共外交的普遍實踐。當前,在國際人權領域鬥争日益複雜尖銳的背景下,要将人權議題納入我國公共外交體系,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有序開展,在拓展公共外交覆蓋領域的同時,提升公共外交傳播的整體效果。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的内涵

做好人權領域的公共外交工作,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的内涵,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積極、主動、創造性地開展内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公共外交活動。積極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是人權領域公共外交工作的首要目标。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立足國情,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造中國的人權話語體系,積極、有效地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人權不僅僅是個人權利,還包括集體人權;人權既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也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權利;人權是曆史的産物,其充分實現是同每個國家的經濟文化水平相聯系的、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應把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放在首位;人權推進的核心要義是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應該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一國的人權狀況,建設性地推進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人權保障,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二、在理念創新的基礎上主動設置人權公共外交議題

為改變過去在人權外交領域被動應對的局面,我們應該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姿态向國際社會全面、客觀展示中國的人權狀況,加強人權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人權事業的理解和人權事業成就的認同,構建起能夠與世界人權話語體系相适應的中國人權公共外交話語體系,打破西方的人權話語霸權和壟斷。為此,應以《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為指引,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公共外交發展戰略及其實施體系,明确我國開展人權公共外交的重點地區和國家、預期目标及工作思路;國務院人權事務主管機構要承擔起統籌規劃人權公共外交議題設置的職責;國務院财政預算主管部門要增加對人權公共外交的投入力度;在經費保障和職業能力雙重促進下,拓展新時期中國人權公共外交的職能和領域。

三、完善人權公共外交工作的程序化設計

應從構建立體化人權公共外交格局的高度出發,将人權公共外交上升到國家對外傳播戰略的高度去布局和推進。建議在國家層面設立專門的人權公共外交協調機構,統籌協調各部門、各地方、基金會、社會組織、高等教育機構等開展人權公共外交的主體,整合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同時,還要加大人權公共外交領域人才培養的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熟練使用對象國語言,精通對象國文化、曆史、國情的人才隊伍。此外,建議整合人權公共外交資源,組合傳播中國的人權理念和主張,大張旗鼓地宣傳和介紹我國在人權保障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國務院有關部門、中央媒體、國家智庫、官方背景的基金會等,要以各自不同的聲音、渠道和方式,形成傳播我國人權價值觀和人權話語的程序和機制。

四、健全社會力量參與人權公共外交的渠道和機制

非政府組織是參與人權公共外交的重要主體,是對政府在人權領域外交工作的重要補充力量。除有官方背景的社會組織、基金會外,要制定人權公共外交發展規劃,注重發揮高等院校、非官方基金會、社會組織、民間團體等社會力量的作用,将其納入實施人權公共外交的“國家隊”,建設開展人權公共外交的系統工程。依托南開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廣州大學建立的八所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都應制定參與人權公共外交工作的具體規劃、計劃和實施項目,共同承擔起對外傳播我國人權事業發展成就排頭兵的職責。要注重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活動能力的中國非政府組織,提高它們與聯合國機構、國際組織、西方發達國家非政府組織交往、交流、溝通的能力,幫助它們提高國際活動能力和影響力。要培育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國人權智庫,與國際人權研究機構開展常态化、多層次、寬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在各種國際場合都能發出中國關于人權政策的主張和聲音。建議參照美國、歐盟等西方國家開展人權公共外交的經驗,把政府購買人權公共外交的社會服務納入國家财政保障體系,制定并完善相關的資金支持制度。以往經驗表明,非政府機構的聲音在國際輿論界往往可以獲得比較高的認同感,具有較強說服力。因此,以民間方式開展國際間的人權項目交流活動可以豐富和充實我國人權公共外交的内涵和形式。要全面發揮高等院校、民間基金會、非政府組織,以及有國際影響力的個人、專家、學者、草根群體、宗教團體等的能動作用,鼓勵他們參與到人權公共外交的具體工作中,并健全相關工作的協調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和隊伍配套建設機制等制度性保障。

五、提高人權公共外交的傳播能力和傳播效果

在當前中西人權價值理念存在諸多分歧的背景下,人權話語構建将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這不僅涉及國内政府、非政府組織、國際組織、民間團體等多元主體,還涉及到人權價值觀、傳播渠道和方式等多種因素,需要在更廣範圍内、更高層次上,以更加權威的方式進行統籌協調。因此,中國當前需要加強對人權公共外交資源的統籌與整合,發揮領導人、政府、媒體、智庫、民間機構、非政府組織和人民群衆等主體聯動的強大合力,從而在面對國外政府、民衆和國際組織時,能夠傳播好中國的人權理念和主張,講好中國的人權故事。要加強對人權公共外交資源的使用,國家領導人及有關外事部門,應注重在國内外社交媒體開設賬戶,提高國際影響力。在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重要出訪前,可學習和借鑒2015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訪華前開設中文微博的經驗,使用到訪國家語言開設社交媒體賬戶,先期傳播中國元素,發出中國聲音。各人權公共外交主體也應當選擇使用公共外交目标國家、地區的語言文字,與當地人權機構、非政府組織、新聞媒體等開展合作,尤其要注重使用世界各國通用的社交網絡媒體,貼近廣大年輕群體和網絡意見領袖,讓網絡傳播成為我國人權公共外交傳播的重要載體。同時,我國的網絡族群也可以在經過專業能力和人權知識培訓後,參與到國際社交媒體中發出中國的人權聲音。

總之,在當今新型全球治理體系下,人權問題已經成為國際關系中與安全、發展、環保相并列的核心議題之一,同時也是中國開展大國外交所面臨的新課題。中國政府将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将貫徹落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和《國家人權行動計劃》貫穿于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當中,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取得了重大進展。對于正在崛起的中國而言,要改變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的思維定勢,打破西方國家在人權領域的話語霸權,仍将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中國必須主動向世界闡釋自己在人權領域的進步、發展與困惑,讓國際社會更加全面、客觀和理性地進行認識、理解和評價。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國際上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不斷增強國際人權話語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