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境外媒體對于中國新疆的負面報道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各種錯綜複雜的曆史與現實因素影響下,國内外對于當代中國新疆發展道路表現出不同的話語傾向。西方媒體對于新疆的報道存在不同層面的“理解誤區”。在構建新疆話語權的過程中,中國應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傳播手段,逐步塑造一個更加真實的新疆國際形象。
一、西方媒體對新疆的十種誤讀
自2009年新疆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後,涉疆議題成為西方媒體代表性涉華負面議題,新疆暴力恐怖襲擊案件成為外媒涉疆報道的重點。西方輿論對于新疆存在的十種主要誤讀概括如下:
1.“新疆是獨立的王國”
新疆,古稱西域。在曆史上,西漢(公元前60年)是最早對新疆地區實施直接管轄和治理的中央王朝。從20世紀初至今,随着國内外形勢的變化,新疆地區的分裂與反分裂鬥争沒有停止。在20世紀30-40年代新疆地區先後出現了兩個短命的分裂政權,一個是1933年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另一個是1944年的“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但最終都被粉碎①。從曆史看,新疆始終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新疆的真實曆史在西方媒體中很少體現。
2.“新疆是突厥的後裔”
曆史上突厥汗國存活了100多年,突厥民族消亡,但突厥語言留存下來。今天列入突厥語族的各民族主要分布在亞洲,包括中國新疆、中亞、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及俄羅斯南部等地區。突厥僅僅是一個曆史的概念。19世紀下半葉,“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興起,成為破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種分裂意識。“雙泛”思想滲入新疆,鼓吹民族獨立。部分西方媒體混淆新疆的民族曆史,為新疆獨立提供僞命題。
3.“新疆是維族人的新疆”
新疆擁有47個民族,維族人口約占46%。新疆自古是東西文明交融的地方。西域曾經使用多種語言文字,随着曆史的變遷,其中有些語言文字已經消亡。新疆擁有西方媒體忽略的多民族聚居與多元文化融彙的特點。西方媒體片面強調“新疆是維族的地方”,并在潛意識裡認為“獨立的民族應該具有獨立的國家”。
4.“新疆是全面伊斯蘭教的民族區域”
新疆是以伊斯蘭教為主、多種宗教并存的區域。佛教曾經占據最主要的地位,佛教傳到西域的時間早于内地,約在公元前1世紀。伊斯蘭教從10世紀傳入新疆,到16世紀占據統治地位,經曆了大約600年時間。伊斯蘭教憑借征戰與經濟手段等多種途徑傳教,成為新疆的主要宗教②。西方媒體刻意宣揚新疆為全面伊斯蘭的區域,為他們構建的新疆獨立話語體系提供了假想論據。
5.“新疆的貧困落後是中國民族政策造成的”
西方媒體在缺乏對中國整體現狀了解的情況下,認為新疆的貧困落後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多年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掠奪和控制造成的。它們對于中國政府的援疆政策,以及新疆落後的自然曆史條件,基本沒有涉及。例如,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對拜城縣暴恐案分析時認為,“漢族對維族的民族偏見以及維族就業時遭受的歧視正在新疆造成一種惡性循環”③。
6.“新疆沒有宗教自由、伊斯蘭信徒被打壓”
西方媒體在報道新疆的各類事件中,通常都會與那裡的宗教生活産生聯系。即便看到像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那裡伊斯蘭教信徒的宗教儀式,也不忘指責中國政府對于寺院及信徒的嚴厲管控。例如,BBC報道稱,“維族人有不同的文化與信仰,它們得不到中國政府的信任。中國在新疆打擊恐怖分子的行動,就是為了打擊小部分恐怖分子而懲罰大多數維族人”④。
7.“漢族對維族實施種族文化滅絕”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新疆發展建設,以及文化傳統的保護。但是,新疆的民間藝術和傳統生活方式,也受到現代化發展的挑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世界性的問題,但在西方媒體眼中,這些矛盾成為指責新疆政策的把手。有些境外媒體刻意放大漢人與維族人通婚、限制少數民族生育、維族傳統文化遺産遭到破壞等消息。例如,美國CNN稱,“在過去幾十年裡,漢人大肆進入新疆,破壞了維族人的傳統文化并制造了緊張局勢”⑤。
8.“新疆的暴力事件源于政府的嚴打”
在報道中,西方媒體質疑中國嚴打暴恐分子的合法性,主觀臆斷地認為嚴打遭緻強力反抗,加劇民族矛盾與極端事件的發生。它們經常采取雙重标準的态度,刻意将恐怖事件打上引号。它們打着西方媒體平衡報道的旗幟,引用疆獨勢力的聲音,而中方發布的消息被或被淹沒或被淡化。例如,BBC中文網站的報道,就引用世維會發言人迪力·夏提的言論,指責“中國操控輿論,散布敵視維吾爾人的輿論,導緻在中國大陸的維吾爾人面臨被中國公民攻擊的危險”⑥。
9.“維族出境外逃是政治避難”
外媒在報道新疆極端分子跨境出逃的事件中,體現出同情的态度與模糊的概念,甚至寓意出逃加劇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對于少數民族的打壓和迫害加劇,以及維族人被嚴重的邊緣化。部分西方媒體引用人權組織和世維會等發言,稱“維吾爾族人在經濟上被邊緣化,文化和宗教受到限制,這是外逃的重要原因”。
10.“中國的經濟政策,旨在進一步掠奪新疆資源”
西方輿論認為,新疆的資源始終是内地需要的最大價值。從“西氣東輸”到“一帶一路”,這些經濟政策都與維族不相關。事實上,新疆的經濟發展恰恰與這些援疆政策實施緊密相關。2010年中央召開新疆工作座談會決定,自2011至2020年,啟動19個省市對口援疆工作⑦。這是多年來支援地域最廣、涉及人口最多、資金投入最大、援助領域最全的一次對口援助。目前新疆經濟發展是全國增速最快的省區。
二、新疆日益嚴峻的社會局勢的内外部因素
新疆的問題由來已久,加之涉及民族宗教等錯綜複雜的因素,讓新疆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有些答案也沒有呈現在事物表面,造成輿論的分裂。
1.内部原因
從境内環境看,新疆社會大局穩定,但維穩的形勢依然嚴峻,暴恐活動多發、頻發。當前,新疆處于“三期”疊加階段⑧,即暴恐活動活躍期、反分裂鬥争激烈期和幹預治療“陣痛期”。
宗教氛圍過濃,為極端宗教勢力提供土壤。目前新疆全疆範圍有大小清真寺院近3萬座,部分地區過于集中,過度渲染了宗教氛圍。甚至在南疆某些地方,有地下傳授原教旨主義極端宗教思想的講經點,向穆斯林散布民族分裂主義和極端宗教思想。一些青年觀看“聖戰”視頻,思想急劇發生裂變。
經濟矛盾加劇,為不穩定因素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東西部地區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從而造成新疆與内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此同時,新疆自身的城鄉差别、行業差别、地域差别(南北疆差别),以及漢族與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的收入差距,都在進一步拉大。
社會矛盾加劇,維族人缺乏大家庭認同感。社會經濟變革也是引起矛盾沖突的因素,中國正在面臨矛盾積聚的高風險時期。社會大規模人口流動、城鄉差距拉大、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教育不公平、民族宗教政策管理跟不上、群體事件高發,各種利益沖突問題凸顯。
多年來放松基層建設,政府服務沒有落到實處。新疆實行民族自治政策,政府非常重視援疆工作,投入大量資金并給予特惠政策。但在愛國人才培養方面,特别是基層幹部的管理層面存在缺失現象。一些地區的基層建設基本取消,這種情況,造成新疆維穩基礎相對脆弱。
過于強調民族差異,缺乏對“中華民族”認同教育。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1955年,新疆成立了維吾爾自治區。之後,設立了伊犁哈薩克、巴音郭楞蒙古、博爾塔拉蒙古、昌吉回族、克孜勒蘇柯爾克孜等5個自治州和7個地區、7個區轄市。政府在落實民族政策、宣傳少數民族權益的同時,在客觀上淡化了少數民族族群本來比較脆弱的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意識⑨。
2.外部因素
新疆是中國的西北屏障,戰略地位十分獨特。新疆也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連接歐亞大陸的核心區域。同時,它也是中國伊斯蘭教最聚集的地區。随着中國的不斷崛起,新疆自然成為西方媒體不斷“敲打”中國的話題。
泛伊斯蘭運動與伊斯蘭極端勢力的挑戰。近年來,恐怖主義在國際上呈現活躍勢頭,大規模恐怖襲擊多發頻發,暴力極端思想全球蔓延,伊斯蘭國恐怖行動加劇。這些都對中國新疆産生負面影響。伊斯蘭極端勢力努力加大對中國新疆的滲透,新疆近年來發生的暴恐事件,都可以找到與境外極端宗教分子的聯系。
西方國家利用新疆問題阻滞中國和平崛起。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其持續快速的發展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中國外交戰略調整,采取更加積極主動、有所作為的方針,同時推出一系列新的安全與發展理念和經濟規則等,這些都加劇了西方國家固守傳統利益的抵制。
三、如何報道好一個真實的新疆
長期以來,中國對于新疆的報道存在“有理說不出,說了也傳不開”的尴尬境地,被動傳播的局面沒有根本扭轉。針對西方媒體報道新疆問題的“理解誤區”,筆者建議中國涉疆報道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提升主流媒體公信力,按照新聞規律報道。
在新疆發生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後,由于政策和判斷等因素的影響,國内主流媒體常常失聲,之後又被動回應。媒體在政策方面的考慮常常高于新聞專業性操作層面的準則。西方媒體在缺乏中國官方消息源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進行報道并控制了信息傳播的主導性,這種被動局面需要逐步扭轉。
2.不回避敏感問題,真實還原新疆的新聞事件。
對于新疆的問題,國内媒體喜歡做一些表面上的報道,但對于深層次的社會矛盾采取回避态度,或是不敢觸碰。中國在對外話語體系中面臨嚴峻挑戰,應針對西方攻擊進行有效的積極回應。例如,針對蒙面和留胡子問題,要充分說明政策的考慮,否則會成為媒體攻擊的元素。客觀地向海外觀衆展現一個充滿差異和矛盾的社會,對于他們更好地了解新疆至關重要。
3.向海外觀衆提供有關新疆曆史現狀的詳實背景。
西方媒體對于新疆存在諸多的誤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對于新疆的複雜性缺乏全面客觀的了解。在報道新疆的突發事件時,可以更多介紹一些新疆的曆史背景與社會現實,而不是簡單報道突發事件本身。
4.借鑒外媒的手法,有效回應西方關注。
西方媒體秉承平衡質疑的操作理念,對于新疆發生的暴恐事件和其他負面消息,會很自然地質疑中國政府的管理,以及中國民族宗教政策的實施。我們在重視回應西方媒體質疑的同時,也不用對這種不同聲音太過抵抗。相反,可以借鑒西方媒體的報道手法,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觀點。
5.主動設置議題,将被動應對轉為主動發聲。
加強議題設置,加強正面傳播。長期以來,國内媒體對于新疆的報道疲于應對,哪裡出現問題就回應哪裡,缺乏對于新疆話語權的有效把握。對于新疆的報道需要持續不斷,同時,要充分利用好發生在新疆的重大新聞事件、國際性會議和民族宗教節日等契機,主動設置議程,構建話語體系。
6.讓少數民族講述自己。
在西方媒體看來,新疆的少數民族權利受到漢族的擠壓,中國官方的媒體更多報道了漢人在新疆的獲益。他們甚至願意采訪海外疆獨分裂分子,用他們的聲音代替新疆維族的話語權。我們的報道中如果能更多地讓新疆本土的少數民族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表達他們的願望和思想,無疑會提升對外傳播的效果。
7.關注小人物的命運,講好新疆故事。
真正打動西方觀衆的不是宏大的政策,而是真實的故事。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是西方媒體最為常用的手法。對于新疆發展與民生改善這類主題,如果可以挖掘出具體的代表性人物故事,找到政策與普通人的密切關聯性,可以增加宣傳報道的可信性。
8.不就新疆論新疆,是一種外宣的思路。
将新疆問題放在中國變革發展的大背景下講述,而不是簡單地從新疆的角度報道,會向海外觀衆展現一個更加全面客觀的新疆。比如烏魯木齊的南北城問題、喀什的舊城改造等,都涉及到中國當代社會傳統與現代化等社會變革與發展沖突的普遍性問題。這樣的解讀,可以避免簡單地尋找答案。
9.展示多元化的新疆,展現新疆的多樣性。
新疆不是維族的新疆,新疆是多種文化交融發展的地區。同時,各種報道題材豐富多彩,而不僅僅是宗教和民族問題。對于多彩新疆的報道,要更多體現社會與人文方面的内容,例如增加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環境保護等題材的報道,反映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多報道能夠展現新疆各少數民族文化生活的節日慶典與民族風俗等。
10.利用新媒體平台發聲,開拓外宣的渠道。
對于新疆問題的有效傳播,不僅來自于對跨文化傳播的理解和專業化的操作,也取決于良好的傳播平台和手段。新媒體作為傳播的重要平台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可以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利用多種平台合力打造新疆新的國際話語體系。
「注釋」
①厲聲:《中國新疆曆史與現狀》,五洲傳播出版社2013年版,第173頁-200頁。
②厲聲:《中國新疆曆史與現狀》,五洲傳播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頁。
③"Don’tmakeyourselfathome",TheEconomist,http://www.economist/news/china/21639555-uighurs-and-tibetans-feel-left-out-chinas-economicboom-ethnic-discrimination-not,2015-01-17
④CarrieGracie,"Xinjiang:HasChina'scrackdownon'terrorism'worked?",BBC新聞網,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30373877,2015-01-02
⑤MadisonPark,"XinjiangandtensionsinChina'srestivefarwest",CNN新聞網,http://edition.cnn/2014/05/22/world/asia/china-explainer-xinjianguyghur/,2014-05-22
⑥《中國軍警據報在新疆打死17人》,BBC新聞網,http://www.bbc/zhongwen/simp/china/2015/11/151118_china_xinjiang_police_kill,2015-11-18
⑦《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politics/2010-03/30/c_128713.htm,2010-03-30
⑧《張春賢:新疆“三期疊加”反恐維穩任務十分繁重》,天山網,http://www.chinanews/gn/2015/03-11/7117999.shtml,2015-03-11
⑨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載謝立中:《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