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受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均遭受不同程度旱災。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下屬機構2016年3月14日發布報告稱,越南等國遭遇了90年來最嚴重旱災,近百萬人缺乏日常用水,近16萬公頃稻田受災。同時,湄公河三角洲地區海水倒灌,土地鹽化嚴重。
旱情進一步發展,危及沿岸各國民衆生産生活。應越南方面請求,同時為照顧流域國家的關切,中國政府決定克服自身困難,自3月15日起到5月底通過中方境内景洪水電站對下遊實施應急補水。此舉引起了周邊國家及西方主流媒體的關注,各方聲音褒貶不一。
為此,雲南日報國際傳播交流中心針對中國景洪水電站開閘放水事件制定了國際傳播報道方案,認為其中的不良輿論是“中國威脅論”中的一個新變種——“中國環境威脅論”,并嘗試對該熱點話題進行國際輿論引導。
報道發出後,引起南亞東南亞相關國家媒體、讀者、網友對中國景洪水電站向下遊實施應急補水的關注與互動,在增信釋疑、傳達中國善意、營造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經驗與效果。
輿情監測發現輿論熱點
雲南日報國際傳播交流中心在對南亞東南亞主流媒體進行輿情監測的過程中發現,中國景洪水電站開閘放水後,發展成為國際輿論熱點,并在對該熱點話題進行專題跟蹤監測中發現,英國路透社、泰國《民族報》、越通社、印度新聞網、巴基斯坦《國防報》等報道相對客觀、積極,而美國一些媒體及周邊國家的部分媒體則出現一些雜音和負面報道。
其中,多數正面觀點認為:中國放水舉動充滿善意。泰國《民族報》報道稱,泰國一位官員表示,此次行為展現了中國在管理跨境水資源上更加透明。放水之前,中國政府就寫信給湄公河委員會的各成員國家,告知放水計劃。同時,也派遣了外交官通知各國政府。這次中國政府還表示有意與下遊國家展開更緊密的聯系,以解決他們的相關問題。
越通社3月17日則以《越南高度期待中國應急補水》為題,引用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水利總局代表的話稱,中國同意向湄公河開閘放水為越南九龍江平原緩解幹旱和海水入侵等現象“提供巨大幫助”。
但是,也有來自美國、泰國,甚至越南、印度等國的負面觀點認為:“中國當局把湄公河當作政治談判籌碼”“越南旱災90%歸因于上遊大壩”“中國官方對放水一事大肆鼓吹”“中國大壩破壞湄公河生态系統”“中國控制着下遊國家生命線、在亞洲推行水利霸權”……
研判并制定對策
瀾滄江發源于中國青海玉樹,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出境後始稱湄公河,是中國(雲南)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母親河。我們認為,中國雲南景洪水電站開閘放水事件造成的國際輿論,不僅關系到中國對瀾滄江——湄公河國際水資源分配,也将正在努力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雲南推向了國際輿論的風口,與此同時,中國外文局有分析文章指出,此輿論是“中國威脅論”中的一個新變種——“中國環境威脅論”,應該引起關注。
此外,由于本次事件具有突發性,涉及國際生态安全話題,使得事件發生之後便受到了海内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國際大牌媒體不斷加入。随着話題熱度的持續上升,輿論中的雜音以及負面報道也正在将國際輿論逐漸引向于我不利的環境中。國内部分網友也加入其中,表達對東南亞個别國家的不滿。“不給不要臉的白眼狼國家放水”等不合時宜、偏激的輿論甚嚣塵上。
我們認為,面對中國景洪水電站開閘放水引起的輿論風暴這一突發事件,在各方負面報道及雜音尚未淆亂視聽之前,應采取相應的措施。
與此同時,景洪水電站開閘放水是一個具體事件,與空洞的理念争辯不一樣,即便有國際政客在其中作梗,但老百姓卻是最終的受益者,事實勝于雄辯。這正是我們較好的國際傳播素材與優質資源。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作為中國西部主流媒體,有責任主動服務國家周邊外交,同時也已初步具備在國際涉我突發事件中主動發聲的能力與平台。而且,這不僅是地方主流媒體主動服務國家周邊外交的新嘗試,也是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運用世界眼光、中國視角,發揮雲南作用,進行國際表達,從而實現良好國際傳播效果的新嘗試。
有關輿論引導的突破和嘗試
在此次對中國景洪水電站開閘放水事件的輿論引導中,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針對這一國際涉我突發事件的輿論應對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嘗試。
與孟加拉國《獨立報》合辦的《中國·雲南》(英文版)以官方渠道,将海外媒體的“點贊”報道進行二次集納。我們運用5種語言,将相關報道編發于雲報集團旗下《雲南日報》(美國版、中文版),《雲南日報》與美國《洛杉矶時報》合辦的《中國·雲南》(英文版);《雲南日報》與緬甸《金鳳凰》合辦的《中國雲南》(中文版),與《仰光時報》《新聞之花》合辦的《中國雲南》(緬甸文版);《雲南日報》與印度尼西亞《國際日報》合辦的《中國雲南》(中文版、英文版、印尼文版);與孟加拉國《獨立報》合辦的《中國·雲南》(英文版);與柬埔寨《柬埔寨之光》合辦的《中國·雲南》(柬文版);與泰國《民族報》合辦的《中國·雲南》(英文版);與老撾《萬象時報》合辦的《中國·雲南》(英文版)等12份多語種新聞專刊上,共刊登自編稿件10餘篇。其中,各種語言文字約2萬字,圖片10餘幅。稿件在上述國家落地約20次,理論覆蓋人群約300萬人次。針對海外媒體的負面報道與雜音,《雲南日報》也分别以内參及《南亞東盟輿情》等方式上報給相關部門,發揮預警作用。
雲南日報同時也在雲快報英文網站(english.yunnan.cn)上對此進行專題報道。運用新媒體有效地整合報紙、網絡等全媒體資源,以多平台、多語種、多渠道的複合式、立體化的國際傳播方式,根據傳播對象國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用圖片、文字、專業數據等方式真實呈現事件原貌,盡量做到對事件多語種、多渠道的傳播。
運用“朋友圈”,借力海外媒體發聲。随着事件的不斷發酵,我們充分利用國際合作傳播的力量,在雲南日報報業集團國際媒體微信群中進行推送,該群由曾經來雲南采訪的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尼泊爾、斯裡蘭卡、印度、孟加拉國等10餘個國家的媒體記者組成,運用媒體聯盟各方合作夥伴同時發聲。利用湄公河委員會等第三方話語佐證己方觀點,将客觀、積極的信息有效傳遞給相關國家受衆。報道發出之後,形成多家新媒體聯盟成員單位先後就一個主題發聲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個别西方媒體和東盟當地輿論不客觀的片面報道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重要傳播點網狀推送,傳播真實的聲音。事件發生後,《雲南日報》及時将相關報道向南亞、東南亞多國駐昆領事館進行推送。同時,也重點向合作媒體推送。起初,有人曾擔心有的合作媒體會有所顧慮,但事實表明,合作媒體都在約定的時間推出了版面。通過網絡監測及跟蹤報道,發現《雲南日報》将中國景洪水電站開閘放水事件及中國聲音傳遞給了相關國家主流報紙的普通受衆,并引起網友關注,“中國建水庫,的确有好處”“放水使成千上萬畝越南稻田獲救”“他國不仁,我不能不義,中國大國風度顯現”等正面聲音,以及“建議與中國設立相應用水溝通機制”“為保護中國上遊生态共同出力”等建設性聲音增加,負面報道及雜音則逐漸減少,後随旱情減緩逐漸消失。與柬埔寨《柬埔寨之光》合辦的《中國·雲南》(柬文版)尊重對象國讀者意識,提供更多信息源。我們發現,即便在東南亞國家内部,其媒體的态度同樣也是不一緻的。比如緬甸,它的傳統意義上的主流媒體(諸如《緬甸新光報》《緬甸時報》等報紙)對此事采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态度,而與我們合作的兩份報紙(《金鳳凰》《仰光時報》)則主動發聲,而在發出中國聲音的同時,也點醒部分緬甸讀者,很多信息都被“主流媒體”屏蔽與過濾了,以後要兼聽則明。而泰國的報紙則較為有趣,泰國《曼谷郵報》發出诋毀中國的文章,泰國《民族報》則發出了來自我方較為客觀的相關報道,這樣的做法前所未聞,有泰國讀者反映,以前覺得《曼谷郵報》報道很過瘾,因為他敢罵中國,現在看起來,報紙的報道不太客觀,一味指責他國,不及事件全貌,這樣的“罵文”還是少看為好。
思考與啟示
在我們的對外傳播中,駁斥謬論與傳播真相可同時進行。駁斥謬論,很有必要,但是破和立要更好地結合。我們還可以在事關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國際傳播上做更多文章。
經過近年對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相關新聞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流淌在中國及東盟,特别是湄公河次區域國家之間的這條國際河流,不但把中國、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串在一處,成為共飲一江水的聯合體,同時也逐漸成為觸動相關國家民衆靈魂的“一條敏感神經”。但從具體的運作來看,我們對瀾滄江——湄公河的國際傳播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深化,對這條著名國際河流的國際傳播價值重視程度還略顯不夠,例如,關于瀾滄江——湄公河的國際傳播新聞稿件量少質弱。而且,直到今天,我們的邊境新聞還停留在禁毒、維護水上安全這一層面上,相關報道還是偏硬。而諸如中國作為上遊國家為保護湄公河的生态所做出的種種努力與犧牲,以及各國人民因共飲一江水而建立的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的報道則稍顯欠缺。有一段時間,瀾滄江——湄公河相關報道甚至成為新聞禁區。
随着“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及全球氣候的巨變,我們不難預見,景洪放水惠澤下遊國家的類似故事會不斷發生,提醒我們應該重新認識瀾滄江——湄公河在我國對周邊國家國際傳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可以将其作為一個重要的抓手,用具體而生動的事實故事來展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與周邊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和姿态。
因此,可考慮做一些新的嘗試。比如開展“描繪我們的瀾滄江——湄公河國際攝影征文大賽”,以及成立瀾滄江湄公河新媒體國際聯盟等。借助媒體的力量,讓更多國家的讀者将目光投射在這條連通中國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國際大河身上,以此為載體,運用現代傳媒手段,講述更多真實與精彩的故事,突出彼此國家的友誼,營造守望相助的國際氛圍,将“中國環境威脅論”變為國際合作佳話,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成為增信釋疑、凝心聚力的橋梁紐帶”重要批示增添新的注腳。
責編: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