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帶一路”記者外交目标與傳播模式探析

“一帶一路”記者外交目标與傳播模式探析

時間:2024-11-06 10:26:11

鐘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而實現“五通”願景與行動的前提是各相關領域、相關層面、相關人員的相互了解、對話與合作,其中,從事新聞報道的專業媒體記者無疑在促進“五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信息傳播作用。長期以來,我國各相關部門十分重視“請進來”“走出去”以增進相互了解的記者外交工作,而随着“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推廣和實施,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記者交流也更加頻繁,各種短期、長期的雙向交流項目不斷豐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自2014年以來承辦“巴基斯坦青年記者訪學項目”,目前已經舉辦兩期,每期的五名巴基斯坦記者分别來自巴基斯坦通訊社、巴基斯坦電視台、《今日巴基斯坦》、獨立新聞社、《每日新聞》等巴基斯坦主流媒體,為期九個月,為中國大學的完整學年,屬于長期訪學項目。筆者負責該項目“最後一公裡”的策劃和實施,并以一對一交流、小組讨論、問卷調查等形式全程跟蹤參加兩期項目的記者對每一項活動的反饋意見,以期觀察記者外交的規律,為提升記者外交項目的質量和效率提供參考。本文即是基于近兩年實施兩期“巴基斯坦青年記者訪學項目”的基本理念、相關活動組織及其效果評估探讨“一帶一路”記者外交的基本目标與傳播模式。

提供深度知識、促進深度理解:記者外交的目标

幫助參與項目的外國記者獲得深度知識既是幫助記者了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的需要,也是促進兩國深度理解與合作、講好“共同故事”的需要,是培育“全球新聞記者”(globaljournalist)的需要。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日益複雜化且日益密切聯系,這要求各國記者尤其是從事國際報道的記者比以前任何時代的記者都更需要深度理解所報道的國家、深度理解複雜的國際關系、深度理解各種全球性問題,以便通過報道幫助人們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并發揮媒體力量促進人類的和平與發展。新聞教育者通常認為,在全球化環境裡工作的記者必須具備的素養包括批判性與分析性思維,對所報道對象的深度知識,跨文化知識、意識與敏感性,重要新聞的識别能力與報道能力,多媒體報道技能;靈活性、适應性與持續學習的意願。這些素養基本都離不開深度知識。沒有深度知識很難具備優秀的批判與分析思維,很難具備跨文化敏感性,很難具備識别重要新聞的能力。缺乏對複雜議題的深度知識、激烈的媒體競争環境、搶時效的壓力都會成為優質新聞的巨大障礙,往往導緻膚淺的甚至錯誤的報道。基于此,幫助記者獲得深度知識是以國際交流為主要模式的記者外交項目的重要目标和實施維度,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巴基斯坦青年記者訪學項目”無疑為巴基斯坦記者提供了獲得與中國有關深度知識的機會。

從專題講座到實地參訪:記者外交多元模式有效性簡析

為了實現提供深度知識、促進深度理解的目标,“巴基斯坦青年記者訪學項目”嘗試采用課堂專題講座,漢學學習,媒體實習,媒體、企業、政府、學校機構參訪,自然人文景觀遊覽等多種傳播模式并通過記者反饋探索不同模式的有效性。2016年6月,完成第二期項目的記者在回答“請比較每一種渠道在幫助你理解中國、擴大人際網絡中的有效性”時,“教授講座、與學者對話”“訪問媒體機構、與媒體人對話”獲得最高評價,五名記者都認為“非常有效”,同時,四名記者認為“常規大學課程”“漢語課程學習”是“非常有效”的渠道,一名記者認為這兩項“比較有效”,而針對“訪問政府部門、與官員對話”這一模式,三名記者認為“非常有效”,兩名記者認為“比較有效”。答案較分散的是“訪問工廠、公司,與經理和工人對話”,兩名記者認為“非常有效”,兩名記者認為“比較有效”,一名記者認為“有點效果”。盡管記者認為這些渠道絕大多數“非常有效”和“比較有效”,但答案仍然顯示出差異。根據筆者在實施中的觀察,教授專題講座、常規課堂授課并與記者對話所提供知識的系統性和深度一般而言超過其他傳播模式,而各類機構實地參訪的主要作用是增強感性認識,并不是深度系統知識獲取的主要渠道,這可能是答案差異的重要原因。

不過,對各類每項活動的跟蹤問卷調查顯示,具體活動是否能提供深度知識、滿足參加者的獲得感與更多因素有關。其中,講座主題或參訪機構與記者職業或記者來源國的關聯性、必要性是兩個重要影響因素,而講座或參訪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提供的信息量和對話互動效果是另外兩個重要影響因素。有的講座或參訪活動被記者評價為關聯性、必要性強,有的講座或參訪活動被認為信息量大、互動性強,而關聯性、必要性、信息量、互動性、獲得感都獲得高分的課程或活動是最受好評的。“曆史視角下的中巴關系”獲得首期訪學項目系列講座最高分49分(滿分50分),其中必要性和信息量分别獲得滿分10分,中巴關系無疑是巴基斯坦記者們的重要關切,學者講述中巴共同的故事,所掌握的中巴關系知識以及對中巴關系的深入分析給記者們留下深刻印象。首期訪學記者參訪上海電氣在“與本人關聯性”“必要性”“與巴基斯坦國内發展的關聯性”“對該企業發展狀況的好感度”“對其産品和服務的興趣度”“收獲程度”六項指标上均獲得滿分10分,最終獲得滿分60分。記者們在交流中透露,巴基斯坦長期嚴重缺電,能源和交通是阻礙巴基斯坦發展的兩大瓶頸。2015年4月20日,習近平主席訪問巴基斯坦期間,中巴雙方簽署了一系列覆蓋多個領域的合作協議,助推“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上海電氣承建的煤電項目正是其中之一。記者一行在4月底參訪上海電氣,正值相關協議簽署後數日。第二期訪學項目,參訪了更多能源類企業,例如華西能源、中興能源、晶澳太陽能,其中,華西能源在“與巴基斯坦國内發展的關聯性”“與本人關聯性”“收獲程度”獲得滿分10分,并獲得總分57分(滿分60分)。

調查顯示,為期一學年的訪學項目幫助記者大大加深了對中國的積極認知。在第二期項目的五名記者中,三名記者表示來中國之前和在中國學習一年後,對中國的印象“非常不同”,一名表示“不同”,一名表示“有點不同”。在回答“你如何評價來中國前自己所掌握的中國知識?”時,一名記者說“非常多”,三名記者表示“比較多”,一名記者表示“不太了解”。在回答“你如何評價在中國學習九個月後自己所掌握的中國知識?”時,四名記者表示“非常多”、一名記者表示“比較多”,來中國前後對中國認知的平均值從7.6上升為9.6。在回答“請用5-10個字描述來中國前和在中國學習九個月後你眼裡的中國”時,一名記者表示來中國前認為“中國欠發達”,來中國後發現“中國将成為世界強國”。第一期的一名記者也有類似的表達:“我一度以為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一樣,處于相對欠發達的狀态,但我現在知道中國是世界的未來所在。”第二期記者還有多名表示,來中國之前隻知道中國是巴基斯坦最好的朋友,來中國之後發現中國人很友好、助人、勤勞、謙虛、值得信賴,“沒有人可以打敗他們。”

精準對接與精心實施:關于記者外交項目實施的建議

基于兩期“巴基斯坦青年記者訪學項目”的策劃、實施經驗以及逐項活動的跟蹤調查結果(限于篇幅,本文隻能呈現極少調查數據——作者),作者初步探索出“一帶一路”記者外交可遵循的一些規律,供實踐參考。

第一,記者對各類活動的評價顯示,關聯性、信息量、互動性與收獲感是活動得分的重要影響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兩類與記者職業關聯度高的活動得分顯著高于關聯度低的活動:一是與媒體行業發展相關的活動,例如,新媒體發展前沿、媒體參訪、媒體人講座;二是與記者來源國關聯度高的活動,例如,中巴關系相關活動,來源國急需發展、向中國借鑒相關領域的活動,例如,能源、基礎設施、交通等。關聯性即接近性,體現了記者職業所需。關聯性也影響了必要性和興趣度。另一方面,參加活動後對授課人或參訪機構的好感度和收獲感體現了實際傳播效果,好感度高、收獲程度高自然得分就高。值得注意的是,關聯度、必要性得分與好感度、收獲程度得分并不一定一緻,有時候前者高于後者,或者後者高于前者,這說明好的活動選題如果實施得不好效果會打折扣,同時,被認為關聯性必要性相對更低的活動如果實施得好,效果也較好,而隻有好的選題加上好的實施才能獲得最高分,獲得最佳傳播效果。從記者的反饋看,無論授課還是參訪,有興趣并容易理解的話題、充分的信息量、充分的雙向互動、良好的交流氛圍是赢得好感度、提高收獲程度的重要體現。

第二,記者外交項目活動策劃遵循互利共赢原則,力求公共外交主體與客體興趣點與利益點關聯性最大化,實踐精準對接。

活動的組織者是公共外交行為主體。促進外國記者與中國新聞界及其他各界的對話、交流與合作、推動外國記者與利益相關方建構長期關系可以視為記者外交的重要目标。與外國記者本人職業發展關聯度較高的活動包括:提供新聞傳播新理念、新技術、新案例的課程、講座、參訪;幫助記者深度了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提高涉華報道水平的課程、講座、參訪;幫助記者提高漢語應用水平、提高自主獲取漢語信息的能力、提高漢語交際能力的系統課程等。與記者來源國發展關聯度較高的活動包括:參訪制定外交政策尤其與記者來源國相關的外交政策的政府部門;參訪與記者來源國開展業務合作的中國企業的國内總部,幫助記者更全面了解這些企業的文化與精神;參訪與記者來源國教育發展有關的中國教育部門和學校,促進記者來源國教育發展,推動所在國青年來華留學;參訪與記者來源國醫療衛生發展有關的中國醫療衛生部門與學校,幫助記者了解中國醫療水平、向其國内傳播中國先進的治療理念與技術,促進記者來源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這些領域可以進入“一帶一路”記者交流活動項目的優先順序名單。

第三,記者外交項目活動策劃以專題化系列活動深化記者對重點領域全鍊條的認知,實踐精深傳播。

對記者感興趣、記者來源國迫切需要發展的領域,可設計專題性系列活動,幫助記者接觸到該領域全鍊條上的不同環節,以深化對該領域的認知。這些領域很可能就是中國的優勢領域,這樣的活動也有助于中國優勢領域的推廣。專題性系列活動可能比零散的活動更具有傳播效果。例如,“巴基斯坦青年記者訪學項目”的上海浦東相關系列活動、中國建築相關系列活動、能源企業系列參訪、新媒體系列講座等。

第四,記者外交參訪活動策劃以信息量、體驗感、互動對話氛圍為每次活動的效果訴求,以參觀展覽、實地體驗、座談等為主要形式,實踐精細溝通。

蜻蜓點水式的參觀訪問難以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有時候,甚至可能給記者負面印象。因此,安排較為充分的時間,從多個角度展開較為深入的交流是提升效果的必然選擇。很多機構都有講述機構曆史的圖片展,并安排優秀的講解人員,用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講解為記者提供機構概貌。有些機構制作的外文版視頻也是很好的傳播工具,但參訪過程中播放視頻最好控制在5-10分鐘,太長也會給參訪帶來負效應,因為記者通常更喜歡把時間花在提問交流上。實地考察(例如建築企業的建築工地、能源公司的設備生産車間、媒體的演播室、農村的田野)是幫助記者獲得感性認識、更加直觀體驗中國各個方面的重要傳播渠道。同樣,實地考察中詳略得當的講解和進程節奏是活動設計中的重要考量。座談往往在展覽參觀、實地考察之後進行,其主要功能是回答記者在參訪前期準備和參觀考察環節發現的問題、産生的疑問。出席座談的接待方人數在2-3人為宜,最好包含掌握宏觀戰略的人員和了解實際運行的人員,對話時間視與會人員數量、問題數量而異,時長半小時以上才能保證必要的信息量,一小時左右最佳,如果談話氛圍很好、問題很多,可以延長到兩個小時,但最好不要超過兩個小時。值得強調的是,當記者因為對參訪機構了解不多而沒有問一些重要的但又是本機構希望記者了解的問題時,出席座談的人員可以在回答問題過程中主動設置一些記者可能感興趣的議題或者反問記者一些問題。良好的談話氛圍是雙向激發問題的真正對話與交流。

信息量豐富、體驗感良好、互動對話充分的參訪需要接待方具有較為豐富的接待經驗、優秀的接待人員、良好的傳播理念,也需要公共外交項目主辦方與接待機構的充分溝通和共同精心設計。

(感謝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陳國韻、吳凱、王岚昕在調查數據整理方面為本文做出的貢獻。)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的大國傳播與公共外交思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号:15AXW005)

責編:吳奇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