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嫣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在跨文化傳播中,“真實記錄”這一特性具備良好的穿透力。因此,紀錄片一直是文化間實現溝通、向世界傳播中國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關于加快紀錄片産業發展的若幹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出台,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外文化領域合作模式的各類探索在被積極嘗試,這推動着中國紀錄片在國際舞台實現更加廣泛而深入的“走出去”。
2016年4月,三集紀錄片《金山》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首播,播出後引發廣泛關注,随後頻道對該片進行兩次重播。同時,由數百家電視台構成的美國公共電視機構PublicBroadcastingService(簡稱PBS),迅速與中央電視台達成購片意向,拟定播出計劃。該片由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全資委托美國雲霄制作公司承制。由于曆史文化類題材更直接地涉及到不同接收群體的文化内核、曆史傳統、價值認同,其難度可想而知,這使得中國紀錄片從業者在國際合作領域的選題,多集中于自然題材類作品。而《金山》是央視紀錄頻道在曆史文化領域進行國際合作的初次嘗試。
19世紀時,中國人在建設美國西部的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少中國人藉着1848年加利福尼亞州淘金熱來到美國,他們建設了橫貫美國東西部的大鐵路的西段,而這條大鐵路帶動了美國西部的快速發展;他們修建了堤壩,開墾了加利福尼亞州最具價值的耕地;他們還建起了唐人街,為美國帶來多元的食物和文化。但1882年《排華法案》頒布後,很多中國人被遣送回國,中國人為美國西部建設所做的貢獻也自此漸漸被塵封。
《金山》真實還原了上述一系列真實的曆史,其選題既真切地展現了華人在曆史上對美國做出的重要貢獻與充滿波折的命運,又觸及了鮮明的美國文化背景與現實因素,因此得以被美國公共廣播機構選中。
傳播原則:在文化交集中對話
随着中國國力增強、海外關注不斷增多以及綜合軟實力不斷提升的“中國文化世界化”進程,國際紀錄片機構主動與國内機構的合作已成“新常态”①,中國紀錄片正通過節目購買、聯合攝制、委托制作多種方式開展着國際合作。
在此背景下,中國紀錄片亟需探求适合國際傳播的選題内容與表達方式。而已有的國内紀錄片的國際合作領域多集中于自然題材類作品,曆史文化題材領域需要合作雙方在文化上求同存異,有待挖掘探索。
受到不同文化間意識形态、價值觀、話語體系等方面差異的影響,以不同民族、不同區域間交流融合為内容題材的紀錄片,其内容的傾向性難以把握,部分作品非但不能兼顧多方受衆偏好,還會引發不同文化之間的誤解誤讀,以至于投入高昂的合作成本但國際傳播效果依舊甚微。
在曆史文化類紀錄片的創作實踐領域,“講好中國故事”的具體表現方式有兩大類型,一類是純粹講述中國故事,在表達方式上加以國際化呈現,向世界講述中國;二是講述中國人在海外的曆程,以兩個區域文化間的交融部分為創作空間,以雙方受衆為目标對象,國際傳播更加具備針對性與指向性。第二種類型所提供的在選題内容上探尋不同區域間文化偏好重疊空間的方式,可以為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帶來突破。曆史上中國一次次主動或被動地融入世界、當代中國在國際社會日益活躍而深度地參與、中西方文化間長期的交融,均為此類紀錄片的國際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素材②。
題材選擇:在曆史領域中突破
曆史上的19世紀,大量華人到達美國并在那裡紮根,為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段曆史改變了許多中國人與中國家庭的命運,同時也為美國至今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衆多表現美國西部大開發的影片中,《金山》将視野聚焦到華人在其中做出的舉足輕重的貢獻,具有首創性與獨特性。當這一選材被成功再現于電視屏幕上,人們發現它符合中美受衆共同的文化偏好,而這一内容得以被選擇拍攝,從更深的層次來看,則有其必然性。
在确定選題之前,央視紀錄頻道與美國雲霄制作公司對各自所在市場的受衆情況進行了預判。
從對内傳播的角度來看,央視紀錄頻道基于對國内紀錄片市場的了解,發現中國缺乏類似《金山》這一曆史題材的作品。在大多數中國觀衆的知識結構中,對于19世紀華人赴美這段曆史的了解幾乎為零,不論在教材還是媒體上都鮮有提及,他們所獲得的關注度和他們曾經産生的社會價值相比,有着巨大懸殊,央視紀錄頻道希望可以通過這一選題,讓國内觀衆了解同胞的這段不平凡的曆史。
而從對外傳播的角度來看,華工為美國建設所做出的貢獻以及《排華法案》所引發的震撼的曆史事件,一直以來在美國乃至世界曆史影視作品中,幾乎被忽略或是一筆帶過。
因此,央視紀錄頻道對以《排華法案》為主題的創作提案進行了思考。在這段曆史中,華人随着淘金熱與大鐵路修築紛紛湧入美國,而此後排華浪潮與《排華法案》的出現,導緻華人受到了嚴酷的排擠與驅逐。
對于美國制作機構而言,美國西部大開發則是美國紀錄片對内和對外傳播的重要曆史選題。雲霄制作公司向央視紀錄頻道提出了美國西部大開發的紀錄片提案,央視紀錄頻道則一直醞釀前述關于《排華法案》的選題。而美國的西部大開發事實上凝結了包括美國人、中國人以及其他各國移民的共同參與和貢獻。中美兩方的視角一經碰撞結合,最終決定了以華人視角講述美國西部大開發這一選題,推出表現華人在美國西部大開發曆程中的故事與貢獻的影片。
美國是一個多族裔國家,華人群體屬于其中的少數族裔。以少數族裔的曆史故事與生活現狀為内容的影視作品,甚至是有關種族歧視的内容,在美國媒體尤其是公共傳媒機構具有較高的需求量與關注度。正如後來出現在《金山》一片中的解說詞所表達的,他們“不認為中國文化是外來文化,中國文化是美國多元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根據美國制片方的預調研,一方面作為多族裔的國家,美國對少數族裔的文化選材具有較強的包容度,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發展到今天,觀衆及相關組織機構都需要了解與還原曆史真相,正視與反思國家在發展曆程中出現過的錯誤。因此制作方明确《金山》的叙事立場——影片肯定華人的曆史貢獻、認定《排華法案》的荒謬錯誤、支持并同情華人的曆史處境,制作方判斷美國觀衆能夠認可并接受這類帶有明确批判反思的聲音。
聯合制片:在交流碰撞中前行
這一選材所涉及的内容,關乎中美兩國的曆史,尤其關乎美國曾經出現過的一段非常嚴重的決策失誤,而單純依靠國内制作機構無法突破自身文化立場、知識結構、拍攝資源等各方面的局限性,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态下的自說自話或是一味妥協迎合外國受衆的偏好都不是紀錄片“國際化”的正确策略。這也是造成國内類似的提案曾經一再被擱置的原因。如何既客觀公正地描述曆史真相,又能使中美受衆自然地接受,是這一選材在變為紀錄片作品的過程中最直接的挑戰,而單獨由中國或美國任何一方的紀錄片團隊制作,都會有所局限。因此,央視紀錄頻道想要實現這一選題,必然要利用國際資源,以聯合制片模式對華人參與美國大開發這一中美共同的曆史事件進行呈現。
央視紀錄頻道自成立以來,一直注重國際聯合制片的探索與嘗試。其中,與美國相關機構以及制作人有着長期的合作。基于這些合作,這類機構與人士不斷深入了解中國紀錄片的現狀與訴求,加之對本國紀錄片領域動态的掌握,能夠精準地找出雙方文化的共通性,因此有了上述曆史選題領域的突破。與此同時,這些機構與人士也為紀錄頻道提供各種顧問與指導,使中國紀錄片機構更加了解國外市場需求與國際表達方式,雙方關系得益于這些前期的積累,在此次的深度合作中,較為順利地推動了中國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的成功實踐。
有賴于央視紀錄頻道和美國雲霄制作公司的長期合作,從前期調研、資料搜集、方案制定到拍攝制作都形成了良好的溝通機制,國際合作延展至産業鍊的各個環節,雙方充分發揮了各自的獨特優勢。
從合作模式來看,央視紀錄頻道對《金山》進行了全額投資,并參與了整個制片流程,一方面在整體的導向上進行把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該片抓住國内觀衆的收視偏好,為中國觀衆呈現曆史真相。
美國雲霄制作公司則承接了該片的具體制作,并由原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全球節目執行副總裁史蒂夫·伯恩斯擔任制作人,發揮在國際制作水準與貼近美國受衆訴求方面的優勢。
在整個制作過程中,雙方始終保持深度合作,在不斷的碰撞與磨合中探求出适合中國觀衆與美國觀衆的共同表達方式。首先,雙方在社會曆史題材紀錄片的制作上,對内容的真實度與準确度始終保持着極高的要求。為了将《金山》這一曆史題材真實還原,确保所有内容的權威性與可信度,在影片正式拍攝制作之前,美國制作機構開展了充分的前期調研,利用其國内各種調研條件,從博物館、圖書館,到專家學者等多方資料搜集與求證下完成了作品初步方案。而後,央視紀錄頻道對這一初步方案,在中國國内與美國開展調研工作,對其專業性、權威性進行反複核實。在影片的内容結構設置上,雙方存在分歧與差異,需要不斷對影片架構進行探讨與修改。例如在具體的内容結構中,雙方在關于表現妓女的内容比例上産生了分歧,而後由中方主導進行了修改,既闡述這一現象的客觀存在,又不誤導受衆将其視為美國西部大開發中的主流内容。
文本呈現:在國際标準下表達
作為中美兩國在曆史文化領域具有突破性合作的紀錄片《金山》,既展示了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特質和他們所具有的典型的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也追溯還原了19世紀美國西部開發的曆史圖景、美國文化的排斥與包容。而這些深層的話語,則是通過一系列符合國際标準的文本表達,最終呈現在觀衆眼前。
在叙事方式上,美國制作機構選擇了以個人視角叙事,将曆史背景融入個體的命運與經曆中。這樣一種視角的選擇,有别于傳統中國文化中的群體主義傾向、宏大叙事風格,個體化的叙事更加生動,在西方文化群體中,更加符合受衆偏好,更加具有接近性、通行性。影片選取了五個人物,生動再現了他們離開中國前往美國的引人入勝的生活故事,以這五個故事貫穿整部影片情節、以此再現曆史。其中有很早就來到美國、掘金發财的礦工陳發興,有在一次撲克牌遊戲中赢得自由的小妾波莉·比米斯,有和數千人一同在懸崖峭壁之上、在狂風暴雨之中于内華達山鋪設鐵軌的于吉華,還有和反華思潮奮勇抗争的記者王清福,等等。這幾個人物角色是各具特色的華工,同時也映射出無數華工的命運遭遇與整個社會曆史背景。
在具體的拍攝手法與制作技術上看,美國制作機構自身具有專業而豐富的制作經驗,使得影片技術水準與國際接軌,滿足國際市場的硬性要求。一方面,使用數字制作技術将大量珍貴的史料照片進行了動态化處理,使影像的表現更加形象化、立體化、生動化。影片中個人故事呈現部分運用情景再現的方式,依據詳細的拍攝腳本,使用專業演員,制作精良,将曆史人物的狀态表現得真實、細緻。另一方面,大量的實地取景拍攝,增加紀錄影像的真實質感,使得該片更加富有視覺沖擊力。創作者先後選取的實景拍攝地點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威瓦維爾(Weaverville,California),這座位于群山之間的采煤小鎮,曾有數千名中國礦工在這裡生活,攝制組拍攝了雲林廟的全景鏡頭,和早期中國礦工居住的地方相似的小屋,以及當年中國礦工淘洗金沙的河流;加利福尼亞州唐納山口(DonnerPass,California),中國鐵路工人曾在唐納峰上留下影像,攝制組拍攝了6号隧道(華工耗時2年在堅硬的岩石之間開辟的隧道)、避雪棚、連接7号隧道和8号隧道的“中國牆”(ChineseWall),讓觀衆感受到2400米高的山上艱難的生存條件;加利福尼亞州樂居鎮(Locke,California),攝制組在這裡跟随曆史學家歐偉明一道追溯祖先,他的幾段采訪不僅圍繞着追尋他的祖先與這個小鎮的關系的主題,還放眼于中國人對加利福尼亞州農業所做的貢獻;加利福尼亞州沙加緬度三角洲(SacramentoDelta,California),在這裡攝制組采用無人機航拍了河流和堤壩,正是它們保障了加利福尼亞州農業的發展。
同時,精神、價值觀等内核,附着于引人入勝的外在符号上,中國文化得以在精巧的視覺外衣下,潛移默化地實現跨文化傳播。該片展示了華人帶入美國的中國飲食、服飾發飾、節日習俗、慶典儀式等典型中華文化符号,在外國人的好奇、不解甚至抵觸中,跌跌撞撞地紮根繁衍出唐人街、華人小鎮等帶有富有東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在此基礎上,該片由表及裡,将筆觸延伸至廣大勞苦華工背後的家庭,展現他們與家人之間的書信與物品郵寄往來,由此将中國濃厚的家庭觀念、家族觀念、宗族文化、群體文化等深層的價值觀、世界觀等融入。而中華文化從外在符号到内在價值融入美國社會,同時伴随着美國西部從荒蕪到繁榮的發展景象,美國的西部牛仔、西方服飾建築等元素也被自然而然地展現。這些本土化元素的加入,讓雙方觀衆在接受異域文化的同時能夠找到自身熟悉的文化符号,從而達成文化共鳴。
結語
《金山》的成功推出,得益于以開創性的曆史題材選擇與深度的國際聯合制片模式,踐行了尋求文化偏好重疊空間的實踐。在題材選擇方面,《金山》開創性地以19世紀華工湧入美國與《排華法案》為切入點,以華人對美國做出的重大貢獻為落腳點,在文化偏好重疊空間中尋求文化共鳴;在團隊合作方面,雙方經由此前長期的積累與此次創作過程中的磨合,凝結了優勢,做出符合國際标準的視聽呈現。這種對國際傳播有效文本的尋求方式、與對國際傳播合作資源的積累曆程,是《金山》帶給中國紀錄片的新思考,也是帶動中國紀錄片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的新模式。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創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号:14ZDA056)
「注釋」
①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公衆時代中國紀錄片的“新常态”——CDRC前沿發布之2015年度紀錄片産業數據發布》,《傳媒》2016年第1期。
②張梓軒,雷建軍:《自然的合拍——中國電視劇在非華語區傳播的策略分析》,《中國電視》2013年第4期。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