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上午,會議舉行了“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成立儀式、“儒家經典《論語》外譯與國外出版項目”啟動儀式、“國際中華文化研究學會(籌)”啟動儀式。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安樂哲、北京大學教授嚴紹璗、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李焯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卓新平依次做了主旨發言。下午舉行了“文明互鑒: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工作回顧與展望”、“國際漢學研究與展望: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紀念”、“交流·互鑒·創新·發展:文化與文明、中華優秀文化與世界文明”三個分論壇,并發布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研究叢書》。
一、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的重大意義
2016年12月6日上午,教育部社科司司長張東剛等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揭牌。研究院由西北大學原校長張豈之擔任名譽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教授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教授擔任指導委員會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張西平教授任院長。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在緻辭中表示,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旨在推動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曆史、宗教、哲學、藝術等人文學科的發展,為學校的“雙一流建設”發揮積極作用。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将以“文明互鑒”觀為其基礎,充分發揮北京外國語大學多語言的優勢,展開中外文明、曆史、宗教、哲學等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揭示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中華文明的世界性意義。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将在中華文化“走出去”和國家人文交流機制中積極發揮作用,将其建設成國家人文交流的重要智庫。
教育部社科司司長張東剛在緻辭中表示,高等學校是服務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通道,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的成立,為促進國家發展彙聚力量和智慧,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聚力,為增加文化自信添彩,可謂恰逢其時。張東剛對研究院的建設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要有宏偉志向,堅持國家戰略導向;二是要聚焦關鍵點,把語言能力提升為國家戰略,積極開展周邊和邊疆地區的語言研究;三是要培養儲備人才,将服務國家戰略與推動“雙一流”建設有機結合,培養和儲備國家戰略亟需的語言人才;四是要推動多維度、多層次人才交流機制建設,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奠定堅實的基礎。
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闡述了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深刻理解,希望北外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能夠紮實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各項研究,創造出新的研究成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發揮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力量。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賀耀敏在緻辭中高度評價了北外對國家語言能力建設、國家國際交流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貢獻,回顧了中國人民大學與北外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方面的合作成果。張豈之先生在發言中回顧了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關于文化自信的論述,他表示将全力支持研究院的各項工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綿薄之力。
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長張西平表示,研究院将采取以下方法和方式展開工作:一是咨政研究。緊密圍繞中華文化全球發展和人文交流機制兩大主題,展開服務國家的咨政研究。二是學術策劃。緊緊圍繞北外人文學科建設,圍繞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圍繞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以文明互鑒為出發點,策劃相關國家曆史、宗教、文化研究的重大項目。三是駐院研究。學校各院系教師凡是申請到與比較文明相關的國家或教育部研究課題,可以駐院研究。四是學術合作。圍繞比較文明和人文交流研究,通過推薦國内外著名學者、學術機構等方式,積極推動國内外學術界與北外展開學術合作。五是學術培訓。研究院将依據跨學科研究的特點,展開中國文化、曆史學、宗教學、傳播學、中譯外翻譯、跨文化研究等各類學術培訓。六是學術出版。圍繞文明互鑒和人文交流的主題,組織出版比較文明研究方面的成果,逐步形成北京外國語大學新的學術增長點。
會議同時啟動了“儒家經典《論語》外譯與國外出版項目”。該項目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為響應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布局,利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外語人才和漢學家資源,與國際儒聯共同開展的譯著合作項目。該項目将把儒家經典《論語》譯為多種非通用語種,并在對象國出版。随後,由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國内外數十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國際中華文化研究學會(籌)。該學會旨在研究中華文化思想和發揚中華文化精神,并以此為基點促進全人類的自由平等、和平發展與共同繁榮。學會成立後,作為溝通海内外中華文化研究與教學的高端平台,将緻力于開展以下工作:一是人文交流。促進各民族間的文明對話和民間人文交流,增進各國文明交流互鑒。二是學術研究。開展學術研究和學術出版,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促進教學人員交流互訪等。三是文化教學。促進中國語言文化教學,舉辦中華文化講習班,組織編寫有關中國語言、曆史、文化、宗教、哲學、藝術等學科教材。四是人才培養。聯合培養學生,支持國外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來華攻讀博士或短期訪學,促進中國學生到國外留學或訪學。大會為國際中華文化研究學會舉行了揭牌儀式,聘任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安樂哲教授為學會名譽會長,并向相關單位頒發了學會發起單位證書。
面對未來發展,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表示,我們首先要立足中國曆史文化的邏輯起點,以廣博的胸襟在世界範圍内探讨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在世界不同文明的比較和全球視野下,總結中國當代的偉大實踐,闡述中國發展道路。其次,要加強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和研究,系統梳理和研究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曆史,熟悉和了解海外漢學的發展和特點,積極與海外漢學家互動。再次,各單位要進一步加強協同創新,聚焦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夯實學術基礎,完善體制機制,把一個文化的中國、學術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介紹給世界。
二、中華文化“走出去”高層論壇主旨發言
在大會主旨發言階段,五位著名國内外學者依次做了發言。
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發言的題目是“中華文化對世界的貢獻”。他認為,中華文化對于世界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對人自身全面深入的認識,亦即中國文化傳統的人文精神。第一,中國人文精神體現人的自主性。中國人文精神推崇人的主體性,既不做神的奴隸,也不做物的奴隸,人在天地萬物中是獨立的主體。第二,中國人文精神體現人的獨特性。人是萬物之靈,在天地萬物之間具有獨特性。中國文化并不認為人主宰一切,而是人要有自我意識,要參與天地變化之中。第三,中國人文精神體現人的能動性。當我們做任何科技創造發明的時候,我們應該認真思考這種科技發明的結果,會給人類今天、明天、後天帶來什麼樣的效果?如果說僅僅對今天有用,對明天、後天産生很多的流弊,這樣的發明創造就應該受到約束。第四,中國人文精神體現人的自律性。懂得“止”是中國人文精神重要的一點,要知止。今天世界所出現的問題,就在于人的自律精神缺失,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世界關系的緊張,造成人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緊張。我們應該把中華文化精神發揚出去,用我們自身的榜樣去影響世界。
美國夏威夷大學安樂哲教授發言的題目是“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的重要性”。他認為,人類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知識足夠,但智慧缺乏。問題與困境有很大不同,問題可以解決,比如可以用科學解決世界饑餓的問題,但困境不一樣,需要我們在心理上有相當大的改變。因此,問題的解決靠科技,困境的解決靠倫理。現在最重要的是對倫理的反省。
北京大學嚴紹璗教授發言的題目是“在多元文明語境中造就真才實學的中國學研究家”。他認為,目前我們迫切需要培養一批具有真才實學、能夠在多元文明語境中從事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進程關系的研究者。首先,研究者必須具備中國經典文化的基本教養。其次,研究者必須具備研究對象所在地區、國家、族群等基本的文化史認識。第三,研究者必須把握和熟悉相應的文化學理論。最後,研究者應該具備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外國語言能力,以适應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實際情況。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焯然教授發言的題目是“從走進來到‘走出去’:跨文化與比較文明研究的前景”。他認為,文化在曆史發展中不斷受到外來沖擊,與此同時也吸收外來養分并加以轉化,形成更具活力的文化傳統。文明的接觸和交流促進文明對話,也促進文明融合。中國文化“走出去”恰逢其時,中國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可以促進文明互相了解、促進文明互補、消融文明沖突,使文明在交流中達到和諧共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所長卓新平研究員的發言題目是“文化教育與文明發展”。他認為,研究比較文明、文化教育對文明的發展是重要的課題,知識精英通過社會實踐為中華民族的複興提供了條件。
三、分論壇觀點異彩紛呈
2016年12月6日下午,同時舉行了中華文化“走出去”三個分論壇。
分論壇一:“文明互鑒: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工作回顧與展望”
會議圍繞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牽頭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如何進一步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展開研讨。文化部外聯局、中國外文局、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協同單位的代表紛紛在研讨會進行發言。大家一緻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自實施以來,在新聞出版、影視、對外漢語教育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也日益增強。目前,這一重大戰略已進展到了最為核心的關鍵環節,即以增強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世界影響力為目标的中國學術“走出去”。而如何發揮高校的學術研究力量,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曆史重任與高校“雙一流建設”學科建設結合起來,就成為這項戰略實施的重中之重。
分論壇二:“國際漢學研究與展望: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紀念”
會議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梁燕院長、顧鈞副院長主持。南開大學閻國棟教授就“俄羅斯漢學研究的曆史及現狀”,中國社會科學院何培忠研究員就“從借鑒到互鑒——海外中國學研究的曆程回顧”,北京行政學院侯且岸教授就“對美國漢學(中國學)曆史傳統的思考”,北京外國語大學薛慶國教授就“阿拉伯世界的中國研究”,北京聯合大學梁怡教授就“中國學研究的若幹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院唐磊副研究員就“國際漢學(中國學)研究展望”、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才智研究員就“中國古代文學在海外的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劉燕教授就“拓展國際漢學與比較文學研究的視野”為題進行發言。與會學者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成立20年來,以在世界範圍内展開中國文化研究為主要使命,以學術研究為根本,以民族文化複興為志業,以《國際漢學》為學術陣地,堅持不懈地緻力于梳理域外有關曆史中國和當代中國的研究,在揭示中國文化的世界意義及其深遠影響,構建國内外有關中國研究平等對話的平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論壇三:“交流·互鑒·創新·發展:文化與文明、中華優秀文化與世界文明”
會議由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林建華院長主持。北京外國語大學石雲濤教授以“美我之美與美人之美——比較文明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北京外國語大學李雪濤教授以“全球史與中國”,北京外國語大學戴桂菊教授以“俄羅斯宗教與社會”,北京外國語大學吳旻雁副教授以“中阿思想的互動——中庸與調和的視角”,北京外國語大學韓振華副教授以“理雅各《道德經》解讀摭談”,北京外國語大學趙冬副教授以“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唐海軍研究員以“歐洲社會模式為何會陷入困境”,北京外國語大學謝輝博士以“西學漢籍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外國語大學祝和軍老師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溝通之契機”,北京外國語大學孫磊老師以“文化比較視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設”為題發言,從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華優秀文化與世界文明的關系。
責編: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