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小學和初中階段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在美國六年制的小學階段,一年級到五年級并沒有提及任何的中國曆史,隻是在小學最後一年(六年級)開始提及中國,這段時期被稱為中國早期古代文明。在美國教科書中,中國曆史不是從中國的夏朝開始,而是從商代開始。美國史學界認為“夏朝沒有确切的文字記載”,因此将有文字記載的商朝作為中國曆史開端。學生要求從地理、政治、經濟、宗教和社會結構等多個角度分析早期中國的古代文明史,具體涵蓋下列知識點:(1)孔子的生活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基本教育理念。孔子時期普遍存在的政治和文化問題,以及孔子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2)始皇帝統一了北部中國的政策及政治成就,建立秦朝。(3)漢朝的政治貢獻及版圖的擴張。
孔子是美國教科書提到的第一個中國人,美國大學的哲學教科書開始系統介紹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美國的小學教科書采用了始皇帝的稱謂,沒有采用“秦始皇”的稱謂。大綱指出,“始皇帝統一了中國的北方”,而不是統一了全中國。秦始皇完成對六國的統一之後,才有中國的概念,因此美國教科書不說始皇帝統一中國。大緻與歐洲的羅馬帝國同期的漢朝有四個影響深遠的成就: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樹立、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絲綢之路和佛教的傳入。
美國加州的初中是兩年制:分為七年級和八年級,有别于中國的三年制。七年級世界曆史提及中國中世紀的四個朝代,八年級的世界曆史課沒有涉及任何中國的曆史和文化。七年級的中世紀曆史跳過了三國、晉朝、南北朝和隋朝,直接講述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初中階段,美國學生要求從地理、政治、經濟、宗教和社會結構的角度分析中國中期文明史,包括下列知識點:(1)中國在唐朝的重新統一、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韓國和日本的興盛。農業、科技和商業的發展。(2)宋朝和蒙古人統治時期,儒家思想的影響和變遷。(3)蒙古人統治時期和明朝時期,中國和其他周邊文明的關系,陸地和海洋的擴張。
美國教科書并沒有把元朝單獨割裂開來講述,而是和被元朝所滅的宋朝及滅元的明朝聯系起來,對比分析漢人文化和非漢人文化的發展,展示其中的曆史邏輯和興衰原因。蒙古人曾侵入歐洲,歐洲曆史有提及和記載。蒙古族統治的元時期,重點分析非漢人文化對儒家思想的影響。宋朝是中國儒家思想的一個發展高峰,但是文明發達的宋朝被軍事發達的蒙古族所滅。儒家思想在不尊儒的社會形态裡如何發展?廢除了科舉考試之後的知識分子的命運怎樣?中國被放在亞洲文化傳播的角度進行國家間的比對研究,探讨鄰近國家中國和韓國在知識、語言、宗教和哲學上對日本産生的影響。美國的曆史教學大綱沒有使用中國常說的四大發明創造,而是把茶葉和四大發明放到一起,相提并論,稱其為五大發現,使用了“發現”(discovery)一詞。混淆發明和發現的提法,有些不妥。
二、美國高中階段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美國加州的高中采用四年制,從九年級到十二年級,有别于中國大陸的三年制,教學模式采用了大學的走班選課制度。九年級的世界曆史沒有提及中國的曆史和文化,十年級探讨殖民時期和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的世界曆史課程,開始深層次探讨中國的經濟模式和政治模式。十年級要求學生分析新帝國時代(NewImperialism)全球變化的模式:非洲、東南亞、中國、印度、拉丁美洲和菲律賓。其中包括四個知識點:(1)工業革命主導的經濟崛起和由此引起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之間的聯系。知識點包括:國家的安全和戰略優勢、國家的霸權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傳教士的傳教引起的道德問題;土地、能源和科技發展引起的資源問題。(2)掌握殖民統治者的殖民地,例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荷蘭、俄國、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國的所屬殖民範圍。(3)殖民者和各種長期和短期被殖民者對帝國主義的觀點。(4)世界範圍内被殖民地區的獨立抗争,包括領袖的角色,例如中國的孫逸仙(孫中山),以及意識形态和宗教的因素。
美國《世界曆史》教科書和其他國家的教科書有一點不同的是,其他國家教科中普遍缺少殖民者對殖民主義的觀點。為什麼美國教科書敢于闡述美國作為殖民者的觀點?美國的很多史學家,包括學術泰鬥哈佛大學費正清認為,美國比其他的殖民者(例如英國和法國)推行的殖民政策對被殖民的國家更“仁慈”,例如美國政府退還了庚子賠款,并用來投資教育和開設醫院,幫助中國教育和醫療的發展。
十年級學生要求從不同的方面分析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和結果,包括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角色和作用。要點包括:(1)20世紀30年代德國、意大利和日本謀求帝國主義,包括1937年日本制造的南京大屠殺和在中國其他地區的罪行。戰争期間人類付出的代價:特别關注俄國、德國、英國、美國、中國和日本戰争中平民和軍隊的損失。(2)學會分析二戰後的國際發展形勢。例如中國的内戰,毛澤東的崛起以及随後的政治和經濟的震蕩(例如:“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和“天安門事件”)(3)學會分析當今世界地區或者國家的政治局勢:例如中東、非洲、墨西哥、拉丁美洲和中國。
客家人孫中山(1866–1925)是美國中小學教科書中提到的中國近現代史上國際影響力排名第一的中國人。孫中山在美國學生看來是個非常清晰和易于理解的民主先行者形象。孫中山試圖采用美國總統林肯南北統一的模式統一中國,他的“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學習了林肯的bythepeople,onthepeople,forthepeople。孫中山在中國推行了政黨和憲法的理念,以政黨推行革命,以憲法治國,摒棄皇權社會所遺傳的模糊的“替天行道”信仰。從孫中山開始,中國産生了自己的政黨、憲法、現代化的軍隊和現代民主科學的思想。
十年級講授的二次世界大戰内容,亞洲戰場提及中國的毛澤東和蔣介石。提及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的個人傳記閱讀,但是沒有提到中國領導人的傳記閱讀,也沒有提到東條英機這類戰犯的延伸閱讀。從美國人的角度看,中國是亞洲事務的中心,日本和韓國是美國在亞洲用來平衡中國力量的砝碼。在此十年級所掌握的曆史基礎之上,十一年級講述的中國内容相對簡單,要求學生了解門戶開放政策、改革開放、中國崛起為世界大國。學生追溯美國的崛起,并讨論美國如何成為20世紀的世界力量,了解和分析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十年級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開啟了分析和比較的模式,而不是再讓學生隻倚重曆史事件的學習。
十二年級學生要求開始學會分析不同政治制度的起源、特點和發展,着重分析政治民主的訴求、優勢和實行民主的阻礙。學生學會分析國際貿易及中國的經濟模式,并解釋美國如何影響及被影響的因素,例如:遠離美國本土的經濟力量。我和我的團隊對大一的新生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發現,美國十一年級和十二年級的高中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執行教學大綱内容,加州很多高中沒有依據大綱對中國經濟和政治模式進行學習探讨,而隻側重講授了美國的經濟模式和政治模式。為什麼?研究發現,美國的高中生十一年級參加完了美國的高考SAT,十二年級就已經收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雖然高中畢業班的學生依舊要求上課保持自己的高中成績,但是世界曆史學科内容不再被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再像參加高考前那樣重視學習。
三、中美曆史教學模式的異同
1.曆史内容的連貫性
與中國的曆史教學模式相比,美國的教科書及中小學曆史教學模式有利有弊:優勢在于美國的課程設置側重交流和聯系,例如絲綢之路、佛教的傳播,注重分析曆史事件背後産生的原因。弊端是過多以美國的政治和國家利益為中心,在教學指導大綱中甚至忽略了和美國利益不緊密相關的國家的知識内容。在美國的教科書中,中國的曆史不是像中國教科書那樣,依據每個朝代做一個連貫的介紹,美國的教科書跳過了一些中國的朝代。例如七年級的中世紀曆史跳過了三國、晉朝、南北朝和隋朝、從漢朝直接講述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造成美國曆史老師和學生在授課和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困惑。
2.學生的通識教育和獨立思考力
我和我的研究團隊同時訪問了中國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和美國大一新生,美國學生表示小學和初中有關的中國曆史知識都忘記了,十年級的中國曆史知識掌握得相對牢靠。但是,從教育銜接的角度看,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通識教育對學生的中小學知識提供了進一步補充與完善的機會。美國的大一學生必須學習通識教育規定的世界曆史課程,因此美國學生又重新系統學習中國的曆史,使用的教科書通常是哈佛大學出版的費正清的《中國》。中國的大學生缺乏能繼續延伸自己的曆史知識的教育,特别是一些學習理工科專業的學生。
相對于中國的中小學曆史教科書,美國的曆史教科書勝在給學生提供分析問題的角度和獨立思考後的表達機會。美國大綱公布考核的要點,但不規定具體内容,體現了教科書和考試内容分離,重點考察和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歸納分析能力和觀點創新能力。依據大綱的内容,美國學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問題,例如中國的政治體制和經濟模式背後的原因?有沒有中國人親自把絲綢送到了歐洲?西方什麼時候掌握的絲綢技術?中國其他地區如何獲得中國的絲綢技術?要加強中國學生的獨立思考力,中國的曆史教科書就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曆史知識的羅列,而是要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曆史事件和分析其背後的原因。
3.曆史師資的培訓
美國的中小學非常注重教師的教學培訓,鼓勵他們參加會議并組織專家和中小學老師一起探讨學習。2010年和2013年我在美國培訓中小學教師,曾經做過一個演講《加州曆史和社會科學學習标準中的中國》(ChinaintheCaliforniaHistoryandSocialSciencesStandards),中小學老師以分組的形式列出自己在教學中面對的問題,内容包括中國朝代的正确發音問題,朝代的更替問題。美國教科書沒有遵循統一的拼音序列,例如宋朝在美國曆史教科書的拼寫是Sung,沒有使用拼音Song。
美國曆史教師對中國始皇帝的法制及漢朝的儒家思想提出了疑問。1)始皇帝的貢獻是用統一的法制統治中國,為什麼法制在中國不能推行下去?美國教科書沒有講清楚何為始皇帝的“法制”,因為法制翻譯成英文是“Law”,字面上容易和現代意義上的法制産生混淆,但實際的意思是“嚴刑酷法”,強調對人的割鼻砍腳等懲罰。始皇帝的“法制”在中國不能維持,反而激發了農民暴力反抗。2)為什麼漢朝選擇了儒家思想?漢高祖劉邦廢除了秦始皇的”嚴刑酷法“之後,任用蕭何為丞相,采取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黃老治術政策,逐步替代秦朝的“嚴刑酷法”。黃老治術是假托黃老,意即黃帝時期的政治清明,以及崇尚道家老子思想中的清淨儉約,作為西漢初期國家的政策方針。文帝和景帝繼續采用了道家思想,采取避讓大規模沖突的“和親”政策處理與匈奴的關系。漢武帝劉徹時期國力日益強大,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除了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采取積極的治國态度,發展軍事力量抗擊匈奴。
每學期類似的針對一線美國中學教師所提問題的定期師資培訓受到美國教師的歡迎。中國教師的師資培訓需要加強,否則會有知識老化,跟不上新的形勢、新的思考。
結語
對外傳播中要開展對受衆的研究,依據年齡分類,細化對外傳播中的特定人群。加強對受衆知識結構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外傳播才能有的放矢。例如美國青少年在小學六年級就掌握了“SilkRoad”這個詞,中國的“一帶一路”的英文(TheBeltandRoad)是否可以翻譯成“NewSilkRoad”新絲綢之路,還有待商榷。
加強博物館的實物展出和互動的演示項目。在南加州的帕薩迪納市,距離加州理工大學不遠有一家亞太博物館。美國的曆史教師經常帶領自己的學生參觀該館。亞太博物館其中一個展廳還原了絲綢之路,并在館内搭建帳篷,擺出複制的唐朝時期各國商人的服飾,美國師生和遊客均可試戴和試穿當時的衣服,吸引了大量遊客并拍照留念。此類的演講和文化體驗結合,收到了良好的對外傳播效果。
美國出版的青少年讀物中,特别是美國中小學圖書館中有關中國文化的圖書缺乏,使美國青少年對中國了解産生空白,在此空白和“無知”基礎之上,美國媒體涉華報道的誤導和誤讀對普通美國民衆很容易奏效。多方面多層次出版相關書籍,以彌補有關中國讀物在美國缺失的任務迫在眉睫。(研究團隊成員KianoEmami亦有貢獻)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