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的生态移民

中國的生态移民

時間:2024-11-06 09:57:03

廟廟湖村——沒過腳踝的沙子淹沒了他們新家的門口。推着自行車走過去,像踏過一片沼澤。廟廟湖僅是小小的一片綠洲,大約一英裡外,是一些水泥砌成的房子,整齊劃一。

中國政府将約7000名回族居民從西北地區缺水的土地上搬遷到廟廟湖村,村醫馬世良的家庭就在其中。馬大夫說,官員曾承諾“我們會變富”。

“如果我們知道這裡是什麼樣的話,我們就不會搬來了。”41歲的馬醫生說。搬來三年後,他一直無法在廟廟湖村行醫,也沒有找到其他的可靠工作。

中國稱這些人為“生态移民”。政府把居住在受氣候變化、工業化、不良政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土地上的32.9萬人,搬遷到了161個倉促建造起來的村子裡。他們是甯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的生态移民與扶貧計劃安置的第五批。此前,這個計劃搬遷了114萬居民。甯夏是古代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有許多沙丘、清真寺和駱駝。

甯夏扶貧開發辦公室移民管理處副處長韓金龍表示,雖然之前幾批并沒有明确地說是生态移民,但他們搬遷也是由于沙漠化越來越嚴重。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環境移民工程。

中國在甯夏和其他幾個長期受幹旱和其他自然與人為災害影響的省份所做的事情,預示了包括美國在内的全球各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時可能會采取的行動。據估計,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氣候變化将迫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口離開家園。

中國受到土地不斷退化和極端天氣的影響,但是大規模的移民工程帶來了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正如馬世良和他的鄰居所遇到的情況一樣。

11口人擠在580平方英尺(編者加:約54平方米)的兩居室,馬世良和很多人都在院子裡給老人用塑料加蓋房屋。設計新家的官員把廁所和淋浴放在一起,這對于回族是不可忍受的。馬世良自己在外面挖了個廁所。官員沒有把馬世良任命為村醫,從2016年11月份以來,即便是并不穩定、收入很低的建築工作也沒找到,一家人全靠他的妻子王梅(音)在農場打工的12美元生存。

“政府決定把人口遷出來,因為那裡的土地養不活他們,”甯夏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張吉忠說,“這裡面有曆史、自然和社會原因。”

在過去的50年裡,甯夏地區的平均氣溫上升了2.1度,2001年至2010年上升尤其快。自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甯夏的年降水量每十年下降約5.7毫米。

張吉忠說,将人們從西海固搬遷出來的一個主要目标是植樹造林,改善環境。他說,已經有200多萬公頃的土地被改造為森林和草場,固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80年代的4%上升到2015年的22%。提起西海固,張吉忠說:“現在比以前有更多的野生動植物,有時還能吃到野雞。”

1983年移民搬遷計劃開始實施,政府在甯夏北部給移民分了土地,讓他們搬過去,自己蓋房子。現在,政府給他們建房子,雖然比較小。張吉忠說,前後五批移民搬遷共花了200億元,其中一半花在最近一批上。

“房屋需要蓋得好,道路要修得好,學校要建得好,”他說,“這都是政府的責任。”

移民搬遷開始之前,政府讓地質專家在甯夏其他地方找到足夠的耕地,判斷是否有足夠多的水可以運到那些地方。每個家庭得到大約150平方米的宅基地,房子要占掉三分之一。許多人抱怨宅基地太小。每人隻分到一畝農田,遠比他們在老家村子裡的少。

“在北方,土地和水确實變得越來越稀少,”張吉忠承認。他說,在最近一批移民搬遷中,四分之一的家庭沒有得到任何土地,政府已經将他們定為“勞務移民”,正在與企業進行談判,為他們在城裡找清潔工或保安等工作。

即使是分到田地的人也面臨困難。“這還遠遠不足以讓他們擺脫貧困,”張吉忠說,“那點地勉強夠吃。政府一直以來都努力推動移民在其他行業就業,擺脫依賴土地生存。”

馬醫生的老家在葉家河,去那裡需要穿山越嶺。那裡視野開闊,滿眼綠色,跟廟廟湖完全不同。馬醫生的哥哥馬世雄(音)在路邊迎接我,他沒有搬遷。上世紀90年代以來,村子裡1400多人,到現在隻剩300人。

比起弟弟在廟廟湖村的房子,馬世雄的房子簡直可以稱為皇宮。兩排屋子,占地超過300公頃,是新家的兩倍。原來馬醫生住的房子已成了一片廢墟。

責編:譚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