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十八大以來“講好中國故事”理念國内研究綜述

十八大以來“講好中國故事”理念國内研究綜述

時間:2024-11-06 09:53:32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多次強調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一理念提出後,來自社會學、人文科學、哲學、管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别從不同視角,圍繞“講什麼”“誰來講”“給誰講”“如何講”幾大問題展開研究。本綜述就2012年至2016年期間國内學界對上述理念的研究現狀、學術動态做一分析總結,提出建設性意見。

一、“中國故事”的文化内涵研究

“中國故事”講什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挖掘好的内容。而隻有充分理解“中國故事”的文化内涵,才能因勢利導,講出精彩的故事。對此,學界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中國故事”的核心内涵:中國夢,中國精神,中國價值

學者主要圍繞中國夢、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探讨“中國故事”的核心内涵。“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講清楚中國故事背後的價值根源,中國夢就是好的體現。”①“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包括崇仁愛、守誠信、立正義、尚和合等思想,自強不息、扶正揚善、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②而“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和諧理念’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心與物的和諧平衡;二是政府力量與市場力量的和諧平衡”。③

(二)“講好中國故事”的标尺:準确認知概念,遵循四個“講清楚”

胡曉明在《如何講述中國故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若幹理論與實踐問題》一文中,從概念上區分了“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指出“文化走出去”可能存在的若幹誤區。習近平主席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的“四個講清楚”,全面闡釋了講好中國故事的要求和标準。“簡單地說,這‘四個講清楚’就是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講清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厚的曆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④

二、“中國故事”的傳播主體研究

“中國故事”誰來講?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體是多元的,專家學者主要針對以下四種主體的角色定位進行闡釋:

(一)政府:制定戰略,整合資源政府作為對外傳播的戰略制定者和決策引導者,“要把‘講好中國故事’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借鑒美國《戰略溝通的國家框架》,協調整合現有外交部、中聯部、文化部、國新辦和僑辦等部門的外宣職能,成立國家戰略溝通和公共外交協調委員會,作為國家級傳播協調機構”。⑤

(二)企業:行走的“中國故事”全球化時代,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國外,他們是外國人眼中“中國故事”的鮮活素材,而中國企業所生産的産品和所提供的服務也成為外國民衆了解中國的一扇窗。為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發市場機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文化企業,引導它們把企業經營活動與展示國家形象結合起來”。⑥

(三)智庫:智慧貢獻者“智庫在觀念創設和輿論引導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國在國際一流智庫建設上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⑦

因此,“要扶持一批面向國際的高校機構和民間智庫,鼓勵支持它們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在更多國際場合發出中國聲音”。⑧

(四)民衆:“中國故事”的微主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的交往空前加強,這使每個普通人都成了國家形象代言人;而互聯網将人類帶入信息網絡之中,這使每個個體都成了講述中國故事的微主體。“在這個微距離的世界中,每個微主體都可以自由地發出自己的微聲音,再以微聲音實現微傳播,由微傳播産生微動力,最終積聚微動力。”⑨

三、“中國故事”的傳播渠道研究

“中國故事”如何講?對外傳播的渠道也呈現出多樣化态勢。目前我們主要運用以下幾種渠道:

(一)媒體:渠道主戰場

當下我國媒體在開展對外傳播工作中的問題主要有:(1)傳播渠道有限:集中在國家級新聞機構層面,地方媒體外宣意識薄弱;(2)分布散,實力弱:缺乏國際一流媒體;(3)内外有别不到位;(4)時效性差:不能及時發聲,喪失主動權;(5)缺乏現代化:新媒體運用和受衆互動不充分。對此,需要“以大傳播的理念整合媒體資源,從中央到地方,從國内到國外,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從官方到民間,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媒體系”。⑩

(二)文學影視藝術作品:潤物細無聲

除新聞之外,文學、影視、音樂、舞蹈等作品都是傳播的重要渠道,潤物細無聲地講述着中國故事。《“唯一有價值的就是擁有活力的靈魂”——講述“中國故事”的方法或主義》認為,在創作文學及影視作品時,要體現人文精神,題材要多元,内容要原創,讓“中國故事”在世界文學版圖中建立起文學表達的獨特方式。

(三)國際舞台:發掘更大契機

随着中國實力和自信的提升,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G20峰會上,“中國倡導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為國家和地區間開展更廣泛、更包容的合作提供了新機遇”。11

(四)海外力量:借船出海

在向海外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運用“外賓”元素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外媒和外國人士表達中國内容,可以有效降低國外受衆的陌生感、距離感,提高覆蓋率、落地率、接受率,提升可讀性和可信性。”12除了海外媒體和海外民衆,海外企業和海外民間組織等也是不容忽視的傳播力量。

四、“中國故事”的傳播策略研究

“中國故事”如何講?在這個全球互聯的時代,信息林林總總、紛繁複雜,“酒香也怕巷子深”,隻有運用好的策略,才能講出好的故事。學界在這方面探讨頗多,具體策略可歸納如下:

(一)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時還要有文化自信,從弘揚自己的優秀文化中尋找精、氣、神。楊莘在《講好“中國故事”》一文中,曆時性地解讀了“中國故事”的文化内涵,從鴉片戰争時代的“昨天”,到新中國成立後繁榮發展的“今天”,再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明天”,“中國故事”賦予了我們文化自信。這種自信體現在:一方面,“中國故事實質就是中國在自信且被他信的制度和理論指導下的中國現實的體現”;13另一方面,“不能隻對西方講‘好的中國故事’,而且要用好的方式講中國的客觀故事”14。

(二)善用國際表達傳播中國話語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提出“用1.0版國際語言來表達中國立場”的觀點,即“把我們耳熟能詳的、習以為常的口号性的政治話語,轉化成外國人能夠懂的、能夠理解的國際語言”15。有學者分别以不同的文章讨論“講好中國故事”怎樣與世界接軌。也有學者指出,對“普世價值”等概念要保持冷靜思考,在當今世界話語權西強我弱的語境下,“要避免‘普世價值’成為‘洋本本’的迷信”16。

(三)建構“中國故事”的話語體系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構建起一套帶有中國标簽并能與國際社會交流的話語體系。由中國翻譯研究院牽頭打造的“中國關鍵詞”,為建構“中國故事”話語體系做了一次有意義的嘗試。“中國關鍵詞”在“揭示中國故事的核心理念”“提升中國故事的準确性”“增強中國故事的可讀性”“拓寬中國故事的傳播渠道”“強化中國故事的傳播效果”17等方面均大有裨益。此外,“作為人們對一個國家的記憶或印象,國家品牌承載着來源國獨特的文化内涵,是該國曆史、物質、政治、生态文明的高度濃縮,通過産品、商标、旅遊、媒體等形式在全球傳播本國文化,形成話語體系”。18

(四)創新傳播方式,重視“講故事”藝術

首先,“融通中外”是中國創新外宣方式的關鍵。“要通過理論創新、概念創新,主動創立新的議題和話語範疇,引導國際輿論方向。”19其次,真實的中國故事最能打動世界。“在針對那些對中國、對中國道路存有誤解甚至偏見的西方受衆時,采用講道理的方式,不如采取講事實、講故事的方式。”20再次,聚沙成塔,積水成淵,“中國故事”是由無數個“個體故事”構成的。崔耀中的著作《中國故事——中華文明5000年》以講故事為載體,小切口、大背景,小故事、大道理,小人物、大主題,“以小見大”中講述“中國故事”。

(五)減少“文化折扣”,實現有效傳播

因語言不通、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文化折扣”,是我們對外傳播出現“傳而不通,通而無效”尴尬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必須通過高質量的翻譯作品,“借助傳播者的文化知識,找到兩個文化的等價表述”21。隻有減少文化折扣,擴大傳播的有效性,方可實現傳播效果。

(六)培養講故事的人才

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大量優秀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倡導者,習近平主席可謂“講故事的高手”。他善于“用講故事的表達同頻共振,凝聚共識;用講故事的語氣娓娓道來,觸及心靈。他所講述的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緊緊地抓住了世界民衆的心”。22

五、“中國故事”的受衆研究

“中國故事”給誰講?講中國故事要有受衆意識,要滿足本土化需要,“需要更多地講述與外國人利益相關的中國故事”23。一直以來,我國媒體過于關注以歐美為中心的目标市場和受衆,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缺乏溝通和互動。我們不僅要向西向北看,也要向東向南看。

結語

通過以上綜述可以看出,各界專家學者就“講好中國故事”的内容、主體、渠道、策略、受衆等領域展開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探讨,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不過,在傳播渠道研究、受衆研究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在傳播效果分析方面有待補足短闆,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民衆媒介素養研究

民衆是“中國故事”的創造者,也是“中國故事”的講述者。然而,講故事的意識需要建立,講故事的能力更需要培養,這就需要提高民衆的媒介素養。相較于西方的系統性媒介素養教育,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參與和使用媒介,怎樣辨識和批判媒介信息,開展此方面的務實研究和教育已經時不我待。

(二)深化新媒體傳播渠道研究

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2015)》顯示,51%的海外受訪者選擇當地新媒體獲取中國信息。通過新媒體傳播中國故事,已是大勢所趨,新媒體的多樣化内容、“裂變式”傳播給“講好中國故事”帶來前所未有的契機。清華大學戴佳等《用社交媒體講好中國的綠色故事》是這方面的研究範例。目前國内這方面研究尚淺,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怎樣運營互動式傳播等,亟待深入探索。

(三)深耕對外傳播受衆研究

文化研究學者斯圖瓦特•霍爾将受衆解讀分為偏好、協商和對立三種模式,傳播主體發出的信息不是“魔彈”,受衆具有能動反抗性,細分受衆才能實現精準傳播。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接觸和使用媒介的環境不同,解讀信息的習慣也各異。對此,需要系統性細分國際受衆,對特定地域受衆的心理訴求和行為習慣展開針對性調查,獲取受衆反饋,建立受衆研究數據庫。

(四)重視對外傳播效果研究

傳播效果是傳播活動的宗旨,有沒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内容好不好,傳播渠道對不對,傳播策略佳不佳,都要靠傳播效果說了算。對傳播效果評估研究是我們對外講述中國故事中的短闆課題,亟待加強。

「注釋」

①王義桅:《表達中國融通世界》,《人民日報》2015-09-01。

②穆占勞:《中國故事、中國精神、中國智慧與文化自信》,http://www.wenmingcc.org/index.php/cms/item-view-id-13005.shtml,2017-01-05。

③胡曉明:《如何講述中國故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若幹理論與實踐問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④向芬:《講好中國故事與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體會之二十八》,《前線》2014年第1期。

⑤徐占忱:《講好中國故事的現實困難與破解之策》,《社會主義研究》2014年第3期。

⑥蔡名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對外傳播》2013年11期。

⑦同⑤

⑧同⑥

⑨劉彤,于甯:《從“大時代”到“微時代”看中國故事的群衆表達》,《四川戲劇》2014年第7期。

⑩張妍:《多策并舉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4-22。

11李宏策:《G20:講好“中國故事”的契機》,《科技日報》2016-09-25。

12李子祥:《新形勢下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探索》,《前沿》2014年第8期。

13郭堯:《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際話語權——專訪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胡正榮》,《國家治理》2015年26期。

14濂溪河:《用适當的方式講中國故事》,《社會觀察》2014年第6期。

15高翔,魏丹丹:《用1.0版國際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專訪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當代世界》2014年第3期。

16李德順:《對其說“不”并非高明》,《人民論壇》2014年第4期。

17孫敬鑫:《借“中國關鍵詞”講好中國故事》,《對外傳播》2016年第2期。

18劉瑞旗:《用國家品牌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日報》2015-01-23。

19周鑫宇:《用“新”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教育報》2013-12-27。

20房甯:《講好中國故事的“舍”與“得”》,《光明日報》2015-11-14。

21陳雪飛:《講中國故事要有受衆意識》,《社會觀察》2015年第6期。

22張岩:《習近平講述的中國故事》,《中國報道》2016年第5期。

23黃友義:《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第1期。

責編:譚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