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2016年度國外主流媒體關于北京的輿情分析

2016年度國外主流媒體關于北京的輿情分析

時間:2024-11-06 09:52:32

本研究使用道瓊斯公司旗下的全球新聞及商業數據庫Factiva,以Factiva數據庫中的國外50家主流媒體和世界四大通訊社為信息來源,以國際通用語言英語為檢索語言,以新聞标題和導語中至少出現3次“北京”為檢索限制,進行全數據庫檢索。自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國外主流媒體及四大通訊社共發布8264條關于北京的報道,比2015年報道量(9212條)下降了10.29%。

一、報道概況

2016年國外主流媒體關于北京的報道全年平穩,報道總量比2015年下降近千條,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北京主辦的大型國際活動較少。全年報道量最多的是12月,共943條;報道量最少的是4月,共601條。

1.報道趨勢分析

2016年報道量的峰值分别是12月(943條)、1月(876條)、7月(807條)。上述三個報道高峰涉及的主題主要是:12月:北京霧霾并發布本年度第一個霧霾紅色預警;雷洋案。1月:北京霧霾及政府治理措施;萬達集團等企業海外收購。7月:裡約奧運會及國際奧組委反興奮劑;南海仲裁案。

2.報道主體分析

以報道量居首的20家媒體來分析(如果既有網站又有報紙,取數量多的,不重複計算),關于北京報道最多的國家和媒體依次為:英國(2128條):路透社、《泰晤士報》《衛報》,美國(1124條):華爾街日報網、美聯社、紐約時報網、《華盛頓郵報》,法國(675條):法新社,俄羅斯(639條):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印度(335條):印報托、《印度斯坦時報》《印度教徒報》,新加坡(312條):《海峽時報》,韓國(260條):韓聯社,澳大利亞(141條):《澳大利亞人報》,非洲(280條):泛非通訊社。

與2015年外媒北京報道的消息源相比,2016年度歐洲通訊社及俄羅斯媒體關于北京的報道量大幅提升,這一方面說明歐洲各國更加重視對華關系;另一方面也說明北京在全球影響力的攀升,作為全球城市北京的輻射力極大拓展。同時,菲律賓新聞通訊社和日本通訊社關于北京報道減少。

二、報道主題分析

近年來,中國國内的各類事件往往吸引駐華外媒關注,進而發酵成為多國媒體關注的國際性事件。這一現象日益頻繁地出現,客觀上說明了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由于2016年度北京主辦的大型國際活動較少,一些社會議題往往成為全國關注的争議性話題和世界關注的重要話題,這類報道在全年報道量中占比較高,如雷洋案、毒跑道事件、女子痛斥醫院号販子事件等。此外,一些外媒長期關注的話題,如北京霧霾、北京交通、自然環境惡化等,也呈現出增多态勢。本文将2016年外媒關于北京的報道歸納為十個主要議題。

1.空氣污染治理。每到秋冬季節來臨,北京的霧霾就有加重之勢,外媒關于北京空氣污染的報道也大幅增加,主要分為四個主題:空氣污染嚴重;政府治污舉措;公衆抗擊污染以及空氣污染影響中國經濟。外媒認為北京已出現了“空氣好、經濟壞”現象,即北京污染降低、則經濟下降。外媒一方面肯定北京政府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如《為了防止不可收拾,北京提高紅色預警發布标準》(ToLimitDisruption,BeijingRaisesThresholdonRedAlertsforAirPollution,2月23日紐約時報、馬尼拉公報、路透社、印報托等多家媒體);另一方面強調北京為了治理污染付出了經濟降速的代價,如《北京上空的藍天?衰敗的郊區為中國減少污染埋單》(BlueskiesoverBeijing?DecayingsuburbsbearcostasChinacutspollution,1月26日路透社)。

2.自然環境保護。外媒十分關注北京的水資源匮乏、碳彙交易等環保主題。6月多家外媒報道北京因過度抽取地下水每年下沉4英寸(10厘米),認為北京已達到地質的臨界點,持續的沉降将對北京的“公共和城市基礎設施”安全構成威脅,其中之一是“嚴重影響火車的運行”,很容易造成火車脫軌發生事故,如《研究者稱,北京正在下沉》(Beijingissinkingintotheground,sayresearchers,6月23日,英國衛報、獨立報報道)。北京延長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時間的政策,中國監管機構允許北京将碳排放交易權覆蓋範圍擴大至内蒙古地區最大的兩個城市(呼和浩特和鄂爾多斯)等政策出台,外媒肯定這是政府推進環境保護的重要政策,如《北京的碳彙市場将延伸到内蒙古》(China'sBeijingcarbonmarkettoexpandintoInnerMongolia,3月24日路透社)。

3.房地産業調控。本年度北京房地産交易市場極為活躍,房價上升幅度較大,政府也出台了多項調控房價的政策。3月财政部發布信息,中國将對房地産交易分類征收增值稅的信息被多家外媒報道,然而,7月外媒也觀察到北京房地産業交易激增,住房價格連續10個月上漲,如《白皮書顯示北京房地産業激增65%》(Beijing’spropertysalessurge65percentin2015-whitepaper,7月24日路透社)。11月以後,外媒報道了北京采取多種措施讓住宅型房地産市場降溫,對于北京市代市長蔡奇承諾明年将保持更加穩定的房地産市場,認為顯示了北京市嚴厲打擊投機性購房的決心,如《北京市代市長承諾明年房地産市場将更加穩定》(Beijing'sactingmayorpledgesmorestablepropertymarketnextyear,12月29日路透社)。同時,紐約時報等也報道了中國“以房養老”現狀,如《中國的房地産教父建議以房養老》(China's‘GodfatherofRealEstate’PitchesReverseMortgagestoSkepticalElders,12月27日紐約時報)。

4.2022年冬奧會籌備。全年關于奧運會的報道高達224條,聚焦2022年冬奧會籌備的報道共計18篇(重複數8條),其中有少量牽涉西藏問題等的報道(Ontopoftheworld:Tibettogetaskiresort。泰晤士報2月25日),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西方關于北京報道的泛政治化特點。3月份這一主題的報道量有8條,達到本年度最高點,涉及主題為國際奧委會考察冬奧會籌備情況,客觀報道了國際奧委會對北京籌備情況的滿意态度,如《北京按照計劃準備2022年冬奧會》(BeijingPreparationsfor2022WinterOlympicsOnSchedule,3月23日路透社、俄羅斯衛星台等)。10月國際奧委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協調委員會第一次對北京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考察,薩馬蘭奇·薩利薩奇斯高度評價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籌備工作,如《國際奧組委說相信北京2022年冬奧會将開放互聯網》(IOCsaysconfidentonfreeinternetforBeijing2022Olympics,10月12日路透社、法新社等),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張建東說,2022年冬奧會期間我們将全面開放互聯網,包括在各比賽場館、運動員逗留之地和其他區域。

5.北京文化産業呈現前所未有的活躍度。海外并購是本年度文化産業發展的一個重點。本年度萬達集團相關報道達95條(重複28條),主要與其海外并購相關,包括萬達購買美國傳奇影業公司、投資西班牙馬德裡競技俱樂部和瑞士盈方體育傳媒集團等。此外,在中國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不到一年的遊戲軟件開發商北京昆侖萬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月8日以昆侖集團名義收購全球最大的同性戀社交網絡Grindr(G達),也受到外媒關注。北京文化産業的海外并購,在外媒眼中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具體表現。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6年3月23日的英文報道《北京按照計劃準備2022年冬奧會》(BeijingPreparationsfor2022WinterOlympicsOnSchedule)截圖。6.社會安全類事件此起彼伏。本年度北京未發生暴恐事件,但是與市民相關的各類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事件到魏則西事件等等。從數量上來看,槍支管控方面的報道有6篇(含重複兩篇);網絡安全方面有10篇;4月的“魏則西事件”共有19篇報道(含9篇重複);6月的“毒跑道事件”共有4篇報道;7月的“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事件”共有6篇報道。“雷洋案”是外媒關注度最高的社會安全類事件,外媒關于雷洋的報道最早出現于5月12日紐約時報網站《中國男子羁押期間死亡導緻對警察暴行的懷疑》(ChineseMan'sDeathinCustodyPromptsSuspicionofPoliceBrutality),此後,雷洋案的每個時間節點,外媒都有發聲,直至12月最後一周達到頂峰。就12月的報道來看,12月24日外媒報道量為761篇,12月31日報道總量為923篇,僅在一周内報道量上升了162篇。

7.北京城市文化呈現出多種面向。北京國際化風格日益凸顯,“傳統北京”與“現代北京”交融并陳,構成了多維而生動的北京城市形象。那些隐藏在巷子裡的古老的四合院,難以抵抗冬季的寒冷,其地下管道也存在着諸多問題;那些現代影城裡,安裝了芬蘭空氣淨化裝置,融科技和舒适于一體。北京的旅遊業始終是其文化發展中一個熱點,也是塑造北京城市形象的一個渠道,外媒引用北京假日辦的數據,看到北京的遊客持續增長,客觀呈現了北京的城市魅力。

8.北京“大城市病”之交通擁堵。交通擁堵是北京城市管理中一個棘手難題,也是北京作為全球城市的一個頑疾。城市交通的老問題,如北京汽車限購搖号是外媒關注的重點,紐約時報《想在北京開車?擁有車牌需要有中彩票般的好運》(WanttodriveinBeijing?GoodLuckinLicensePlateLottery,7月29日)。2016年網約車成為交通管理中一個突出的命題,報道量覆蓋全年,華爾街日報對于滴滴打車收購優步進而優步退出中國市場進行了耐人尋味的解讀《優步退出中國市場;美國的另一個科技創新向北京的民族主義稱臣》(Uber'sChinaExit;AnotherU.S.techinnovatorbowstoBeijing'snationalism,8月2日)。外媒對于北京近年來積極發展公共交通以緩解擁堵的舉措表示肯定,一方面承認北京通過汽車限購提高停車費和改善公共交通,降低了私家車的使用率,如《北京交通中汽車使用有所降低》(Cars'shareofBeijingtransportdeclines:Survey,7月8日印報托);另一方面,贊賞北京承諾為了緩解交通擁堵在下一個五年計劃中,到2020年,将建立1000公裡的市郊鐵路線、3200公裡的城區自行車路線,并将于明年運行首條磁浮線S1線,如《明年北京将開通首列磁懸浮列車》(Beijingtohave1stmaglevtrainlinenextyear,12月16日印報托)等。

9.北京政府管理的新進展。北京政府在社會治理方面推出的各類新政及其産生的效果,往往是外媒關注的焦點。在人口控制方面,印報托等通訊社報道《二孩政策可能讓北京增加58萬個寶寶》,路透社報道《北京計劃到2020年将人口限制在2300萬》《北京延長新父母的假期,因為中國希望更多孩子》,認為中國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在民生方面,紐約時報報道了“女孩痛斥票販子”視頻事件。外媒對于中國政府從法治層面對禁煙令的推進;北京政府通過突擊搜查夜總會等娛樂場所打擊賣淫以促進社會風氣淨化(12月25日路透社《中國首都的警察調查上百名嫖娼嫌疑人》);外國企業在京新進展(12月25日印報托《肯德基在京開辦第一家智能餐廳》)等事件也有詳細報道。

10.反腐報道還是外媒關注焦點。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高壓反腐,以培育清廉政治環境。北京高級官員的腐敗案件查處,也是外媒關注的焦點,中紀委網站消息也成為外媒報道的信源,如《北京京能集團稱原董事長陸海軍犯腐敗罪》(1月15日路透社報道),《中國調查北京高官腐敗案件》(1月18日路透社報道呂錫文被控制)等。

三、報道特點與規律

如果與2009年以來各年度外媒對于北京報道的情況比較,2016年國外主流媒體對于北京各月份的報道相對比較均衡,沒有報道量奇高的月份。2009-2016年國外主流媒體對于北京的年度報道總量,始終未超過2008年,由此可見,2008年北京奧運在吸引外媒對于北京的關注方面是空前絕後的。近三年來,奧運主題報道也始終是外媒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相比而言,雖然2016年是奧運年,但是外媒關于北京報道中奧運主題報道比2014年(北京宣布申辦2022年冬奧會)、2015年(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較少。

2016年外媒關于北京報道涉及最多的主題是北京政府管理、社會安全,外媒比往年更加關注北京市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舉措,包括霧霾、醫療等問題。

社會安全類突發事件的報道大多在事件平息後即告結束。全年多個月份都出現了各類社會安全領域突發事件的報道,這類報道往往在事件平息後沒有後續影響。如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襲人事件、毒跑道事件、魏則西事件等。外媒基本上是遵循事實本身進行報道,并沒有将這類事件意識形态化。

對個别事件的報道刻意使之意識形态化。從5月初雷洋案爆發時,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一些媒體在報道的标題中以“環保工作者”來指代雷洋,實質上是通過标簽化的方式賦予這一事件以意識形态色彩,将一起偶然死亡事件與中國的社會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勾連起來,達到抹黑中國的目的,如《緻死環保工作者的北京警察被逮捕》(BeijingPoliceOfficersArrestedinEnvironmentalist'sDeath,7月1日紐約時報)。在半年多的時間裡,英美、澳大利亞等國媒體使用多種信源對雷洋案的動态給予報道,強調事件發生後出現的簽名請願活動是一起中國中産階級與政府對抗的事件。

對于北京應對空氣污染的做法既贊賞又譏諷。一方面外媒十分關注北京冬季的霧霾,一方面又将霧霾與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美聯社(Greenpeace:AirinChina10percentlesspollutedlastyear)、路透社(BlueskiesoverBeijing?DecayingsuburbsbearcostasChinacutspollution)等西方通訊社都報道了去年在污染的關鍵性數據上中國城市平均下降了10%,但認為這是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的。印報托(Beijingtoendcoalusageby2020toreducesmog)報道北京決定在2020年停止使用燃煤,表現了北京治理環境污染的決心。

借人權宗教等問題抹黑政府試圖激化社會矛盾。英美一些媒體仍然熱衷于中國異見人士的報道,如《北京以颠覆罪控制兩名律師》(BeijingHoldsTwoLawyersonChargesofSubversion,1月14日紐約時報報道王宇、包龍軍被捕);《據說北京逮捕四名人權捍衛者》(BeijingIsSaidtoArrest4HumanRightsAdvocates,1月13日紐約時報報道彼得·耶斯佩爾·達林),《北京一家婦女法律援助中心被責令關閉》(LegalAidCenterforWomeninBeijingIsOrderedtoShut,1月30日紐約時報)等。外媒在年初對于異見人士的報道,實質上是為美國4月13日發布的《2015年國别人權報告》作注腳的。

北京政府的議題設置能力越來越強。在政治議題方面,政府權威發布以及反腐報道已成外媒十分重要的信息來源,如在1月召開的北京“兩會”上,北京市長所作的工作報告,以及會議發布的許多數字,都成為外媒報道的标題,顯示了北京市政府越來越強的話題引導能力和設置能力,如:在社會議題方面,外媒廣泛使用“平安北京”微博、在京社會媒體(新京報、京華時報等)的信息來源,發布北京社會新聞。

(本文為北京市宣傳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媒體話語與主流意識形态傳播”、北京語言大學校級重大項目“主流媒體話語與國家意識形态傳播”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吳奇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