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淺論美對華偏見:原因分析和使其改觀的可行路徑

淺論美對華偏見:原因分析和使其改觀的可行路徑

時間:2024-11-06 09:35:58

美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6月發布的《均勢報告》顯示,僅38%的美國民衆對中國持正面評價,全部被統計的39個國家對中國持正面評價的中位數為55%,這一統計數據直觀顯示了當前中國在美國民衆眼中的消極印象,由于一系列原因,中國的發展道路、理念、制度、文化等常被美國媒體和民衆誤解、誤讀。那麼,影響美國民衆看待中國的因素有哪些?

一、美對華偏見的原因分析

(一)曆史

在塑造當今世界秩序方面,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一樣發揮了如此決定性的作用,美國主導的利益格局決定了近代世界秩序的主要輪廓。長期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以征服者和救世主的心态自居,深信自己國内的原則放之四海而皆準。美國的對外交往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外交政策,而是傳播價值觀的工程,它認為其他各國都渴望照搬美國的價值觀,凡不符合美國價值觀的,統統視為異類,對待異類,美國的一貫作法就是征服他們、妖魔化他們。

在美國人看來,中國既是鴉片戰争中羸弱不堪、任人宰割的沒落帝國,又是在短短幾十年内迅速崛起、國際影響力日益攀升的共産主義國家,因此美國看待中國夾雜着鄙夷和恐懼,固化成對中國的偏見心态。面對這種心态,中國不應該感到驚訝,而要有充分的準備。

(二)政府

在對外輸出顔色革命上,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無出其右。從1947年CIA成功幹預意大利大選開始,美國先後插手伊朗、海地、古巴、剛果、巴西、印尼、智利、阿富汗、巴拿馬、前南斯拉夫、委瑞内拉、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等多個國家内政。美國還在35個國家支持種族主義、毒品、恐怖主義,在中東攪渾水,占領、轟炸十餘個穆斯林國家。從其以往所作所為看,不管是幕後操縱還是直接發動戰争,隻要美國政府認為有必要,就會不擇手段。針對中國時,美國往往以基金會的形式資助各種組織,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就資助了宣稱“緻力于推動中國過渡到民主政府”的“中國公民力量”,事實上,這類打着“和平演變”旗号的境外組織絕大多數企圖颠覆中國,其所傳播的大都是抹黑中國的負面言論和蓄意編造的假信息,隻會加深普通美國人對于中國的負面印象。

美國政府也是宣傳的鼻祖,主張棍棒外交的西奧多·羅斯福說過“溫言在口,大棒在手,故而緻遠”,由于“一戰”時期美國的對手德國常使用“propaganda”一詞,美國就改叫戰略傳播、心理戰、信息支持、公共外交等,而推動對外宣傳的美國政府機構也不斷更疊,從1941年外國廣播監聽署一直到2005年的國際信息局。在塑造對華偏見時,美國政府的慣用論點無非是: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中國人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中國向美國發動網絡攻擊、中國人權形勢、中美貿易逆差、中國對全球環境帶來壓力、中國日益增長的軍力,等等。這些陳詞濫調被每一屆美國政府翻來覆去炒作,甚至已經成為總統競選時必談的話題,而這也不可避免地加重美國人對華的偏見。

觀其言,察其行。對中國來說,應警惕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識破他們言論背後隐藏的動機。

(三)媒體

根據蓋洛普2016年9月的一項調查,美國人對主流媒體信任度降至新低(32%)。按黨派劃分,民主黨對主流媒體信任度仍超過50%,高于無黨派人士的30%,共和黨對主流媒體信任度從2015年的32%驟降至2016年的14%——特朗普代表的共和黨卻赢得了2016年美國大選,或許可視為美國民衆對主流媒體的一次“強烈反制”;按年齡段劃分,2001年時年輕美國人(18-49歲)相比年老美國人(50歲以上)更願意相信主流媒體(55%對50%),但在過去10年裡,各年齡段美國人對主流媒體信任程度都呈下降趨勢,2016年更是第一次年老美國人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下降到40%以下。美國主流媒體之所以喪失可信度,是因為很多時候它們并不是在報道新聞,而是在編造故事。針對中國時它們更是罔顧法律,擅用雙重标準和選擇性報道,擅于牽強附會、以偏概全、捏造事實,更經常指鹿為馬、颠倒是非。2013年2月CNN記者在上海浦東偷拍所謂“黑客總部大樓”時,被路過的戰士發現并勒令其停車,做賊心虛的CNN記者竟要求司機加速逃跑,此後還把這段視頻上傳到Youtube上裝無辜,不過網民不買賬,這條視頻下面最熱門的評論是“記者?開玩笑吧?CNN的行為就是間諜,應該感謝安保人員沒有直接開槍”。在意外事故和災難報道上,美國媒體同樣“雙标”玩得轉,2011年中國、2013年西班牙都發生了一次高鐵事故,同類的事故CNN卻有不同的報道,在篇幅上,西班牙那篇比中國那篇少将近一半,而且西班牙那篇報道集中在意外事件本身上,中國那篇報道卻充滿了對中國高鐵質量的抨擊和對中國政府事故處理的質疑,背後動機不難聯想——美國媒體不希望中國高鐵打入美國市場。在美國媒體看來,暴徒在昆明火車站行兇被視作“表達少數族群利益”,但到了阿富汗和伊拉克跟美軍作對、或者是在土耳其引爆炸彈就被視作恐怖分子,同樣還是這幫人,通過土耳其跑到叙利亞反對阿薩德政府時,又搖身一變成了“自由鬥士”。

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充滿了固定套路:中國制造的是劣質産品,中國沒有創新——如果有一定是偷來的,談中國人大代表必稱“橡皮圖章”,談中國政府必稱“不透明”,談中國媒體必稱“國有的、宣傳、喉舌”,一旦發現中國媒體犯錯更是極盡嘲諷之能事,但CNN、WSJ引用白宮言論時從不說自己是“喉舌”,對自己犯的各種錯誤更是選擇性無視。報道中國官方機構時,常加一句“無法與其取得聯系”來凸顯自己的“專業性”,引述中國民衆對某件事情意見時隻挑負面和悲觀的寫,把網上的一些過激言論說成是中國政府的表态,把寥寥幾人的話說成是“多個中國權威專家意見”,但凡新疆與西藏的報道都往少數民族上靠,而其他國家與中國開展任何合作在他們看來也肯定是不利的。一言以蔽之,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多是帶有偏見的、不真實的。

(四)娛樂業

美國的娛樂業和媒體是一套組合拳,擅長塑造和加深有關中國的刻闆印象。相較于媒體,娛樂是包裝在電視、電影、小說、漫畫、音樂等外殼下更隐蔽的宣傳工具。傅滿洲是“黃禍恐慌”中最知名的中國人角色,身着清朝官服,蓄長辮子,又高又瘦,長眉倒豎,留兩撮下垂胡子,他智慧超群、學識淵博,還是語言天才,卻無端仇視白種人群,試圖以一己之力破壞整個西方世界。關于傅滿洲,共有20餘部小說、13部電影,還有很多衍生的電視劇、廣播、漫畫、音樂,影響力可見一斑。到美國小說家艾爾·德爾·畢格斯筆下,中國人又成了“模範少數族裔”,他描寫的陳查理是一個華人警探,說一口洋泾浜英語,滿口之乎者也,體态肥胖卻行動敏捷,善于發現線索。雖然行事像福爾摩斯,但陳查理卻從來沒有在電影裡抱得美人歸,更糟糕的是,扮演這個華人角色的卻是一個白人。

長期以來,娛樂業在美國民衆中産生的顯著影響就是對中國的歧視和不尊重,對中國民衆也同樣産生不容忽視的負面作用:白人英雄主義心态下的自我矮化、對西方的盲目崇拜、無視政府權威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等。在美國娛樂業的長期渲染下,中國人大多逃不出這些框框:武林高手、蹩腳英語、模範少數族裔、書呆子、小人物、娘娘腔、東方的神秘大反派、眯縫眼。在好萊塢電影裡,白人總是拯救世界,華人要麼是反派要麼是跟班。即便中美合拍電影也是一樣,成龍和李連傑第一次合拍的《功夫之王》裡,主角是一個不知名的白人演員,成龍和李連傑隻不過是打下手的,電影裡最後赢得美人芳心、拯救整個中國的也是這個白人角色;《金陵十三钗》主角是蝙蝠俠扮演者貝爾,《長城》主角是以《諜影重重》為人所知的馬特·達蒙。迪士尼宣布2018年11月上映真人版電影《花木蘭》,但劇本設定的英雄卻不是花木蘭本人,而是看上花木蘭的白人商人。這些都凸顯出好萊塢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洗白”現象。

二、改變美對華偏見的可行路徑

(一)依靠互聯網

從媒體的角度來看,在美國電視仍是強勢媒體,但以年輕人為代表的用戶開始轉向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2月報告《2016總統大選——一次不容錯過的新聞事件》顯示,社交媒體在18-29歲的年輕美國民衆中更受歡迎:有35%認為社交媒體是最有用的信息渠道。蓋洛普的一項統計顯示,美國民衆對主流媒體信任度下降的同時,以年輕人為代表的用戶開始轉向社交媒體,回答“什麼是你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這一問題時,選擇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的人數上升趨勢明顯,從2013年的2%上升至2016年的6%,15%的18-34歲的年輕美國民衆在2016年時把社交媒體列為其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遠高于2013年的3%。根據尼爾森2017年1月的《2016社交媒體報告》,18歲以上的美國人每周花5.5小時在社交媒體上,占其接觸媒體總時間的22%;Facebook是使用人數最多的平台,移動端月活躍用戶1.8億人次、是第二名Instagram的兩倍,PC端月活躍用戶超9000萬、是第二名Twitter的三倍。從占比來看,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四個主要平台的使用率超過了60%。

可見,互聯網在美國的影響力正快速上升,随着用戶習慣的培養,未來趨勢是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傾向于使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獲取信息,與電視、廣播等傳統的強勢媒體相比較,美國的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進入門檻更低,而且,美國政府對其設置的保護壁壘也相對更少,因此依靠互聯網是一個比較實際的辦法。

(二)淡化官方色彩

要在互聯網上影響美國民衆,關鍵之一是淡化官方色彩,因為在他們看來,所有的國有媒體都有先天“原罪”,或多或少都存在可信度的問題,而美國民衆接觸媒體多,對媒體戒心高,按照預防接種理論的說法,他們對媒體的慣用套路和宣傳手法有很高的免疫,也更擅長用互聯網“衆包”的方法辨别假新聞。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媒體應嘗試融入互聯網的語境,淡化官方痕迹,以好的報道、好的采訪、好的媒體議程和紮實細緻的媒體調查為基礎,提高報道的精準度和客觀度,在傳播報道中逐漸加大市場化行為的比重,減少行政幹預和簡化審核環節,提高時效性。要打破美國媒體的對華偏見,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中國的媒體增加可信度、透明度,用理性的分析、周密的邏輯、詳實的證據、合理的推論去赢得對華持懷疑态度的美國人,而不是加重其對中國的懷疑。

(三)赢得年輕人

皮尤研究中心《均勢報告》的另一項統計顯示,在全世界範圍内,年輕人對中國的好感度相對更高。有18個國家年輕人群相較于年長人群對中國持更高的好感度,就美國而言,18-29歲年輕人對中國持好感的百分比為55%,50歲以上的年長人群對中國持好感的百分僅為27%,相差達28%,這個差距值在18個國家中排第一位。也就是說,美國有半數以上年輕人對中國持積極态度,而美國年輕人與年長人群對中國所持态度的差異非常大,這更進一步闡釋了中國的媒體和娛樂業去主動吸引美國年輕受衆的必要性。

要吸引美國的年輕人就必須去他們喜歡用的社交媒體,但要在西方意識形态主導的社交媒體平台上獲得存在感和曝光度并非易事,可行辦法之一就是病毒傳播——互聯網信息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實現病毒傳播,就必須有傳播載體,也就是信息傳播的參與者。為什麼中國經常挨罵?因為沒有幫助中國說話的人,尤其是缺少用英語和其他國際語言替中國說話的人。如果鼓勵更多的用戶去參與美國的主流社交媒體平台,就能産生更多的話題和内容,更多内容就能聚合更多感興趣的用戶,實現内容和用戶雙增長、互為驅動的良性循環。換言之,需要在美國的互聯網上,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等主要平台上構建更多支持中國的、為中國說話的、站在中國立場上的社群,給予适當引導讓它們發揮積極作用。沉默的螺旋理論告訴我們,同樣一件事情有正面和負面評價,而這些評價有時候會超過事件本身影響受衆如何看待這一事件。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還可以充分發揮中國的體量優勢,同樣一件事情幾百人說和幾百萬人說所産生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尤其是當這些人說的事情并不是無意義的謾罵攻讦,而是有條理的邏輯推論、有曆史和實證支撐的分析判斷等,這就實現了以理服人和衆志成城的結合,可以幫助去曝光美國政府、媒體、娛樂業對中國所持的偏見立場,打破美國民衆對中國的諸多刻闆印象。

三、結語

必須承認美國對華長期形成的刻闆印象是極難打破的,這裡面有曆史的積習、美國政府的主導,更有在美國意識形态和價值觀引領下美國媒體和娛樂業幾十年對中國形象的刻畫,不可能完全消除美國民衆對華的偏見和誤解,也不可能指望這種偏見迅速發生改觀,隻能不斷去嘗試改變和提升中國在美國民衆中的印象。然而這是一項宏大且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頂層設計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需要來自中國政府、媒體和學界等多方的協調配合、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在國際輿論場上應對和挑戰美國的對華偏見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中國必須做好相應的戰略戰術準備。筆者認為,依靠互聯網、走草根路線、赢得年輕人,是一條較為實際的、可行的、或許事半功倍的路徑,赢得互聯網就能赢得年輕人,赢得未來的入口,就有機會慢慢打破美國對中國長期形成的偏見。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釋。)

責編:李倩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