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說講好經濟故事是國際傳播突破口?
1.經濟故事所具有的“三個共同”,為傳播效果提供了保障。經濟故事蘊含的傳受雙方“共同語言”最多,與政治、文化的沖突和隔閡相比較,不同國家、不同制度之間在經濟領域的共同語言是最多的,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語言的相通性越來越強。經濟故事蘊含的傳受雙方“共同認知”最多,不論何種社會制度、何種宗教信仰、何種文化傳統,其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知和對經濟發展成果的評價是大同小異的。中國經濟近40年高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為各國所矚目,為世界所欽佩,這是中國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最堅實基礎。經濟故事蘊含的傳受雙方“共同利益”最多,中國經濟發展給世界帶來了機會,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普遍乏力的情況下,各個國家、各個企業都希望利用好這寶貴的機會。
2.經濟故事針對精英階層,是引導國際輿論的關鍵所在。幾乎所有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媒體,走的都是精英路線。精英階層向上可以左右國家政策,向下能夠影響普通大衆的思想和行為。
3.講好經濟故事是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現實需求。離開輿論的保駕護航,“一帶一路”戰略就很難順利推進。而“一帶一路”本身就是經濟故事的寶貴源泉,因為各方的共同參與和協力合作,故事所蘊含的共同點也就更加豐富。講好與“一帶一路”相關的經濟故事,是當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最急迫的需求。
二、講好經濟故事難在哪
1.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财經媒體。中國媒體普遍缺乏國際影響力,财經類媒體尤為明顯。從世界範圍來看,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都會伴随着出現一兩家具有國際影響的财經類媒體(報紙),但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中,尚無媒體能夠擔起這一重任。這既與意識形态的對立有關,也與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有關。中國長期以來是主要利用國内市場進行韬光養晦式的發展,中國企業大範圍“走出去”還是近兩年的新生事物,金融市場的開放也一直持慎重态度。在這一過程中,對發展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影響的财經媒體的需求就相對不是那麼迫切。而從國外對華傳播來看,随着外資大量進入中國,代表資本利益的财經媒體和财經論壇迅速擴大了在中國的影響力。《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路透、彭博等财經媒體對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和精英階層影響不小,并且争相利用互聯網推出了中文版,在美國之音、BBC中文報道影響式微之後,大有成為對華傳播主渠道的架勢。
2.财經傳播人才的嚴重不足。财經新聞傳播有較強的專業性,要求采編人員熟悉不同層面的經濟工作。但由于體制的原因,經濟領域和宣傳領域很難實現人才的雙向流通(從媒體跳槽去企業比較容易,從企業卻很難進入媒體),媒體采編人員缺少必要的經濟實踐經驗,對經濟問題的把控和認識比較膚淺。主流媒體的經濟報道一向重宏觀,輕中觀和微觀,而中觀和微觀恰恰是經濟報道滿足目标受衆需求最重要的部分。長此以往,經濟報道的服務性和實用性弱化,導緻了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不願看的狀況。相對于财經傳播人才的短缺,熟悉國際經濟、國别經濟的傳播人才更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無法擔負起向外國人講中國經濟故事的重任。
3.企業對外傳播呈現明顯短闆。從美國來看,跨國企業一直是美國對外宣傳的頭号主力。中國每年大批記者赴美采訪,大都是由美國企業邀請的,盡管他們的目的是宣傳企業,但企業形象往往是與國家形象高度重合的。相比較,中國企業缺乏與國外記者打交道的動力和經驗,早期“走出去”的企業從事的多是能源資源類合作項目,奉行隻做不說、多做少說的原則。中國企業在國際經營活動中,不會說話、怕說錯話的問題始終存在。企業高管對海外媒體報道的所謂“全面性”“中立性”(不能隻講好或隻講壞)不習慣,感覺不管說什麼在報道中都會出現負面信息,擔心惹麻煩而采取了“躲”的策略。随着“走出去”業務的擴大,中國企業因為缺少輿論保駕護航而屢屢吃虧。有的金融企業海外機構被誣指洗錢而被警方調查,當地媒體一邊倒地指責我企業,我企業卻找不到一家媒體為其“正名撐腰”,陷入“有理說不出,有冤無處申”的困境。
4.智庫專家的失語與錯位。國際上各類經濟講壇和經濟論壇是講好中國經濟故事的重要平台,過去很少有來自中國智庫的專家登上這些講壇、論壇,近年來這種狀況有所改觀。但存在的一個顯著矛盾是,那些外語好、擅長在國際場合表達的專家往往是受西方經濟學影響比較大的人,他們常常把中國故事講歪講偏,而那些熟悉實際情況、具有正确立場的經濟學者或者因為語言障礙,或者因為思想顧慮,即使出現在這些場合也往往比較沉默。雖然也有一些熟悉中國事務的外國經濟學家能在講壇上為中國講幾句公道話,但畢竟隻是極少數。
5.經濟理論研究嚴重滞後。講好中國經濟故事,既需要擺事實,還需要講道理。中國近40年的發展,事實毋庸質疑,中外人士有目共睹,但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則相當滞後,經濟分析主要是借鑒西方經濟學的一些原理,這些原理不足以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因,有些原理還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表現是相違背的。這就使得我們在擺出事實之後,卻不能講清道理,使得某些原本就戴着有色眼鏡看中國的人更增加了對中國經濟的質疑,各種“論”也就接踵而來,什麼“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神話論”“中國失衡論”,等等;各種“主義”也躍躍欲試,如“新自由主義”“曆史虛無主義”,等等。
6.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挑戰。講好中國經濟故事,無法回避當前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這為講好中國故事增加了難度。不過在增加難度的同時也增加了故事的角本。好的故事總是有曲折、有矛盾沖突的,一帆風順的故事不是精彩的故事。當前中國經濟如何通過深化改革、攻堅克難取得新的發展才是故事中最受聽衆期待,也是最可能出彩、最吸引人的部分。講好正在發生的故事,對講故事者無疑是一種考驗。
2016年5月,中國經濟網組織來華參加“第二屆中巴經濟走廊媒體論壇”的巴基斯坦媒體代表團,到三峽集團參觀采訪(攝影李方)三、中國經濟故事怎麼講
1.重新定位經濟外宣在國際傳播中的地位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要把經濟外宣置于突出地位,在當前階段甚至應該将其置于首要地位。要對經濟外宣的基本策略、基本方法等課題進行專門研究,特别是要與“一帶一路”戰略緊密配合,在“走出去”企業中進行廣泛調研。經濟外宣要率先打造“大外宣”格局,不能僅僅依靠少數媒體,而是要建立政府、媒體、企業、智庫的國際傳播綜合體,并且努力實現“中國人講”與“外國人講”的雙頭并進。
2.打造新型國際化财經媒體
要積極培育具有中國視角、世界視野、面向全球受衆、熟練使用新媒體傳播手段的新型國際化财經媒體。從國際上一些成功财經媒體的發展經驗看,報道範圍都不會局限于本國經濟事務,隻有講好全球事才能面向全球人。要創新新型媒體培育思路,不能繼續重複我們傳統媒體的發展路徑。這個媒體除内容全球化外還應具備六個特點:一是資本的多元化和國際化;二是建立來自“五洲四洋”的員工隊伍;三是順應和體現自媒體的發展趨勢;四是以移動端為信息發布主要途徑;五是特别強調技術因素的作用;六是有非常強大的數據分析和綜合能力,并以此作為媒體的核心競争力。該媒體從一開始就應具備清晰的赢利模式,沒有赢利就談不上影響力。
3.加快推進經濟理論研究和體系建設
要組織國内經濟學家、支持國外經濟學家,通過對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研究,實現經濟學理論研究領域的突破。在全球經濟發展遇到重重危機的今天,經濟學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突破已經是勢在必行,而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則足以支撐這樣的突破。比如說,這些年,西方的全球化理論受到極大質疑,國外已有政要和學者提出了“新型全球化”的概念,其中不乏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觀點,我們應積極支持和引導“新型全球化”理論的發展,為我“一帶一路”戰略提供理論支撐。
4.大力挖掘“一帶一路”中的好故事、好案例
“一帶一路”是開放合作的産物,而不是地緣政治的工具,奉行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當務之急是深入挖掘“互利共赢”的具體案例,用事實說話,讓外國人說話。要鼓勵中國駐外機構、涉外企業邀請記者“走出走”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深度采訪,與外地人交朋友,聽當地人說變化。鑒于記者采訪工作的特殊性和這些國家環境的特殊性,要調整記者出國采訪管理方式,不能把記者出國采訪與公務人員出國公務等同管理。比如,巴基斯坦、緬甸等國安全環境、交通條件、吃住條件遠不如我國西藏、新疆等“艱苦地區”,按照目前“一國五天”的規定,記者到達目标地都很困難(如巴基斯坦的瓜得爾港,飛機不定時),更不用談深入采訪,而且還要占單位和個人的出國指标,導緻相當多記者(尤其是外語好的)不願或無法去這些地區采訪。
5.重視金融信息服務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
由國務院新聞辦、商務部和國家工商總局聯合頒布的《外國機構在中國境内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從2009年開始施行,先後有52家外資機構獲批。實際上,随着國際上财經媒體的轉型,在中國境内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的外國機構已經成為對華傳播的主要力量之一,這是經濟信息和經濟報道的實用性、服務性決定的。中國國内金融信息和數據服務商近年雖有較大發展,但與國外同行相比,實力還相當薄弱,特别是提供國際金融信息的能力遠遠不夠,主要瞄準的還是國内市場。國家主流财經媒體雖然也提出了向信息和數據服務商轉型,但轉型步伐極為緩慢,效果不明顯。要通過政策和資本雙重支持(如試點混合所有制模式),盡快做大做強金融信息服務産業,鼓勵服務商走國際化的路子,并将其納入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鍊條中。
6.讓“走出去”企業成為講好中國經濟故事的主力
企業有對外傳播的動力,要通過調整政策打消企業對外傳播的顧慮,要通過開展培訓幫助企業學會對外傳播的技巧。充分用好民營企業在國際傳播中的優勢資源和便利條件,支持知名企業家成為“國際網紅”,為民營企業參與多邊和雙邊外交活動提供各種便利。對國有企業的對外傳播工作,要制定規劃,批準單獨的項目列支,不要都算入一般的企業接待費和廣告費。要鼓勵企業支持媒體國際傳播工作,也要鼓勵媒體針對企業需求開展國際傳播,将兩者打造成利益共同體和項目實施綜合體。
7.培養能夠活躍在國際舞台上的經濟智庫
要鼓勵智庫多對外發聲,支持學者到重要國際論壇、會議上去發表演講,鼓勵他們接受外國記者采訪,并将傳播效果納入智庫評價體系中。建議從各大智庫中選定一批有愛國情懷、有學術造詣、有影響、懂外語的學者,建立國際傳播經濟專家庫,進行必要的培訓,并為他們走向國際舞台提供便利條件。
8.拓寬經濟外宣人才來源,提高專業水準
要打通人才從企業單位向媒體事業單位流通的梗阻,要有計劃地組織财經報道記者到經濟管理和建設崗位交流挂職,應選拔一批懂經濟、有經濟實踐工作經驗的高層人員,充實到經濟傳播行業擔任領導職務。對記者培訓的管理應與公務人員有所區别,要有培養和選拔國際化新聞從業人員的計劃,健全記者參加海外和國際機構培訓、實習的管理辦法。
9.打造全球自媒體矩陣
媒體受到自媒體的殘酷沖擊,是全球目前面臨的普遍現象。中國媒體深有體會,國外媒體也不例外,越是發達地區,受到的沖擊越明顯。在傳統媒體格局中,中國人的國際話語權受到嚴格限制。自媒體的興起,恰恰為我們謀求話語權提供了極好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五洲交朋友,四海會賓客”,我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客觀了解中國、願意為中國人說公道話的外國朋友,其中一大批朋友還因為經濟合作與中國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中國因私因公“走出去”的機構和人員迅速增加,他們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利用海外社交和自媒體平台發表言論。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構建講述中國經濟故事的全球自媒體矩陣。未來的“大外宣”不再是媒體管理部門對媒體的關系,而是所有涉外機構對所有人的關系。
自2014年起,由中國經濟網制作的“中韓财經連線”節目每周一至周五在韓國經濟電視台每晚黃金時段固定時間播出。2016年5月,中國經濟網與韓國經濟電視台開通視頻專線,使節目實現了雙向直播、互動(攝影李凡)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