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經濟:一個需要重新定義的故事

中國經濟:一個需要重新定義的故事

時間:2024-11-06 09:31:57

改革開放近40年來,奇迹般發展的中國經濟一直是海外深感興趣的中國故事;那麼,時至今日向世界講述中國經濟故事有何新的含義?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新年伊始發生在瑞士的中國外交場景:

在達沃斯小鎮,中國國家元首習近平首次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并做主旨演講,全面闡述中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立場和主張;接着,在聯合國日内瓦總部,習主席發表演講倡議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反全球化濁浪洶湧的當下,這樣的中國聲音給世界注入一股暖流。“這個世界真的變了,”《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感慨道,中國在達沃斯支持全球化,是一個“轉折性的事件”。

由此想到,“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經濟”這個課題,在時間與空間的坐标系中現在已經抵達新的位置。中國經濟,是一個需要重新定義的故事。

2月15日,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7年年會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本屆年會的主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産權、動力、質量”(攝影吳凱翔)重新定義中國經濟故事

新聞報道曆來強調“講故事”的重要性。講故事,技巧當然很關鍵,但屬于“術”,而故事所傳遞的思想和觀點屬于“道”,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不能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而要把“道”貫通于故事之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這意味着,今天要向世界報道好中國經濟,需要對它進行重新定義。

1.中國經濟需要重新定義。1978年以來,中國創造了二戰後一個國家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的奇迹,經濟總量的全球排名由第十一位上升至第二位,由低收入經濟體邁入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之列,制造業規模在2010年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但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疲弱,中國經濟也進入一個以“新常态”命名的新階段——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一言以蔽之,中國經濟正在進行新一輪大轉型,其主線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中國經濟的世界影響力需要重新定義。改革開放讓中國駛入了趕超先進國家經濟的快車道,開啟了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2009年,中國國内生産總值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現在是除美國之外唯一年GDP超十萬億美元的國家。經濟總量迅速增長的背後是影響力的升級,是“質變”。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9%,為第一大動力引擎。現在,中國不僅是出口大國、儲蓄大國和引資大國,而且也成為進口大國、消費大國和對外投資大國。史蒂芬·羅奇指出,中國經濟如果崩潰,不僅會重創澳大利亞、加拿大這樣的資源型經濟體,也會嚴重影響其衆多亞洲貿易夥伴,還會拖累美國和歐洲國家的經濟下行,總之,“沒有中國增長的世界經濟會陷入嚴重困境”。今年初,“知乎”上一則熱帖《中國為什麼不受發達國家待見》講的核心觀點也是:中國經濟的不斷壯大已給發達國家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3.中國在全球經濟舞台的領導力需要重新定義。長期以來,中國經濟是一個以發達國家為榜樣的學習者、跟随者和趕超者的形象;而在今天的全球經濟舞台上,中國不僅是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的重量級選手,而且越來越展現出全球領導力。習近平主席年初在達沃斯論壇上的演講引起國際社會強烈反響,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展現了引領全球化的領導者作用,西方媒體不無惋惜地說,“人們本來以為美國總統才會發表這樣的演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過後,二十國集團(G20)取代七國集團(G7)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機制,中國就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主張,所主辦的2014年APEC北京峰會和2016年G20杭州峰會等取得重要成果。發展得益于世界的中國,願向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産品,“一帶一路”、亞投行等中國方案受到衆多國家的響應。

4.講好中國經濟故事也需要重新定義。作為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向世界講好中國經濟故事也需要重新定義。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号經濟大國,但仍是國際傳播弱國。“失語就要挨罵”,各種形式“崩潰論”“威脅論”的存在,說明中國經濟是中國國際傳播中“挨罵”的重災區。講好中國經濟故事,意味着要把中國的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有效地轉化為話語優勢,或者說,把經濟硬實力創造性地轉化為國家“軟實力”——對他國和人民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對講中國故事的人即對外報道工作者來說,向世界講述好中國經濟在今天面臨更大的機會,也肩負更大的責任。

在中車長客高速動車組制造中心,兩輛高速動車在進行裝配工序(攝影張楠)“反求諸已”,在供給側發力

中國經濟正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内在邏輯是,在國内國際需求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隻有進行供給側的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才能更好地滿足需求。其實,面對海外讀者對中國經濟故事的需求及其趨勢性變化,我們也需要反求諸己,增加報道的有效供給,在更好地滿足海外讀者需求過程中,提升中國經濟報道的傳播力和接受度。

1.勾畫中國的前景。進入新常态的中國經濟,增速由前些年的兩位數以上放緩到6%-7%,去産能和治理“僵屍企業”使工人安置和再就業的壓力凸顯,2015年印度的經濟增速還超過了中國……這種種現象,使得外界對中國經濟的前途産生了擔憂,“崩潰論”“硬着陸論”等等唱衰中國經濟的言論卷土重來。對外報道應該有的放矢,說明好中國經濟發展的邏輯與前景:“十三五”期間既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新常态的時期,也是深入推進結構性改革轉向以質量、效益和創新為特征的新增長模式的窗口期;其間不會一帆風順,但中國已确立适應經濟發展新常态的經濟政策框架,有能力完成這一曆史性的發展動力轉換,并持續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強力引擎。如果這一輪轉型成功,中國将迎來新的發展黃金期,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望到2030年左右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邁向真正的經濟強國,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機遇、做出更大貢獻。

2.揭示中國的商機。這是中國經濟故事中最吸引海外受衆的部分。展望未來,中國将向世界提供更多更新的商機。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将進口八萬億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将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遊将達到七億人次。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論壇年會上援引上述一系列數據後指出,這将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市場、更充足資本、更豐富産品、更寶貴合作契機。如果說習主席勾勒的是一個宏觀圖景,那麼在中觀和微宏層面,還有數不清的商機有待新聞報道去揭示。比如,中國菜市場裡越來越常見的洋水果,反映了中國對國外優質農産品的大量需求;西方情人節期間,厄瓜多爾玫瑰在中國大城市裡熱銷;波音的二手飛機因中國迅猛發展的快遞市場而重生,等等。每一個都是富有吸引力的中國經濟故事。

3.提供中國的智慧。改革開放後中國創造的經濟奇迹世界矚目,這不是照搬西方經驗和理論的結果,而是結合中國國情的實踐創新之路。“中國為什麼能?”“中國怎麼做到的?”“中國是如何運行的?”……世界對中國經濟成就背後的理念、戰略、政策、訣竅(know-hows)十分好奇。這提醒我們,對外報道中國經濟不僅要繼續提供有價值的信息(information),還要滿足海外讀者對中國發展的知識(knowledge)和智慧(wisdom)的渴求。當下,中國把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态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經濟工作的大邏輯,建立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穩中求進地推進經濟發展的深刻轉型,正在創造許多新的經驗。對外報道不僅要生動地講述這一故事,還應因勢利導,提煉标識性概念,形成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也就是“軟實力”意義上的中國話語。

4.設置中國的議程。從融入全球化到引領全球化,從受惠于國際社會到向世界提供公共産品,從适應國際規則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中國的倡議、方案、立場、主張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與接受,聯合國将習近平主席倡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寫入有關文件是最新的一例。這為中國經濟對外報道設置議程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面對各種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擔心、“唱衰”或“威脅”的國際輿論,如中美貿易戰、“中國經濟硬着陸”、貨币戰争等,我們需要針鋒相對地設置議題,巧妙地用事實和道理予以回應和化解,并且争取“借力打力”,“破”中有“立”,彰顯中國的立場與觀點。

突破故事表達的“瓶頸”

可以說,中國巨大經濟成就的背後有衆多世界感興趣的中國故事和中國經驗,但是,受表達水平不高的嚴重制約,它們還沒有能夠充分地傳播出去、影響開來。突破這一“瓶頸”的意義,不僅在于提高講述中國經濟故事的技巧水平,更關系到故事能否被海外受衆所接受進而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大問題。

1.提高經濟報道的新聞性。這并非老生常談,而是提升中國經濟對外報道水平最基礎的問題和重要着力點,經濟新聞因其蘊含的經濟信息能夠創造價值而較易吸引越來越稀缺的注意力。對外報道中國經濟,應該充分發掘與海外讀者、投資者、管理者等相關的新聞角度,将信息量、專業性和時效性寓于新聞性當中,提供真正有“含金量”的報道。提高新聞性也意味着打破許多外界對中國經濟的刻闆印象,比如“中國是一個仿冒橫行、缺乏創新的國家”,事實上,中國正在成為引領創新的國家,紐約時報獲獎紀錄片《中國在怎樣改變你的互聯網》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2.挖掘經濟報道的思想性。對外報道中國經濟不僅是要講一個個故事,更是要通過故事向海外讀者傳遞信息和觀念。從事中國經濟對外報道的人,應該以“中國經濟智庫”的一員自期,成為中國經濟的觀察者和闡釋者,能夠從報道角度、事實選擇、現象解讀和觀點形成等方面提升報道的思想性,幫助海外受衆讀懂中國經濟,使他們因此而産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解與信心。有了思想性,往往也就使報道有了靈魂,具有獨到價值。比如,中國已經進入經濟新常态,潛在生産率下降了,中國經濟的軌迹難以再出現V形反轉,而更可能是反映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态勢的L形。英國的《經濟學人》一直廣受歡迎的奧秘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以思想性為經濟報道增值。

3.發現經濟報道的關聯性。中國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意味着中國國内的經濟新聞越來越具有國際關聯性和對外報道價值。講述中國經濟故事的人,必須要在國際視野中審視中國經濟報道題材,發現它與外部的關聯,揭示它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反過來說,我們也必須密切跟蹤世界經濟的動态和動向,關注它對中國産生的影響。發現這種國際關聯性,往往可以讓所講述的中國經濟故事更富有意味、深度和親和力。比如,在矽谷與美國新政府關系變得冷淡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全力支持企業創新的故事有了更強的對外報道價值。

4.追求經濟報道的可讀性。在信息供給總體過剩而讀者注意力變得稀缺的時代,新聞報道的可讀性更加重要了。經濟報道也是新聞報道,要有鐵的事實、好的道理,還要追求耳目一新、引人入勝、喜聞樂見的表達。如果說中國經濟是一個英雄,那麼它的傳奇故事還有待精彩的書寫。簡而言之,提高中國經濟對外報道的可讀性,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努力:一是追求報道的簡潔和精煉,讓讀者可以最少時間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二是探索經濟報道的社會化,也就是透過生動的社會現象或人的故事來解讀中國的經濟政策、商業機會和發展趨勢等,外媒對中國網紅經濟、“馬拉松成中國中産新宗教”等的報道角度是值得學習的;三是遵循新媒體時代傳播規律,積極探索适合移動端閱讀的知識化、可視化新表達,提高運用多媒介平台講述中國經濟故事的能力。

責編:譚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